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丸之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殳俏)

​蛋丸之地0

我并无意写错别字,只是有位香港籍寄居加拿大的妹妹,常如此这般在书面描述自己的故乡,让人感到可爱非常。并且她自有一套歪理论来解释自己的笔误:“我们香港人便是爱吃鱼蛋鱼丸,所以叫做蛋丸之地也是不为过。”

说起鱼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几年前非营利性质的W创作社曾经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演出的话剧《废柴》,这几乎完完全全是一出专门讴歌香港人“鱼蛋精神”的小市民狂想曲。“废柴”在粤语中大致便是“废物”之义,而这出话剧,讲的便是几个被高尚主流社会视为废物的香港小市民,齐心合力开鱼蛋档的故事。这其中有少壮的失业者,也有狂躁的青春女子,他们迎接的第一位客人,则也是一位标标准准的“废柴”——某个濒临破产的基金经理,本来想要吃上一碗代表童年记忆的鱼蛋便自杀的,但不幸废柴碰到了废柴,于荒谬的食物中盛开出了疯狂的喜剧之花,最后,鱼蛋天使唱着鱼蛋歌,拯救了每一个爱吃鱼蛋也爱生活的香港底层小民,令每一个看戏的人都想即刻跑去街上狂吻那看似普通的鱼蛋,这种神话式的乐观主义精神,真正贯穿了从往昔到现在的蛋丸之地。

回过头来说作为食物的鱼蛋。香港人爱吃的鱼蛋,大致分炸鱼蛋和煮鱼蛋两种,其中的白色汤煮潮州鱼蛋算是两者之间比较高价的,而一直以来被各种旅游节目包围的香港最著名潮州煮鱼蛋档,便是筲箕湾地铁出来,在天后庙右前方的安利鱼蛋。他家的鱼蛋,洁白而巨型,形状大小有点像速冻汤团发明之前家家户户都爱吃的大个宁波汤团。明星艺人到此处捧场的甚多,墙壁上留有五花八门的签名。惟一能与他家竞争的香港别家的煮鱼蛋,那便只有翠华了,如果去了兰桂坊狂欢到一半肚子饿,便可以去翠华点一碗煮鱼蛋吃。肥嘟嘟白胖胖的鱼蛋呆愣愣浮于鲜美汤汁上,想起便令人胃袋发痒了。

另一样炸鱼蛋,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当时的路边摊为了好做生意,便拿来不太新鲜的鱼肉自制丸子,或者干脆是次等的处理货潮州鱼蛋,下油锅混着辣汁炸熟作为新奇小吃,但没想到一炮走红,莫说学生仔下课要排队等吃,上班族下班要排队等吃,就连大老板和大明星都要排队等吃,可谓是不分贵贱的美味。如今的香港,仍可处处看到闪烁着咖喱光辉的辣味炸鱼蛋握在不同人等手中招摇过市,并且,据某知名日报统计得出,香港人平均每天要吃掉总共55吨,约合375万粒炸鱼蛋,足以见得炸鱼蛋在香港街边小吃中的台柱地位。而每个街边鱼蛋摊也被估计平均每天要卖出15000颗炸鱼蛋,销量惊人。结束一天辛勤劳作,要在狭窄的街角路边喘口气,不如来几颗炸鱼蛋,外加一杯芒果西米捞,如果觉得不够过瘾,还可以添上炸鱿鱼炸猪皮,一口气统统吃光,享受做城市中的“废柴天使”的乐趣。

但是鱼蛋终究是鱼蛋,它不是苏眉,也不是石斑,制作它的原料无姓无名,不能在人们食用之前先在玻璃大缸中展示它们优雅的泳姿,是以只能成批成量生产,草草加工,是为人们心头最爱的零食,却永远不会成为可以果腹的主菜。正像孤儿苦荣和阿Sa所唱的《鱼蛋歌》中所讲的:“就像爱上你浓烈刺激一样咸,极具性格而无奈未可当正餐。唔该,鱼蛋,道别了,原来未够熟,怎一起晚餐?”小人物的无奈之处在于,前一刻他们还热热闹闹地填满世界,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后一刻他们便知道了自己的可有可无。麦兜说:“叉住个包,我忽然明白了过来,有些事情,没有就没有,不行就不行,没有鱼蛋,没有粗面。”■ 香港蛋丸废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