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Planet

作者:鲁伊

(文 / 鲁伊)

​行星·Planet0

100多年前,美国联邦专利局局长曾下令拆除他的办公室,因为“世界上能够被发明出来的东西全都已经被发明完了”。事实证明,他错了。75年前,当传说中的冥王星终于被克莱德·汤葆(Clyde Tombaugh)发现时,《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九大行星的谱系图终于确定,后世天文学家再伟大,也无法再享有为太阳系最显赫的成员命名的殊荣。现在看来,这话好像又说早了。

就算你不是伽利略、托勒密、惠更斯或赫歇尔,还有一个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命名的机会等着你——假如这颗目前按天文学命名惯例被称为2003 UB313的新星的确是的话。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迈克·布朗(Mike Brown)宣布它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后的第3天,8月2日,向来英国味儿十足的《新科学家》杂志不知为何也玩起美国式花活,搞了个行星命名大赛。任何人都可以为这个新的天体命名,只要名字朗朗上口、不带侮辱字眼、少于16个字母、不和现有的小行星或卫星名冲突、不用于商业目的、不是宠物名、以人或历史事件为名必须在时过境迁100年后,都有被接受的可能——当然,仅仅是可能,就像两块钱的彩票和500万大奖之间的因果联系一样。

这边厢热热闹闹地炒着“第十大行星”,其实,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承认之前,它的行星身份着实有些“妾身未分明”,搞不好,就成了一厢情愿的笑柄。自打1992年海王星轨道外的柯伊伯带(Kuiper Belt)被发现,天文学家蓦然惊觉,原本以为独一无二的冥王星不过是这个天体带中个头比较大的一个,想要抢“第十大行星”这个位置的候选者,就不下10个之多。单是迈克·布朗的研究小组,便先后推出过Quaoar和Sedna两个柯伊伯带星体参与竞争。印象中,“发现X行星”、“第十大行星是它吗?”这样的新闻标题,在《时代》、《新闻周刊》和《发现》上就出现过七八次,可惜最后都没了下文。原因无他:这些星体都有一个致命问题——没有冥王星大。

虽说天文学界这两年一直在就“多大才能算小行星”的问题吵个不停,但对于“第十大行星”这么重大的事儿,向冥王星看齐却是个没有太多争议的标准。毕竟,当初认可冥王星为第九大行星时,人们曾误以为它的个头足有火星那么大,这才欣然接受。直到70年代,天文学家才发现,那只是冥王星表面冰层反射日光形成的假象,而它的实际大小,还不到当时体积最小的行星——水星——的一半。这个历史遗留错误让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地位这些年颇受挑战,一已为甚,岂可再乎?

孔夫子尝言,“必也正名乎”。不过这“正名”一事,说来简单,实际上可大不容易。看他宣讲了一辈子“仁”,最终也没说清楚仁到底是什么,就知道了。科学定义好像不比社会学范畴这么复杂,可也难说。大陆,海洋,宇宙,恒星,行星⋯⋯都是积久成习,但却问题多多的定义。拿行星来说,在希腊文中,“行星”——Planet—Planetes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天空中游荡的星辰”。水金木火土五大行星固然在此之列,太阳和月亮也不例外。要等“日心说”确立起来,地球方始取代了太阳,挤进行星队伍。而直到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后,月亮才被排除在行星之外。

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2003 UB313的直径至少是冥王星的1.5倍。问题由此变得微妙有趣:如果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它好像更应该是行星才对。不过谁能保证柯伊伯带里不会再发现类似大小的星体?如果它不能算作行星,冥王星岂不是更不够格?要不要就此把太阳系九大行星改为八大行星?

其实,后一种想法看来匪夷所思,倒也并非没有先例。1801年,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谷神星(Ceres)被发现。一开始,天文学界曾兴奋地将它称为一颗新的行星。但一年之后,与它位于同一轨道的小惑星(Pallas)便被发现。这与人们以前所持的一个轨道上只能有一颗行星的观点完全相反。几乎是作为一种妥协的产物,小行星(asteroid或planetoid)——围绕太阳运转、但体积比行星小的星体——这个定义产生了。谷神星和小惑星所在的那个天体带,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小行星带。

谁知道,冥王星和2003 UB313会不会是翻版的谷神星和小惑星?我已经在想,2003 UB313是不是可以被叫做“冥王终结者”——或是圣斗士星矢?至少,总不会比布朗和他的同事用电视剧里战士公主“希娜”(Xena)的名字来称呼它更烂。■ Planet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