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毫毕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石头)

“我恨公分。”对面的小姑娘说。

世界上最奇怪的是公分,比公分更奇怪的是公尺。我很久都弄不清楚一公尺有多长,琢磨着恐怕比一尺要长?“公”的一般都个大,紫金葫芦不是还母的怕公的?可是也没想到一公尺竟然有一米那么长:吓,原来公尺就是米。

丈尺寸、分厘毫丝。既然有公尺、公分,是不是也得有公寸、公厘?在网上曾看见一个台湾大哥惊诧地宣布:“无意中查到这件事:厘米是公分,而不是公厘!一般常听到的“八厘米影片”,“35厘米软片”、“135厘米相机”、“八厘米口径手枪”,通通都是积非成是的讲法,因为这些东西的长度,讲的都是公厘(mm)!”

公分是厘米,公厘是毫米。

民国四年(1915年)二月政府公布《权度法》,开始推行公制,长度以公尺(米)为单位,公里、公引、公丈、公尺、公寸、公分、公厘,均为十进制。这就是公分、公尺以至公厘的来源,窍门是把传统的单位体系,统统配一个公。

而现在讲的千米、米、厘米⋯⋯则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为SI。国际单位制一定要有一个SI单位,也就是主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全都是以米这个主单位为准,简单好记。

这就对了。咱们这边通用千米、米、厘米,也搭着用公里、公尺、公分;台湾同胞讲公分、公厘,也搭着用厘米、毫米。公厘是毫米,公分是厘米,厘米是十公厘,公厘是十分之一厘米⋯⋯真绕啊,不晕哪行?想起来头两年去买影碟,老板热情推荐《8厘米》,拿到手一看原题,明明是《8mm》,也就是8毫米,也就是8公厘,所以就错成了8厘米。原来小小一张碟片,也是海峡两岸智慧的结晶哦。

米又是什么呢?最初,法国大革命时把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1米。后来科学长进了,1983年国际计量局又将米定义为: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内通过的行程长空为1米。

真先进,听着就那么高科技。

咱们传统的度量标准没那么精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中央文件规定,一百粒黍子纵向排列为一尺。这样制定的单位究竟有几分可靠?那黍子要是瘪了呢?叫虫啃了呢?生长激素吃多了呢?不过说归说,早年间的计量精度仍然叫人瞠目结舌。清代某县志里曾经记载:“⋯⋯实征米银四百五十两七钱九分五厘一毫五丝一忽二微四纤三沙五尘四渺六埃七漠。”

以“两”为界,精确至小数点后十三位。■ 纤毫

下一篇: 寒碜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