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药白药黄药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黑药白药黄药0

今年6月23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名为拜迪尔(Bi Dil)的治疗心脏病的新药,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专门针对某一种族的药物。生产拜迪尔的Nitro Med制药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这种药能够把黑人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减少43%,但对其他种族的治疗效果却不显著。

此药的发明者是明尼苏达大学心血管病专家科恩博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尝试把两种药效一般的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起来,让患者服下,结果发现其效果比单独服用一种药物要好很多。但是,1997年FDA否决了拜迪尔,因为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药对普通大众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在统计学上和安慰剂没有区别。但是,科恩博士通过分析受试者的种族分布,发现黑人患者对此药的反应明显比白人患者要好。2001年6月,他再一次对拜迪尔进行了试验,这一次只在黑人患者中进行。结果服用拜迪尔的黑人患者死亡率减少了将近一半!如此明显的效果使得这项试验到2004年7月就被医药公司主动停止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所有原本服用安慰剂的患者都改服拜迪尔。如此显著的疗效让拜迪尔在一年之后终于获得了FDA的许可。此药为什么只对黑人起作用呢?对此专家们还没有定论,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拜迪尔提高了人体内一氧化氮的含量,而黑人体内一氧化氮的含量平均起来要比白人少。

其实,不同的人吃不同的药,这早已是普遍的医学常识。但是以前人们只是在性别和年龄上做文章,没人敢碰种族这一禁区,生怕被插上“种族歧视”的标签。因此可以想象,拜迪尔的出现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说黑人从此有了只属于他们的特效药,是件造福黑人的好事。反对者认为这种药的出现将会引发对少数民族的新一轮歧视,因为此药的出现证明了黑人在基因水平上与其他人种有区别,而这一点正是种族主义者们歧视黑人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能辨别黑白的人都可以看出黑人和白人的不同,但反种族歧视的人认为这种差异只是黑色素水平的不同,双方在其他地方没有本质区别。但只要稍微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不同种族在身高、肤色、眼睛颜色、面部轮廓、四肢比例,脂肪分布比例,甚至脑容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不但如此,不同种族的人在生理上也有明显不同。比如黑人得高血压的几率比白人高,白种人得皮肤癌的几率比黑人高,黄种人体内不含乳糖酶的比率比白种人高等等。许多这类区别都被证明无法用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以解释,双方确实在基因水平上有差异。今年2月,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家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在326个变化较大的基因位点上对3636名不同种族的志愿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按照这些基因的变异情况把人类分成4个大组,分别对应于黑人、白人、亚洲人和西裔,准确率高达99.86%。

可是,当研究对象是自己的时候,没有人能够保持中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种族的存在,但因为有种族歧视这顶帽子压在头上,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判断力发生了不自主的偏移。这一点在美国尤其普遍,因为美国曾经有过种族歧视的历史,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的一个禁区。美国的主流媒体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大家,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都有无穷无尽的潜力。这甚至成了“美国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这种强迫式的平均主义恰恰是矫枉过正的表现。每个人因为身高相貌智力水平不同,其结果多种多样,这才是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反种族歧视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做一样的人,而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爱那些和你不同的人。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直到拜迪尔的出现才终于让主流媒体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了。其实,要做到真正的种族平等,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让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机会活在这个世界上。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对症下药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我们目前没有办法单独测量每个人体内的一氧化氮含量,因此才不得已用了种族的标签,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实事求是的选择。

在这个问题上,我相信邓小平的理论:不管黑药白药黄药,能治好病的就是好药。■ 黄药白药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