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外汇市场“惟恐天下不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 本来就处于跌势的英镑刚刚因为获得奥运主办权而得以支撑,但现在的情况是急流直下 )
英镑:墙倒众人推
每有重大的事件发生,汇市和股市总是最先反应。在伦敦遭恐怖袭击后,英镑急剧下跌,英镑兑美元跌至19个月来新低,兑欧元跌至1个月来低点。
英镑同样经历了一个喜极而悲的过程,本来就处于跌势的英镑刚刚因为获得奥运主办权而得以支撑,但现在的情况是急流直下,境遇已是“墙倒众人推”。
荷兰银行(ABN Amro)资深外汇分析师萨哈·嘉利鲁(Shahab Jali-noos)表示,伦敦遭恐怖袭击的消息让市场急剧波动,瑞士法郎作为避险币种受到追捧,英镑在抛压下被迫瞬间走低。而外界对英国央行减息预期存在,双重打击下,英镑还有下调的可能。
爆炸事件消息传出后,市场对于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可能降息的预期明显升温。在此之前,多数分析师已预期英国央行将在8月降息25个基点,因消费者支出已大幅放缓。
日本三菱证券(Mitsubishi Securities)的外汇高级分析师认为,不管此次爆炸事件未来将如何发展,英镑可能会继续下跌,因为英国的经济增长乏力。虽然过去10年英国经济的增长强于大多数欧洲大国,但近月来英国经济的前景变得模糊。
分析师们认为,随着美元连续加息,同时市场预计下半年美联储不会停止加息步伐,英镑作为高利率货币的优势不复存在。而且现在英国央行还有减息的压力,在这样的预期下,英镑无疑是雪上加霜。
欧元:涨跌需要理由吗?
而伦敦遇袭则给了欧元一个触底反弹的机会,在此事件发生前,欧元兑美元一度跌至14个月来的新底。因为市场人士不能想到短期欧洲将会出现什么良好的经济或是政治消息,以改变看跌欧元的市场人气。因此,卖出欧元成为最明智的操作。
事实证明,当市场需要一个借口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借口。
突如其来的伦敦连环爆炸,使投资者转而投向瑞士法郎和欧元以规避风险。
实际上,就在伦敦连环爆炸发生的当天,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分别宣布维持利率不变。尽管结果符合市场预期,但爆炸无疑增加了英镑8月份降息的可能性。而与之相反的是欧洲央行立场较为强硬,力排成员国政府的降息呼吁,其认为年初以来欧元的大幅下跌,对欧元区经济增长起到了刺激作用,最近欧元区数据表现出一些复苏的希望,从而减轻了欧洲央行的降息压力。这对欧元企稳起到了帮助。
所以,同一原因却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就像当初没有人知道欧元为什么会连续三年狂涨不止,也几乎没有人预测到欧元会在今年掉头直下,英雄气短。近两年汇市中曾流行一句话,“做空什么都不要做空欧元”。如果在今年初,有人说欧元兑美元会跌到1.2,肯定没人相信,就好像当初没人相信上证指数会跌破1000点一样。
东京三菱银行(Bank of Tokyo Mitsubishi)的一位高级外汇经理就指出,欧盟会谈的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市场所消化,有关欧元区前景不确定性的言论也已是老生常谈。实际上,在过去三年里,欧元就是在接踵而来的欧洲低迷经济数据中强劲上扬的,甚至在欧元区十二国中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失业率达到“二战”结束以来最高水平时,也未能动摇这种趋势。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评论指出,如果欧盟宪法不能实施,那么欧元可能“将正式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没有政府或至少是宪法体系支持的货币”。但事实是,在欧元诞生的时候,所谓欧盟宪法还不过是欧洲少数政治精英腹中的一个草稿,在欧元持续上涨的日子里,它并没有获得任何来自有关欧盟宪法的支撑。
如果你了解欧洲市场一体化深入的程度,你就会知道欧元将消失的说法是多么荒谬。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市场共同体,是市场的一体化给了欧洲政治精英们演绎的舞台。人们可能忘了,在1999年元旦欧元问世之时,罗马、巴黎和法兰克福的民众纷纷举杯庆贺。经济学家和政客们纷纷预言,当终有一天欧元能够抗衡美元,成为全球基准货币的时候,欧洲就将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政治力量。
实际上,欧元作为一个年轻的货币,已经在很多领域大获成功。自诞生以来,欧元就相当坚挺,已迅速成为各国央行在美元之后最愿意持有的储备货币,一直背负着的相当政治风险的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坚定地发挥着遏制欧元区十二国通货膨胀的作用。
欧元还给那些在欧洲各地开展业务的公司带来了很多好处,再也没有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兑换手续费。它还创造了一个可与美国比肩的、庞大而统一的资本市场,为众多欧洲企业融资。即使是今日,欧元的表现仍明显强于美元,比其0.82美元的历史低点高出50%。
所谓意大利或者欧元区的其他十一个国家会很快放弃欧元,不过是那些政客出于非经济原因的危言耸听。正如欧洲央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所说:“打破单一货币就好比加利福尼亚不再用美元。”
