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数码文化更多包容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2005年全球每3.25个家庭就拥有一部数码相机,这个普及率即将超过90年代初胶片相机的保有数字”,麻省理工学院数字艺术系的一项暑期研究报告,试图借数码相机的泛滥来重新勾画数字影像艺术的思路。当国际数据集团预测2005年美国数码相机市场销售量将达到2730万台的时候,只有欧洲商业媒体对此持惊讶态度,因为按照亚洲的数码电子产品消费规律,500万的亚洲青年,正在将手机的更新频率,引入到数码相机和随身听上,18个月换一部数码相机和随身听正在成为消费潮流。对于愈演愈烈的数码相机消费潮流,本刊专访了佳能亚洲营销集团总裁、佳能中国公司总裁兼CEO小泽秀树。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有人提出过亚洲存在数码消费过剩论,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买第二部数码相机,而在欧洲很多家庭却还在使用“傻瓜式”的胶片相机,你思考过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吗?
小泽秀树:欧洲人的保守,我想不需要我来做任何注释。实际上亚洲人对于数码电子消费品的热情,很大程度上与其经济高速增长有关,追求更新的数码质量与体验,可以说是保持产品设计不断更新的原动力。数码相机基本上每两年性能指标提升一倍,这在数码迷们看来可是颇有消费刺激性的。还有一个心理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因为数码相机只是一次性消费,不像传统相机需要补充胶卷,还要冲洗扩印,这就让数码相机显得使用成本很“便宜”。
三联生活周刊:从性能价格比角度,数码相机确实越来越便宜了,目前主流数码相机平均价格在2500元以内,这几乎是两年前价格的2/3。那是否意味着数码相机在步电脑的后尘,变成一项微利生意?
小泽秀树:一年全球要售出7000万台数码相机,如此巨大的市场必然引来激烈竞争,价格战其实进一步刺激跃跃欲试的消费者,我想未来数码相机会变得更便宜,价格战更激烈。正是因为数码相机不同于传统相机需要冲印,所以目前我们在推动数码文化时,更希望大家把数码照片打印出来,而不是存在电脑里自己观赏,这样才不会让数码相机变成一项微利生意。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全球数码相机的品牌似乎只有柯达不是来自日本,几个月以前,中国本地的数码相机品牌爱国者和明基,都试图依靠自主研发的方式,来加入全球数码相机消费的高潮。可相比惠普却在一个月前宣布退出竞争激烈的亚洲数码相机市场,这是否说明了在消费电子领域并没有出现电脑业的美国主导模式,而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努力做自主品牌的现象?
小泽秀树:我强烈感受到数码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这种潮流甚至超过了韩国90年代末的鼎盛期。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数码产品有狂热的追逐,中国本土出现追求自主研发的数码相机厂,我认为对于整个数码文化是件好事。至少为中国的数码文化增添了更多不同于全球的色彩。其实不仅仅在数码相机行业,包括MP3随身听、音乐手机都在出现这种本土研发特色,佳能也要向爱国者和明基学习,让数码文化存在更多包容性。
三联生活周刊:虽然佳能在数码相机单个领域具有市场领头羊的态势,但是索尼似乎更受年轻用户青睐,你如何看这种中国式的品牌认同。
小泽秀树:仅仅中国一个市场,就占据了除日本和朝鲜外,佳能全亚洲22个国家25%的份额,这无疑在作证大家对于佳能相机摄影品质的认可。索尼的品牌影响力确实拥有一定规模,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追求也很狂热,这也许要归功于索尼在电器、笔记本、随身听等领域的品牌成绩,实际上我更希望消费者印象中的佳能是物美价廉。
三联生活周刊:有说法认为2005年是“全球数码单反年”,佳能在与尼康不停竞争单反数码相机的宝座。是否意味着数码相机也开始进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
小泽秀树:“2005年是单反数码相机年”的这种说法并不过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数码相机的拍摄品质,而不是原来简单拥有数码相机那么简单。毕竟单反结构始终是相机历史上的正朔,佳能自从1937年创立以来就一直在坚持单反相机的旗舰效应。未来摄影师,可能更应该是一项专业职务的叫法,而不是某种拥有技术身份的艺术头衔。数码相机的普及,尤其是单反数码相机价格大幅降价,确实将我们拉进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至少接近专业摄影的全套装备,仅仅相当于一位职员两个月的薪水。■ 数码包容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