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剑》:还原了一种历史真实
作者:王小峰( 《亮剑》剧照 )
6年前,商人都梁把这本名叫《末路英雄》的小说放在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眼前,编辑问他:“你是经商的?那你出点钱,我们给你出了。”都梁说:“扯淡吧,不够出版水平我就不出了。”后来,书稿辗转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董保存那里,经过几次修改,终于在1999年底出版,小说的名字叫《亮剑》。
董保存说:“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他对第一代从农民成长为战将的人比较感兴趣。他不是职业作家,但我看完后第一感觉是,它有一项特别突出的东西,毛病挺多,但是没有很多作家那种匠气,人物写得非常鲜活,这部小说是这么多年正面写中国军人和战场作品中不多见的一部。”
如果说小说发表让都梁费了不少劲,先后找了几家出版社,又修改了三次,但前后也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可是把它拍成电视剧,因为方方面面的问题拖了4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与《亮剑》人物性格类似的影视作品都已播出。甚至,当都梁的第二部作品《血色浪漫》播出的时候,《亮剑》还没有开机。
海润公司最后终于把版权转过来后,在创作剧本时,第一稿出来又不让人满意,都梁又参与进来。之后遴选演员,姜文、张丰毅等都接触过,甚至李雪健、濮存昕还主动找来要求饰演其中的角色,最后选定李幼斌饰演李云龙。
最初,中央电视台对这部电视剧的反应并不积极,于是海润公司便把这部电视剧一家一家卖给地方台,一个上午就签了十几家电视台。这时,总政的一个领导给央视打电话,希望央视能首播,结果央视65万元一集把首播权买下来。
《亮剑》之所以有很高的收视率,主要是剧中李云龙的形象抓住了观众,跟很多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不同,李云龙这个形象既有军人那种不服输的血性、打仗善于动脑子、置生死于度外的玩命精神,又有农民式的狡猾、锱铢必较,常常违抗军命、有土匪无赖的习气,他的身上体现了正邪两个方面,这和以往反映战争题材、军人形象相比是很大突破。李云龙是个英雄,但他和王成、董存瑞式的英雄不同,更接近现实。
张前说:“我军的英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亮剑》的核心是理想主义色彩的,王成也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可是理想主义在当下是最不值钱的,但人们同时又需要精神生活,李云龙身上的匪气也能化成理想主义,这一点恰恰契合了当下人们的心理。我们想告诉人们,当时还有另一种英雄的存在。”
《亮剑》的军事顾问方凯声大校认为:“它确实是宣扬了一种英雄主义,时间不同表现形式就不同。过去我们的宣传是把英雄按照一个模子走下来的。我在电视上见过焦裕禄的女儿谈她爸爸,我们见到的焦裕禄穿着破衣服,他女儿讲,她爸爸很高,很帅,跳舞非常好。比如雷锋,他没当兵前就谈恋爱了,他有手表,平常也爱打扮自己,他也有虚荣和爱美之心,可你看到的雷锋不食人间烟火,他绝对不是当时的雷锋。所以把雷锋拍成电影,也只有集体买票去看,不然没有上座率。以前我们把英雄人物都政治化了,而不是人性化。现在的英雄更人性化,应该是更贴近生活的英雄,改变了我们认识英雄的思维模式。《亮剑》的出现,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进步。”随着历史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真实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李云龙在今天看来比以往任何一个英雄都更真实,所以他才会吸引人。
《亮剑》的一个特点就是虚实结合,不管小说还是电视剧,让人看起来总能找到历史的影子,这不仅是它的魅力之一,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比如两个将军争一个女人、抢战利品、违抗军命、要枪毙俘虏、对授衔不满、说脏话⋯⋯
谈到作品的虚实问题,董保存说:“因为虚实结合,就引来一批人尤其是当年打过仗的那些人的部下、子女在那里猜测,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这种处理在收视率上是起作用的。”张前说:“这是一部戏,不是纪录片,真实只是给人一种心理感受,真实的质感造成的真实感受是我们的需要,能引起争议,说明触动了他们。”
《亮剑》在军队反应非常好,张前说:“很多军队高级将领看了之后都叫好。”方凯声说:“前几天,有8个老上将的孩子和两个中将的孩子,和作者聚在一起谈《亮剑》,都感觉很亲切,说看到了父辈的影子。很多将军都是红小鬼出身,开始都没什么文化。共产党有一大批文化人,在战争年代更多的在统战系统、情报系统工作。战场上的战将,就是这样用战争法则选出来的,农民式的狡猾,非常聪明,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但是没受过正规教育,多数战将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是来自鄂豫皖边区,为什么243个将军出自红安县?就是因为穷的。”
《亮剑》在公众中所引起的争议也恰恰是因为它的虚实问题,观众不知道该在这虚实之间扮演什么角色,所以很多人认为,李云龙这种匪气的形象损害了我党我军的光辉形象。认为如果都像李云龙那样打仗,根本打败不了日本鬼子。对此,董保存说:“这说明多年来的宣传给读者或观众造成了一种所谓的八路军、共产党的形象让他们有了一种思维定式,如果一个人物形象出现,跟这种定式有冲突、碰撞,他们就觉得很不舒服,这种观念未免太陈腐了。我倒觉得正因为有李云龙这样的人物,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很多电视剧里的描写有过之无不及,比如缴获战利品写封条,当年钟伟就是这样干的,甚至一支部队把另一支部队从桥上赶下去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这非常真实,就这么回事。我们的将领哪一个不是没有个性的,共产党就是靠这些极其有个性的将军打下来的天下,你如果都把他们弄成一个模子一样的东西,那不是骗人吗。”
方凯声说:“当年郑维山就喝酒骂人,敢临阵抗命。打北平的时候,战术是毛泽东在西柏坡部署的,郑维山临敌变阵,在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凭军事感觉行动,结果证明,郑维山是正确的。很多人看了《亮剑》觉得有损我军的形象,可是他们见过我军历史上的形象是什么吗?在战争年代,我们的用人法则跟现在是不一样的,谁能带兵打仗谁就能当指挥官,这是非常惨烈的战争规定的用人法则。我们几十年的宣传离真实有距离,我们接受的教育离真实有距离,如果有人多角度去研究这段历史的话,他应该能接受这部电视剧。至少电视剧里体现出的事情在武装斗争的年代是有的,而且是非常典型的,尽管不是全部,但是正确地还原了一种现象。钟伟是四野第一代军长,后来升任东野12纵队司令员,在他任军长期间,曾经用枪顶着副司令员陈伯钧的脑袋,坚持不撤退。1955年授衔的时候,当时第一代军长都是上将,只有钟伟是少将,所以他不戴。《亮剑》中不穿授衔军服那段演得非常真实,当年贺敬年不戴军衔,他当时是东野的参谋长,应该评为上将,但是评了少将,所以上班不穿军装,穿便衣。钟伟也不戴军衔,非常有个性。作者把我们军战争年代很有个性的人物故事给文学化、集大成了,是了不起的。我认为不但不会影响我军形象,反而会让我们去反思我们今天该使用什么样的人才。”
当然,都梁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不是为今天的人们勾画出一个英雄,而是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去反思过去不同时期的历史,这可能是他创作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