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士伯重组西欧酒厂:感情是赚不到钱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嘎湄)
( 西欧市场的不景气,让嘉士伯把重点放到了东欧和亚洲 )
10月初,丹麦日报Boersen消息称,嘉士伯公司计划关闭其欧洲酿酒厂中的一半分厂,其中包括极具纪念意义的哥本哈根的总部酿造厂。嘉士伯表示,在西欧,啤酒的传统拥护者——年轻人群体在萎缩,还有不少人的口味转向了葡萄酒,与此同时烈酒的价格又在降低,在销售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减产势在必行。
从数据上看,仅2005年第一季度,嘉士伯在西欧的损失就达到了4280万欧元。和嘉士伯在东欧有重要合作关系的英国酿造商BBH也抱怨说,法国和比利时市场尤其不景气,公司不得不选择重组。事实证明,撤出一些规模较小、利润额低的市场,会让嘉士伯在欧洲市场及时转身,不至于陷得太深。在过去5年间,为了保护收益,嘉士伯也曾关闭在瑞士、挪威和波兰的4家工厂,并进行过一次重大改组,力图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西欧的重要性降低后,嘉士伯把战略重点放到了东欧和亚洲,其中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市场尤其被嘉士伯看重。10月初,记者就嘉士伯的近况对公司总部的发言人Jens Peter Skaarup进行了电话采访。他说:“西欧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说的不好一点是正在下降的市场,这对哪个酒商来说都不是好消息。利润上看,整个啤酒行业平均每年大约下降5%,嘉士伯表现得要比平均水平好一点点。”
三联生活周刊:据说,嘉士伯的总部酿造厂也要被关闭了。这个酿造厂历史那么悠久,嘉士伯的老员工们一定对它有深厚的感情吧,公司的全盘考虑是什么样的呢?
Jens Peter Skaarup:说的没错。我们的CEO尼斯·安德森(Nils S.Andersen)已经宣布,哥本哈根中部的老酿造厂也在被关闭之列,它最早开始于1847年,是嘉士伯的元老J.C.雅可布森创建。我们非常清楚,人们对哥本哈根的酿造厂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可以肯定,在我们生产哥本哈根的最后一瓶啤酒,关闭老厂的那一天,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一定会有人哭泣。不过,你要相信我,嘉士伯人都是非常专业的。他们早已发现,感情赚不了钱。我们不得不现实地接受市场的挑战。我转达我们CEO尼斯的一句话:“嘉士伯在西欧的酿造厂没有任何一家是绝对‘神圣’和‘安全’的。”嘉士伯别无他策,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达到生产优化。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嘉士伯进展的怎样呢?
Jens Peter Skaarup:我们在中国有13个酿造厂,既包括合资厂,也包括全资拥有的子公司。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对手都集中在东部,我们却主要是在西部,这像中国政府号召的西行战略。截至目前,西部的啤酒消费量人均每年只有5〜15升,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20。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人均每年的啤酒消费量都达到了80升,这和西欧的水平大致相当。我们相信,西部的发展,会提高那里的啤酒销量。
三联生活周刊:据我所知,这是嘉士伯第二次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和第一次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Jens Peter Skaarup:嘉士伯在90年代早期的时候曾经进入中国东部,并试图在上海建立我们的品牌,结果却乏善可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90年代初不是一个好的进入时机。我们把酿造厂卖了以后就离开东部了。现在我们重新回来选择西部,是一个长期的投资。目前来看,嘉士伯没在赔钱,但要实实在在地在中国赚一笔,我们可能还需要大概10年的时间。总的来讲,对我们来讲,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前景可观的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在市场细分上,嘉士伯有什么新策略吗?
Jens Peter Skaarup:我们希望满足三个市场板块的需要。第一个板块是那些只想买本地品牌或只能买本地品牌的人;第二个板块是有能力并且想买高级啤酒的消费者,他们可以选择我们的“Green Label”嘉士伯。那些年轻并且喜欢喝酒的年轻人是我们的第三个板块,我们有一款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口味清淡的啤酒,冰纯嘉士伯(Carlsberg Chill)。瓶子的设计相当独特,瓶身修长,造型典雅。冰纯嘉士伯去年刚刚上市,我们也把它卖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