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你孤独地老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何不)
《我们俩》很自然地让人想到《我们仨》,当然不是一回事。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第一人称讲个人的经历。电影里的小姑娘应该就是导演马俪文自个儿,她就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导演马晓颖改了名。电影里的小姑娘名叫小马,掏出学生证给房东老太太看的时候,可以看到上边“中央戏剧学院”的字样。
年近90的老太太独守着胡同里破落小院的北房,东边的偏房是后来盖的,本打算做厨房用,碰上这个裹着军大衣闯进来的学生,200块一个月租给了她。房东房客,她们俩之间,净是常理当中的琐事。给电话接个分机、冰箱里借个地儿、用个电暖气,都是拌嘴斗气的由头,一老一小两个女人,谁也不吃亏,老是闹。也有好的时候,冰消雪融两小无猜——老太太就是老小孩儿——可是立马又有新的误会。就这么点事儿,却奇怪地让人饶有兴味地看下去。感情就这么慢慢地出来,一点儿不着急,再在并不出奇的结局中落下来,银幕底下有异国的女人擤鼻子抹眼泪。
马俪文对这段经历的留恋和沉湎是显然的。场景的设计非常用心,比如片首透过老屋窗框,房东和她的邻居两个老太婆相对无言地坐着,房子生着火炉,同她们一样黯淡苍老。而细节虽然再平常不过,角色却个个鲜明。孤零零的老人总是莫名地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老太太一开口时便是如此,几乎夸张不自然。但随后的幽默感又全是从老太太这里来——年轻的都觉得老人是陈旧的,啥也不懂,当从她们嘴里认真地蹦出时兴的词汇,效果可想而知。80岁的金雅琴显示出老戏骨的风范,而导演的“他我”小马,比国产电影里的大多“腕儿”都更容易接受。
省略是《我们俩》里边值得赞赏的地方。理所当然会发生、不必再费事交代的情节,很干脆地跳过。比如小马和老太太一场争吵,小马认错求和的苗头已经出来了,紧接的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她们俩在老太太屋里同桌吃饭。国内年轻导演里边,能够这样干脆省略,不低估观众智力的并不多。所以虽然是散文小品般的情节清淡,《我们俩》的节奏却难得地紧凑。邬迪的摄影很得体,干干净净的,心里有准谱。《我们俩》这样的北京景致和克制调子,显然更是他所长,就像《找乐》、《邮差》、《冬春的日子》与浙江的《西施眼》、贵州的《青红》比较,不是说比摄影表现的高下,而是前者更加有味道。窦唯给电影作曲,古琴的撩拨有意无意若即若离,配胡同小院秋风瑟瑟,挺是那意思。
相比宁瀛的《找乐》、杨天乙的纪录片《老头》、《我们俩》或许显得轻浅了些。老人终究是难于把握的题材,所以大多是更为细腻的女性导演在处理。不管是情节剧、纪实片还是《我们俩》这样的小品,老人的面目其实始终都离我们很远。如果把人群全放在以时间为向度的假设性道路上,那会是密密麻麻的阵列里,后边的往前看但只见得眼前看不到再远一点;最前边的不想往前看因为什么都没有,往后看又没什么意思。不管像电影里的老太太那样孑然一身寂寞终老,还是一大家子环侍四周,老人都是孤独的,旁人不可知的。
年轻的时候与老人总是隔绝的。我们极少能有闲工夫,也许是觉得没必要,去想象自己垂垂老矣之时会是个什么情状。这恐怕是个遗憾。看电影里的老人,有帮你去想象的可能。并不是为了理解关心老人云云,只是为了有一天自己孤独地老了,不至于多么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