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飞行》:这游戏太简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戈)

​《绝密飞行》:这游戏太简单0

第一架具有人工智能,能自动学习的无人战斗机“艾迪”(EDI)被派往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向驾驶“禽爪”隐身战斗机的三位最优秀飞行员学习实战经验。在一次被雷电击中后,“艾迪”的神经网络电脑系统突然产生了人类的情感和野心。从此,“艾迪”开始不服从指挥,攻击不顾后果,拒绝返航,击落战友,甚至扑向演习计划中只是假想目标的俄罗斯要害,只因它有了想当主角的意识。三人小队的长机,本·甘农中尉必须阻止“艾迪”。最后,在即将被设计者删除记忆时,求生的本能使“艾迪”与本开始合作,不但避免了美俄冲突,还营救出迫降在朝鲜的女飞行员卡拉·韦德。这是9月8日即将在国内上映的美国科幻片《绝密飞行》讲述的神奇故事。

影片的情节略显简陋,感觉像近两个小时的电脑游戏,连《壮志凌云》(Top Gun,1986年)中概念化的浪漫都没有。《壮志凌云》本身是“美国海军最昂贵的征兵广告片”,它的技术主角——F-14舰载战斗机当时已服役14年,而《绝密飞行》不光荟萃了最新航空技术,而且主题便是“机器代替人”带来的问题。

电影“歪曲”科技一般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显得更酷,二是使故事自圆其说,三是要说的纯属虚构。《绝密飞行》三个原因都有。比如为了显得酷,“禽爪”战斗机的座舱布满了不合潮流的巨大仪表板。为了在后面的情节中让本坐进去拯救世界,完全自主的无人战斗机“艾迪”居然设计有座舱,同时这个玻璃小脑袋也在视觉上显得更有智慧。为了突出观赏性,隐身战斗机的空战居然也完全在近距离发生,甚至频频动用机炮对决。

“禽爪”和“艾迪”集最先进的战斗机外形设计特征于一身,是片中比美女惹眼得多的视觉刺激,完全符合“最合理的也是最美的”设计原则。毫无偏见的设计师在“禽爪”上采用了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珍藏多年的三翼面和前掠翼布局,极具苏联时代的乌托邦精神和哥萨克的剽悍气息,加上西方流行的翼身融合设计,使它浑然天成。“艾迪”海豚般完美的流线型仿生机体更是充溢着性感的起伏和光滑的金属质感。加上推力矢量喷管的魔力,两者的机动性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这是任何战斗机狂想家都难以割舍的完美主义情结,也是此类科幻动作片强大动感冲击力的源泉。估计是计算机模拟的难度,片中没有用上现实中真正的前卫潮流——能大幅度改变飞机外形的变形翼。

有趣的是,虽然英文片名就是“隐身”(Stealth),但除了翼身融合、机背进气口等时下流行的隐身设计外,两种战斗机都丝毫不见展示隐身性能。相反,被派来拦截“艾迪”的俄罗斯苏-37战斗机却准确迎敌,令“隐身神教”教徒丢尽脸面。不过片中对脉冲爆轰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以及神经网络复制人类思维与推理的技术想象十分到位,只是因为现实中人工智能研究尚处幼稚时期,编剧无奈拿出了“闪电击中产生思维”的牵强败笔。

​《绝密飞行》:这游戏太简单1

当然,这部影片绝不希望惊艳的电脑特技空战场面使观众忽略了情节,以致把它当作电子游戏来欣赏,片中也极力追求政治、军事的真实,所有的技术狂想恰好反映出美国现实中的战略心态。第一次反恐作战的目标是缅甸仰光的国防部大楼,自然该片的上映名单里不会有缅甸。这次轰炸完全是美军未来技术战术的模板演示——以4倍音速巡航,在数小时内赶到世界任何战区,用面部识别技术对恐怖分子“验明正身”,充分考虑附带损伤的提前轰炸效果评估和任务规划。钻地炸弹穿透一层层楼板,在建筑物内部最佳位置精确起爆,把城市中心的目标定向爆破式地炸毁。本中尉勇敢的垂直俯冲投弹既暗示了美军现有弹药钻地能力的不足,又突出了男主角的英雄气概,也让“艾迪”学会了自我表现和自作主张。第二次打击是塔吉克斯坦掌握流失核弹头的地方军阀,也是布什政府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政策的情景预演。第三个任务,阻止杀向俄罗斯腹地的“艾迪”,则令人不禁想起1964年的反战喜剧片《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里的荒唐情景:为了使对手能击落自家管不了的进攻武器,只好将武器秘密告诉对手。但这个笑料的现实背景并不好笑,无人武器融入部队将带来深刻的心理和文化冲突,无人武器的失控和误伤将是未来战争必须解决的问题,即使没有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至于最后男主角在阿拉斯加杀出自家人的重围,将“艾迪”这架战斗机神话般地当武装直升机使用,英雄救美后又冲过“三八线”,只能算不太高明的噱头,还不如将近年苦苦支撑的俄军防空在“艾迪”突袭之下的仓促反应当噱头,或许更有戏剧性一些。

从《星球大战》起,好莱坞一系列幻想题材影片逐渐定型了一种帝国意识形态和视觉美学,集古罗马的阳刚霸气、巴比伦的优雅、中世纪的神秘和基督教的救世于一身。“9·11”之后的美国总统也声称:邪恶已经侵袭文明和民主的世界,他必须担负起拯救的责任。但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英雄主义情绪的消磨,拯救世界的幻想有所减少,更单纯的技术幻想电影又多起来,技术手段的神奇和战术上的厮杀快感超越了战略上的英雄和史诗情结。■

日本版智能战机

日本堪与好莱坞电影媲美的是动画和游戏领域的想象力,尤其是人机合一的题材,《绝密飞行》的视觉形象与情节和2002年改编成动画的《战斗妖精·雪风》一脉相承。后者是科幻小说家神林长平的代表作,曾荣获日本科幻大会“星云奖”,人物设计由女漫画家多田由美完成,还有相应的电子游戏产品。

《战斗妖精·雪风》的情节完全是自由的幻想:33年前,科技高于人类的外星生物JAM利用南极上空的时空通路突然袭击地球,将JAM成功击退后,战争延伸到菲雅利行星。沉默、孤僻的空军少尉深井零驾驶最新的战斗电子侦察机“雪风”击落了未知战机Sylph。在随后的战斗中,“雪风”的电脑系统面临被JAM入侵和控制的危险,私自驾机出击被击落,并险些被JAM所制造的虚拟数据空间迷惑,幸而被“雪风”提醒。在JAM的追击下,“雪风”再次被击落,但它在绝望之际控制己方的无人战机FRX前来相救。将数据都转移到FRX上之后,“雪风”将零弹射出去,FRX将“雪风”击毁。最后,“雪风”给昏迷的零只留下一句“Good Luck”。

在日本人笔下,具有思维和情感的无人战机首先值得担忧的问题并非控制不了,而是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带来的情感困境,体现出同样金属质感和流线型机体下一点不同的东方思维。有趣的是,“雪风”的外形显然是在俄罗斯名机苏-27系列基础上的卡通化,再次显示了这种机型经久不衰的美感。■ 游戏绝密飞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