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敏感型?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油价过了62美元/桶时,有人预测,不久可能会上63.63美元/桶,又有预测是64美元,随后就有人预测今年下半年的高点该是65美元。没两天,66美元/桶的原油出现了,再也没有这么保守的预测了,众口一词,全世界都看到了70美元/桶。从保守到大胆,从战战兢兢地看高一线到爱谁是谁的放胆去想,我们内心走过的又是一次从被惊吓到无可奈何的过程。
眼看发改委再次发布提价通告的时候,汽油价就会升到了5元/升,能够阻止油价上涨的因素还有什么?
再谈投机已经没有意义。甚至从需求上也没有新鲜的信息可以发掘。70美元的石油摆在那儿,照样有人消费,因为它和粮食一样,找不到替代品。70美元一桶的汽油在美国,只不过意味着2.40美元/加仑的汽油,一辆车一个月跑上2000英里也不过150美元,和他们动辄5000美元的月工资相比简直就不是比例。而在欧洲,一加仑的汽油早上了6美元,多出10美分更显不出分量。70美元似乎还不是个让有钱人心疼的价格。查访近日用油的数据,美国夏季用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可谓越高越买,明显的价格不敏感。
如此说来,油价上涨的真正抑制因素只能在低收入国家,也就是在我国和印度这样的最近才开始大量消费石油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平均收入只有2000元人民币的时候,几百元的汽油消费算得上大数字。但麻烦在于,全世界每天消费的8400万桶原油中,正好1/4是美国消费的,富国俱乐部OECD国家每天一共消费的是5000万桶,等于消费了绝大部分。OECD中,似乎只有韩国表示要节约用油,按牌号限制汽车出行。这样一个规定也只能节省几十分之一的汽油。
非OECD国家每天用油3400万桶,其中,我国消费680万桶,算得上非OECD国家里的第一名了,比例上却大大低于美国在OECD国家的地位。2001年,我国每天平均日消费是490万桶,4年中增长了190万桶。这190万桶,几乎等于OECD国家的增长量。整个OECD国家增长了200万桶,同期美国增长了100万桶,许多欧洲国家根本没有变化,德国甚至有所减少。而整个非OECD国家增长了350万桶。
多高的价格能遏止石油的强劲需求?实际上,现有的价格,我国的原油进口已经得到了遏止,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仅增长3.9%,而去年的进口增长幅度高达34.8%。不过,也有一个说法,上半年我国进口原油减速是因为去年进口太多,存货占库,下半年进口还会提速。最新的7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原油进口增长15.2%,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成品油需求模型”的预测结果表示,2005年全年原油需求量同比将增长9.7%,虽比去年的15.63%少一些,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2001年我们还没有开始普及家庭轿车的时候,480万桶原油里的成品油部分,按理说都用在了公车、先富阶级的私家车和施工作业车辆上。所有这些车辆的主人对价格应属于不敏感型,原油超过了100美元,他们仍然要消费。普及家庭轿车开始于2002年,火热于2003年,这一阶段购车的,已经有相当成分的价格敏感者,汽车消费已经占用相当大的家庭支出。但即便这些人削减了开车里程和时间,似乎对减少需求也于事无补,因为调查显示,油价几度上涨后汽车销售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街头经常听到“油价再涨就卖掉汽车”的声音,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几乎没有。是否油价涨到了5元/升,价格敏感族就会大举行动?汽车销售就会受到影响?都很难有确切答案。因为,我们的问题仍然是汽车保有基数相当小,只要有很小比例的新富一族加入到驾驶行列,趋势都会延续下去。
降低需求的希望于是又被冀望在美国,这个消费世界1/4石油出产的国度。美国人会对多高的价格敏感起来?以可比价格计算,2.40美元/加仑的汽油价,只不过比百年来美国汽油的平均价高出一点儿,比1981年的创纪录的3美元/加仑还低出20%。如果考虑到二十余年来购买力的增加,汽油更是便宜。70年代石油危机中汽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比现在高出将近一辈。这样看,原油不到100美元/桶,美国的用油趋势绝不会逆转。
面对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应对。美国靠价格管制,减少高油价的影响。欧洲国家则是在石油危机后,高额征收燃油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欧洲用比美国高出两三倍的价格遏止住了需求,而美国,一个消费引导型的,透支型社会,永远靠高消费、超前消费解决一切经济问题。这个苦果,却要由发展中国家吞食!■ 汽油敏感原油价格美国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