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

作者:王家耀

​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0

故宫文物往内陆疏散途中

“易培基的前半生应该是很风光的,多数时间都是在高官的位置上,校长、教育总长、农矿总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但后半生很凄凉,甚至直到死都不清不白。”9月29日上午,北京天通苑一座高层建筑里,91岁的吴珊老人回忆起70年前的往事显得颇为费力。这漫长一生的思绪缠绕着她,吴瀛、易培基、吴稚晖等当年显赫一时,与故宫博物院纠缠不断的人物一一重现在她的脑海。

吴珊是吴瀛的女儿,吴瀛曾经是故宫博物院秘书,易培基湖北方言学堂的同窗好友。基于这样的多层关系,吴珊称易培基一直把自己当干女儿看待。易培基1924年到北京前,一直在长沙和广州担任要职。每次出差到北京都住在吴珊家中,和吴瀛一起去琉璃厂看古物。那时的易培基穿长衫、戴大框眼镜,两个酷爱文物的学者在琉璃厂一呆就是一整天。

就在易培基往来于广州、北京之间时,北京城的政局发生了巨变。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随后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李石曾担任委员长,易培基北上担任委员,负责接收故宫。他的命运从此和故宫缠绕在了一起。

研究博物馆的名称、馆址,起草“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章程”,“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以易培基为主任的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筹备会,从1924年12月22日成立以后做了大量工作。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成立当天,请柬发了3500份,北京的军、警、政、法、学、商、新闻各界人士都在被邀之列。

当时的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先生撰文谈到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重要性:“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故宫博物院现任研究员徐启宪称,成立后借助院庆,故宫博物院将票价定为0.5元,两天内接待游客5万人。展览情况,据当时北平《晨报》记载,“二、三两馆(铜器、瓷器)悉由一门而入,人多拥挤、门为之塞,进出均感困难”。乐寿堂因为陈列品中有溥仪及其妻妾的照片,前往参观的“观众尤多”。

​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1( 易培基、张学良在故宫御花园 易培基(1880〜1937)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湖南长沙人。毕业于湖北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先后任湖南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立图书馆馆长、湖南省长公署秘书长、孙中山先生顾问、黄郛摄政内阁教育总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劳动大学校长等职。自1924年后任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古物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1934年辞别故宫,1937年9月卒于上海。 )

李石曾、易培基、张继被推举为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常务理事,负责全院事务。就在易培基准备在故宫这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大展宏图时,北方政局又起变化。各方军阀展开了对故宫博物院的明争暗斗,故宫博物院院务长期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

1928年6月3日,北伐军逼近北京城,北洋政府末代统治者张作霖被迫退出北京,随后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车站。一周后,南京国民政府派阎锡山接管北京,6月14日,南京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派易培基前往北京接管故宫博物院。著名报人刘北汜先生在《故宫沧桑》一文中这样形容故宫职工的态度:故宫博物院职工欢迎这条决定,希望早日结束北洋政府统治下那种混乱与飘摇状态,使院里各项工作早日走上正规。不料一星期后,风浪骤起。

​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2( 溥仪爬上屋顶不失少年的天真 )

6月28日,报上忽然连续刊出消息,报导国府委员经亨颐提出一项议案,认为故宫为逆产,要求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院内一切物品。6月29日,国民政府召开会议,讨论经亨颐的提案,竟通过了这一荒谬提案。消息传开后,北平故宫博物院职工和在南京的易培基、李宗侗等都十分震惊与气愤。

北京方面,代表易培基接管故宫博物院的沈兼士等5人写出书面传单,指责经亨颐提案的不当,同时在7月9日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招待北平及各地来的军政要员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争取各界人士主持公道。南京方面,易培基征得正在杭州养病的张继的同意,由李宗侗拟稿,由张继用古物保管委员会主席委员的名义,写了一篇长篇呈文给中央政治会议,要求否决经亨颐的提案。

​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3(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大会会场 )

易培基是中央政治会议成员,在这次会议上,他力陈故宫博物院单独建院的必要性。从多方面指出经亨颐提案的不当,也补充了张继呈文中立论不足的部分。讨论结果,经亨颐提案被否决,一致决议维持有关故宫博物院原议决案,并再次函请国民政府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经亨颐掀起的风波这才平息下来。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称,1929年2月,易培基正式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直到1933年9月他被控盗宝前,是故宫博物院各项业务走上正轨,有较大发展和建树的时期。

易培基担任院长后,发动党政军要员捐款维修故宫,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曾为故宫捐款。易培基借此得以维修宫殿。此外,在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及分类,编目,文献整理及汇编出版,建立分类书库、鉴定版本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1929年,在易培基主持下,创办了《故宫周刊》,随后陆续出版了四五种期刊《故宫月刊》、《故宫旬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年刊》。这段时间称得上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直到北平解放这一阶段的鼎盛时期。

