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是动不得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花草茶)
图◎谢峰
在武汉,桂花是早开过了。9月初,我来的时候,还见到不少人在搜集桂花。她说,桂花是在20〜23摄氏度才会大面积盛开。我前天去拍了鹅掌楸渐黄的叶子,还有结出来的尖狭长果。发现结实的花梗花萼尚有不少残留,居然还看到了两朵盛开的花,只是比初夏花季时小了好些。这些晚熟的花朵,于秋风黄叶间,是否能如郁达夫写的迟桂花一般,“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日子才经得久”。
70年代的人到现在已经是前中年期的人了。突然想起一个离开经观的人临走时写的几句话,他说很多著名人物的真正巨作,都是上了一定的年龄才写出的,比如罗兰·巴特,37岁才写出他的第一篇有名作品。所以他自然是来日方长。我看得笑了,因为他刚好记错了,巴特的第一篇名作,《论纪德的日记》是他27岁,并非37岁的作品。
早熟自有对早熟的赞赏,晚熟自有对晚熟的安慰。其实也不必特别在意。
某日读书,看到说,桂与“贵”谐音,门前双桂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以前教书的教学楼前,就正好有两株桂花。每日来去匆忙,不曾注意到它们开花。本科的时候住在桂园,楼前都是这种终年暗绿叶子的树,毫不起眼,很像我的大学四年。那时对郁达夫没有太多兴趣,初中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有郁达夫文集,好几卷,都拿来翻过,便骄傲地不肯再读。可是,还记得郁达夫欣赏黄仲则,大学时特意买了一本黄仲则诗词。黄喜说悲苦辛酸,与郁的气质接近。
郁的小说,《迟桂花》是最受赞赏的一篇。干净,温婉,人情味浓,花木景色心境都细致,非常恬静的田园牧歌。我也喜欢。里面的翁则生,早年在日本闹过一场害人害己的恋爱,回到老家翁家山静养,在母亲、妹妹的亲情和山景的滋养下,身心渐好,开始教书,渐近中年,居然也有人开始提亲,结婚前给“我”写信说,“人生是动不得的,稍稍一动,就如滚石下山,变化便要接连不断地簇生出来”。但这变化,也不算坏,新娘子相貌不俗,家境殷实,受过城市教育,不大看得起乡下人,拖到27岁,和翁则生也算相配。
多半,上了一定年龄的人,人生是动不得的。诸如职业、家庭,若要脱离常轨,那需要格外的能量。郁达夫1932年写这篇小说,已经是36岁的人。此后,他的人生变故频仍,移居、家变,由香港而南洋,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据铃木正夫考证,有因才被嫉之故。
近来风闻一熟人婚变。见其妻憔悴不堪,每日接送孩子,丈夫则不见踪影。丈夫大概觉得自己的感情是迟桂花,开得晚,便也经得久。可怜的是变动的滚石下山,不知有多少伤害。我大约老了,或者算是保守派,不甚赞成感情方面衰年变法之举。然而上了岁数的人谈起恋爱来,那是老房子着了火,理智哪里挡得住他们蠢蠢欲动的人生呢?■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