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大跌和7000亿外汇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B股大跌和7000亿外汇0( 2005年7月13日,B股走势 )

7月15日,人行公布了我国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增加1010亿美元的消息。当天,以境外投资者为主体的B股市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暴跌。上证B股下跌了近4个点,从59点跌到了55点,跌幅6.49%。按理说,外汇储蓄暴增,潜台词是人民币又遇到升值压力;而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国内资产应该提升才是,孰料B股却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暴跌。

B股下跌的原因何在?2001年2月,在B股指数处于83点的时候,管理层决定将B股市场向境内投资者开放,第一次允许境内居民买卖B股,B股市场出现了井喷行情,短短几个月,指数涨到了241点。或许,B股的投资者结构已经发生转变,变成了以境内投资者为主。而境内投资者,面临连绵阴跌,早已经丧失了信心,这阴跌后的暴跌就有了心理崩溃的含义。人民币有了升值预期,投资者干脆抛售B股,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从而加剧了B股的下跌。

似乎所有的原因都可用来解释B股的疲惫。管理层推进QDII进程,开放境内合规资金进入海外市场;B股长期不发行股票,已经丧失了融资功能。上市公司也多是传统企业,缺乏活力和盈利能力,投资价值下降,境内外汇资金自然退场。而美元加息,从B股获得的股息相应地失去了吸引力;QFII出台后,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A股市场,无需再借道B股市场。所有的原因都可解释B股的疲态,但似乎都牵强:同样面临美元加息,港股走势就一直稳健;同样有QFII出台,深圳的B股就相对稳健得多,上海大跌的时候,深圳B股并没有追随。走势上,2001年来,上证B股一直处于下降中,但大多数时间尚能维持在110点以上,到了最近两年才掉头向下,今年5月突破了70点防线,大有溃堤的态势。而深圳市场则一直维持在1500点之上,做箱型振荡运行。

沪弱深强的原因,一是深圳B股中有万科那样的绩优股,另一个原因是绩优股吸引到的人气使市场中流动着大量资金,市场得以稳定。上海则多是当地的不知名公司,从第一只股票真空B股发行,上海市场就一直以本地公司为主。本地公司,多是工业局下设的企业,有些甚至是昔日的街道工厂,缺乏全国性的竞争力。以100点为基点的B股很少有给投资者高额回报的时候,到现在,A股指数已经上升到1000点,B股却只有50多点,两者相差20倍。一个没有业绩支撑的市场留给投资者的全是失败的教训。没有新股发行更是活力丧失的原因,1996年后,B股市场发行新股就越来越少,2000年以后,竟没有一只股票发行,B股事实上几成“死市”,失去了融资能力。

B股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海外投资。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过几百亿美元,正是要想尽办法吸引外资的时候,证券市场设计者因此设计了对内A股,对外B股的政策。但奇异的制度设计吸引的投资者寥寥,几年后,H股出现,大量重头国有企业干脆到香港上市,B股最初吸引外资的作用和使命便告一段落了。现在,我国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直逼日本的8000亿美元。外汇已经从稀缺资源转变成了充裕资源,B股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存在。如果说B股走到今天,套牢无数境内投资者,使他们饱受了50%〜75%的损失的话,最初的制度设计还有一定道理,有情可原,2001年的开放B股给境内投资者,解放海外投资者的政策就毫无道理了。可以说,B股的投资者体验到的失败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失败,当这种失败感聚焦到极点,便有了破罐破摔的集体发泄,市场中一大半股票的跌停正是走投无路的心态的反映。

半年间增加1000亿美元的外汇,同比多增337亿美元,增幅超过50%。如此多的热钱,却没有哪怕分文投资到最合规最合法的B股上。投资中国的外资已经转向投机领域,赌人民币的升值了。实际上,押宝币值上升的方式很多,购买人民币债券,购买国内不动产或有价证券都是选择。可在宏观调控,证券市场改革的形势下,却变得没有了选择,上千亿美元存在银行里,赌我们出台汇率改革的时机。

在上海,在苏州,在广东乃至沿海经济高速发展地带,实业投资都有趋缓的势头,全球的经济界都知道我们的宏观经济已经开始从过热转为冷却。于是,闲置出来的、本将用于投资实业的资金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保值方式,兑换人民币。B股里流出的资金,一定有相当一部分流到这里。

上一篇: 我的电脑
下一篇: ​黑药白药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