​食品古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十七)

张恨水的《春明外史》里面是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八卦,当时的社会新闻全部都记录在案:有抽大烟的少帅张学良,也有闹绯闻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当然最让人奇怪的还是始终和男主角若即若离的女主角李冬青,我在没看见谜底前一直觉得她装腔作势,后来才知道,之所以他俩恋爱未遂,根本是张恨水自己的主意——否则恋爱成功了小说还怎么写?

李冬青一直喜爱南方食品,似乎那时候北京除了她口中令人垂涎的南味店之外,还有一种提着篮子沿街兜售南方食品的小贩,一有路过,她会抓紧买点“风肉”之类的典型南味,一个篮中的有限货物也能让她写首乡愁诗。她偶尔也做首吟诵生鲜食品的小诗,有次写的是鲫鱼,想来女人不会就此物写作的,太不抒情,是张恨水自己的馋虫在作怪。

其实张恨水的时代食物流通还是自由的,吃亏在交通阻隔。1949年后长久的计划经济使得食品的流通也成了稀罕的事情,北京在1949年后进行了最初的也是最后的食品迁移:好像有批上海餐馆随着理发店裁缝店迁移到北京,其中就有“浦五房”,现在,该字号在上海本地早已消失,北京倒还在大批卖着,大点儿的超级市场都有,写着“南味熟食”,一个近乎古典的口号下面是一堆古怪的猪肉,有一种微咸少甜的叉烧,挺好吃,比现在上海市场上淡得多。

还有猪的各种部位在卖,都是咸大于甜,这种在上海已经消失的“南味”,我命名为“食品古董”。时间过去了,上海当地的卤肉与时俱进,加了太多糖和酱油,颜色和味道都比北京的浓厚。

当时不仅是南北断绝,中外更是远隔——任何外国食品都有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包括父母嘴中难吃的伊拉克椰枣和阿尔巴尼亚糖,仅有的进口食品我们小时候都没赶上。

上海的红房子冒充正宗西餐馆,事实上只会做30年代的西方菜,因为解放后就完全没跟上,服务员多是麻利的中年人,表情冷淡地推荐昂贵的烙蜗牛,如果你不点,就不高兴地一转身。改革开放后,有西方人来上海吃西餐,一吃之下大惊失色,啊,这是我的祖宗烧菜的味道。

后来还有批美食家来上海寻找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菜怎么做,他们那里早已经失传。饮食成为考古,也算一奇迹。当然,造就这奇迹的是“封闭”,与造就古董的“时间”同质而异形。■ 古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