1933年,日军攻陷山海关。吴瀛回忆说,那段日子,笼罩故宫的是不息的争吵。国难当头,国宝将如何保全?迁移在这个时候提上了日程。国宝迁移牵涉到各方人士的切身利益,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迁往西安;院长易培基提出南迁上海,周肇祥等人则反对南迁,周肇祥在1928年当过一个时期的古物陈列所所长,还曾做过湖南省的代理省长。反对古物南迁者在中南海成立了北平市民保护古物协会,周肇祥被推为主席。通电反对故宫古物南迁。

反对文物南迁者认为:外敌当前,古物运出北京,会动摇人心,引起社会不安,呼吁政府应以保卫国土为重,以安定民心为重,停止古物南迁,不应对敌处处采取妥协退让态度。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绝不能轻易他迁,以免散失。

以易培基为首的支持南迁派则认为:日军既有可能得寸进尺,继续南侵,有必要把故宫博物院重要文物转移到南方安全地带,避免落入敌手,或在战火中毁掉。

双方争论激烈,在多个场合的民众集会上,周肇祥多次公开表示要以武力阻止古物南迁。国民政府随后批准了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这一决定,同时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协助故宫,完成古物南迁。

反对古物南迁的声浪更加高昂,行动更激烈,连恐吓手段都用上了。易培基当时拍给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的一封电报中有这样的记载:“于学忠转来各团体反对古物南迁函电,举座大哗。似此情形,倘地方政府不积极负保护之责,物品一经出宫门,即恐发生意外。至个人危险,早置之度外。手枪、炸弹、恐吓信件、日必数起。”

于学忠当时是平津卫戍总司令。反对古物南迁的人常有匿名信给易培基及其他故宫职工,警告不要押运古物南下。社会上也有谣传,说只要文物列车启运,就会有人在铁路沿线埋炸弹,把列车炸毁。

在一片争执声中,1933年2月5日夜晚,南迁开始了。吴瀛和那志良对当晚的惊险情景作了详细记述: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挥。为了让故宫这批国宝能够安全地从北平迁移至南京,张学良与易培基在碧云寺旁边的一所小别墅里,谈了一整天,最后敲定了文物转移的方案。当晚,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上,都实行了戒严。可是消息还是走漏了,前门火车站被抗议的学生团团围住。他们高喊着“誓与故宫文物共存亡!”“谁敢把国宝偷走就跟他拼命!”不少人甚至卧在钢轨上,一些士兵拉动了枪栓,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对峙。张学良及时出现,并以人格担保,战争的乌云从北平上空消失,就将这批故宫文物再运回来。这样学生们才从路基上闪开。

当晚,第一批南运古物2118箱装上火车。在易培基的督办下,至1933年5月,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先后分四批运出北平。

就在第五批文物即将运出的时候,南京最高法院检察长郑烈委派检察官朱树森带人到故宫查封会计科,国宝南运戛然中止。这次审查整个改变了易培基的人生。他从此进入了人生的绝对低谷,直到去世也没有等来命运的转折。

审查的原因是有人控告易培基侵占、盗卖古物。

1933年秋天,李宗侗辞去了故宫博物院秘书长职务,与易培基先后来到了上海。易培基住在法租界,准备应辩。“他基本不出门,除了早上出去散散步,其他时间都呆在家里。”当时在上海中华大学药科读书的吴珊暂住在易培基家中。这个时候家里没有什么古文物,易培基多数时间在书房里读书。与外界所有联系都靠吴珊。

与他前半生在政界的风光相比,此时的易培基在北平、南京、上海的其他住所都被查封,财产也被没收,不敢公开身份,也基本不和朋友来往,每天都像个罪人似的。家中只有信佛的夫人、吴珊以及他的侄子和两三个下人。患有肺病、糖尿病的易培基常年需要打针,为了不麻烦护士,吴珊学会了打针并担起了这一任务。

此时,故宫博物院的第五批文物已经在著名瓷器和青铜器专家吴玉章的押送下安全南迁。易培基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遂决定辞职:“如果我辞职能让故宫少一些纷争,又何乐不为呢!”1933年10月14日,易培基正式辞去了故宫博物院院长职务。

一年以后,江宁地方法庭在易培基生病缺席的情况下,强行判决其犯有监守自盗罪。吴珊回忆说,易培基病情日渐沉重,他将事实真相分别向蒋介石、汪精卫和司法部陈述,但都泥牛入海。随后易培基放弃了反诉。在长久的等待中,易培基病情日渐加重,蒙冤受屈,没有了古物,1937年9月,易培基最终病死在上海法租界家中。身后只有吴稚晖和吴珊为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吴稚晖亲撰挽联,“最毒悍妇心,沉冤纵雪公为死;误交卖友客,闲官相攘谋竞深”。

“易培基盗宝案根本就说不清楚,但绝对不像张继他们说得那么大。对各种古文物的鉴定本来就分歧很大。”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称,案件到今天都没有定论。1948年1月9日,南京一四开小报上登出了一条短小新闻:“易培基案不予受理。”内容为:“李宗侗、吴瀛免诉,易培基部分不予受理。”从1932年8月易培基被控盗卖古物,到1948年1月南京报纸登出消息,前后历时16年,距易培基病死也已有11年。易培基盗宝案就以报纸上这一简短消息而含糊收场,再无下文。■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