但是,外汇市场需要借口,“见风使舵”也是各大投资银行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最直接的反应。
雷曼兄弟、高盛以及荷兰银行纷纷调降了对欧元的汇率预期值。随后,美林和瑞银也跟上此番看淡欧元的步伐。据统计,这5家投行外汇交易量占到全球总量的29.2%,其中瑞银还是《欧洲货币》杂志评定的世界排名第二的外汇交易商。瑞银最新估计,欧元兑美元年底目标价为1.30美元,明年为1.40美元,而此前的预估分别是1.40和1.50。
然而,就在数月之前,美元还曾是投行眼中无可救药的“坏孩子”,正是他们建议各国央行,尤其是亚洲央行将欧元作为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替代品。就在雷曼兄弟于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2005全球经济报告会”上,该行的全球外汇分析主管吉姆·麦科密克(Jim Mccormick)判断,“今年将成为美元贬值的第四个年头。”
在这样一个令人神经过敏的环境中,交易者会抓住任何有关未来欧元走低的消息。“我们都处在一种悲观情绪之中,有一种群体效应,让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看跌欧元、看涨美元的种种因素。”一位外汇市场交易员说。
更为冷静的看法是,在经历了一番变本加厉的上扬后,欧元汇率目前正在向“公平价值”回归。有分析师认为,欧元兑美元汇率最终将回落至1.10美元。而根据道-琼斯通讯社的调查,全球几家大银行将欧元底部的预期修改为1.22美元。
实际上,欧元汇率的下降对于欧洲经济有益无害。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零售额数据强劲,德国工厂订单数据也表现亮丽。一位没有具名的欧洲央行官员表示,欧元已脱离了今年早些时候1.3美元上方的高位,货币贬值效应相当于降息75个基点。
这都使欧洲央行坚持自己的强硬立场,虽然外界要求欧洲央行降息的呼声一直较高。正如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驻伦敦的首席欧洲经济学家朱立安·克劳(Julian Callow)所言:“所有这些外界的压力,只会促使欧洲央行更加努力地展示其独立性。”而这也似乎是除日本以外,各国央行的共性。
实际上,就连意大利的鞋匠都知道,是欧元过分升值而不是从中国来的鞋,让他面临失业的境地。
美元:撕去伪装
伦敦爆炸案发生当日,美元走软。虽然曾经美元也是传统“避险币种”,但“9·11”事件后,美元已经转化为“被避险币种”,此次伦敦发生的恐怖袭击重新引发了市场对美元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
但是,随后美元就收复了失地,补涨回来。
现在全球外汇市场有这样一种观点正在升温,那就是恐怖袭击可能会发生在任何发达国家。因此,对交易员而言,与其像中情局特工一样判断下一次恐怖发生在什么地方,不如让关注的焦点重新回到经济基本面上来。
在伦敦爆炸案发生一天后,美国劳工部就公布,美国6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4.6万人,好于5月份表现。尽管就业人数增长力度温和,但6月份失业率从5.1%降至5%,创2001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成为推动美元进一步上扬的动力,促使美元兑日元创下11个月新高。
实际上,近两年来,美国经济一直在强劲而稳定地增长。美国经济自2003年第三季度受减税因素刺激而暴涨7.4%以来,一直保持着平均3.9%的不俗增速。去年第四季度修正后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下降至5.1%,美国人工资收入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0%
贝尔·斯登(Bear Stearns)首席经济学家戴维·马帕斯(David Malpass)指出,实际情形是,日渐富裕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平均年龄要低于他国。即使是从那些对美国经济持负面看法的文章所引用的数据甚至数据分析中也可看出,除去移民因素,美国人跻身更高社会阶层的机会与30年前相比也只多不少。不断增加的收入、灵活的劳动技能、低失业率、低按揭贷款利率,以及家庭财产增速超过家庭债务增速正在使美国一般家庭大受其益。
戴维·马帕斯认为,强调美国经济的弱点、总拿贸易逆差说事,不过是政客的把戏和新闻的炒作。
“那些对美国经济前景显著担忧的人,真是上坟哭错了坟头。”戴维·马帕斯说,“与其出于对贸易逆差的担忧而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并迫使亚洲出现汇率不稳定局面,我们其实更应该改善美国的投资和储蓄质量,反思并重建旨在促进他国经济繁荣的多边主义。”
一个最好的证明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第九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并对经济前景表示乐观,没有迹象表明Fed计划放缓或停止上调利率的举措。
美元升值,盯住美元的人民币自然也随之升值。而伦敦的爆炸也转移了市场对八大工业国(G8)会议的关注,此前汇率制度一直被认为是该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而现在,G8的领导者们应该更清楚——联合反恐,显然比迫使一个主权国家改变自己的汇率制度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