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灿烂的血肉之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伟)

​这些灿烂的血肉之躯0( 1940年冬,北岳区反扫荡战场上冲杀的八路军战士 )

1997年记者刚刚从军,前往浙西南一个偏远的部队挂职锻炼。一天深夜部队来了一批新兵,兵源地是河北黄骅。当时曾奇怪渤海海边怎么会有一个这么奇怪的地名,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县源自一个人名:生前任冀鲁边区副司令兼115师教导第6旅副旅长的黄骅1943年在河北新海县牺牲,从此烈士的牺牲地以他的名字命名。

对于崇尚青史留名的国人来说,还有什么事能比这更彪炳千秋?数千年来,除了以中华民族祖先炎帝命名的炎陵县和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命名的中山县(现为市),其余上千个中国县城中,仅有7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其中4人都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所在地山西辽县改名为左权县;1943年,冀鲁边区政府将黄骅牺牲所在地河北新海县改名为黄骅县;1946年东北解放后,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将领杨靖宇牺牲时所在的黑龙江省蒙江县被命名为靖宇县;1947年,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牺牲时所在的黑龙江省珠河县被改名为尚志县。

也许黄骅并非是抗战牺牲者中最为著名的人物。14年伟大抗战中,数以百计的中国将领慷慨殉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军人英勇捐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他们来自云南,来自四川,来自山西,来自陕西,来自我们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他们深入日军占领的东北,他们长驱境外的密林。从长白山到密支那,永远留在那些土地上中国军人的躯体无法一一细数,许多人甚至未能留下姓名。然而正如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谁又能说烈士的死难会有不同的价值?

1938年3月,死守滕县已达108小时的川军122师弹尽粮绝,滕县面临陷落。师长王铭章面对蜂拥而来的日军,点燃一支烟,拔出手枪从容地对准自己的头颅。这是1986年全国各地电影院的观众都在面对的镜头。电影《血战台儿庄》的结尾是长达数分钟的战争场景:在硝烟沉积的台儿庄战场,成千上万穿着灰军装的中国军人遗体与穿着黄军装的日军尸体交错杂陈,填平了漂血的护城河,堆满了残破的旧城垣。记者在家乡一所影院里面对这结尾时,周围一片沉寂。突然,当银幕边出现了手写的“向王铭章师长亲属致敬”的字幕,一直沉寂的电影院内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那是向中华民族最灿烂的血肉之躯致敬。他们在保卫民族自由的战争洗礼中绽放,然后慨然凋零,那些飘飞的庄严的花瓣至今深留在我们心里。 历史抗日战争灿烂血肉之躯黄骅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