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故我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安琪拉)
图◎谢峰
一直认为“You are what you—”是西方营销巨头的诡计,一句话就轻易地让你认同某种生活态度。营养师跟你说,You are what you eat,因此五谷不分的白领变本加厉,放下筷子与刀叉,顿顿“磕丸”——那些纯之又纯的“小丸子”是否会让他们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尚有待验证,生产商及其他相关产业赚个脑满肠肥倒在情理之中。时装界人士言之凿凿,You are what you wear。此言不虚,不过能领会个中真味的人少之又少,君不见满大街都是“fashion victims”,能有几个是人穿衣裳而不是衣裳穿人?
那,怎样看You are what you read?我读,故我在?我每天能从网上读到《纽约时报》。因为中国与纽约有13小时时差,我幸福得昏了头——俺竟比那个大都市的精英们还先睹为快。想想吧,当那些精英们在席梦思上睁开惺忪睡眼,我已把国际、艺术、评论等版面“翻”完,当他们就着早晨第一缕阳光喝着咖啡叹报纸的时候,我还看完新增的多媒体内容,然后在他们拿起羊角包的时候大概我快把最最早期的多媒体文件听个遍了。我惟一缺少的,只是把报纸拿在手上的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不过满手油墨是他们付出的必然代价,除非请个会用熨斗熨报纸的英式管家。窃以为,那个城市的精英不会是“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冤大头。
听说《纽约时报》最多人看的是租房版,指斥方遒的国际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在的艺术版,可能精英们还没时间看呢。最“死硬”的读者是《纽约时报》的实习生们。在一篇回忆时报生涯的文章里,作者说他们下班后最喜欢走上午夜的大街,在凉凉的夜风中等待新鲜出炉的报纸,充满期待地看到自己的名字成为这份报纸的两个铅字。
终于有一天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报刊阅读区,我见到了梦想中的《纽约时报》。它看上去是那么脏兮兮和皱巴巴,可能已被众多像我这样的崇拜者翻个“体无完肤”。它还是那么酷,除非有必要,整张报纸都是黑白版(外埠印刷的估计全部是黑白版),置身于花花绿绿的西报中,它显得那么孤芳自赏。那天的头条是质疑布什的伊拉克政策。的确,这份报纸的立场与它的外形一样清高。评论版依然有克鲁格曼的专栏,他还是喜欢紧咬着布什的经济政策,话锋始终那么尖酸。布什在那天的时报上也是“体无完肤”。
我终于从头到尾读完了《纽约时报》,走到图书馆旁边的Deli France,喝了一杯香浓的咖啡和吃了一客香喷喷的牛角包,想象着自己过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精英的一个典型早晨。■ 我读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