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圣地亚哥的熊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袁越)

​远在圣地亚哥的熊猫0( 美生在玩耍 )

亲善大使美生

美生今年一岁半,身体健康,活泼好动。它于2003年8月19日出生在美国的圣地亚哥动物园,今年刚好一岁半,体重却已超过了60公斤。说起来远不如它的同母异父姐姐华美出名,华美是北美地区人工饲养大熊猫中第一只活过4岁(成年)的幼仔,当年曾经引发了整个美国的熊猫热,圣地亚哥动物园甚至专门为她架设了一台摄像机,把她的一举一动都实时传到了网上。现在华美已经按照合同回到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而这套直播设备现在正被她的弟弟享用着。

今年6月17日,记者专程前往圣地亚哥动物园探望了这只滞留他乡的“亲善大使”。该园坐落在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北边,四季分别不明显,气温常年在10〜30摄氏度之间,是研究野生动物的好地方。大熊猫绝对是该园最珍贵的动物,动物园门口专门有一块电子显示牌告诉游客当天可以看到大熊猫的确切时间。因为大熊猫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展出的。动物园专门为大熊猫修建了4间房子,其中只有2间向游客开放。如果饲养员认为大熊猫需要休息,或者科学家需要时间做研究,那么大熊猫就会被安排到两间密室中。这次记者没有能够看到美生的妈妈白云,因为她两个月前刚刚和美生的爸爸高高交配过,动物园决定把她隔离起来,安心养胎。

向游客开放的熊猫馆位于动物园后部。这是两间长15米、宽10米的庭院,之间的一堵矮墙隔开了美生和高高。两所庭院里都有饮水池、秋千和一株结实的树干供熊猫玩耍。动物园为它们分别安排了一名解说员,还有一个身穿制服的保安员站在旁边监视人们的一举一动。因为大熊猫对声音十分敏感,解说员配备的麦克风音量很轻。她们一边提醒游客们保持安静,一边用事实提醒大家:大熊猫和人不一样,它们是属于森林的野生动物。以前许多动物园为了表现“和睦”的家庭气氛,硬是让雌雄两只大熊猫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实大熊猫是典型的独居动物,这样做正好违背了自然规律,是不讲“猫道”的表现。

动物园的价值

​远在圣地亚哥的熊猫1( 美生的近距离头像 )

世界动物学研究领域流行一种说法,认为野生动物的许多看起来很“艰苦”的习性恰恰是动物们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换句话说,动物在野外找食,寻找栖息地,躲避凶险和争斗等等行为不但使动物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食物或者栖息地),而且这些行为本身也是该动物能够健康成长所不可代替的条件。动物园给野生动物们提供了现成的食品,舒适的住所,它们不再挨饿,却也同时失去了做出这些“艰苦”行为的动力,这样长大的动物不会健康成长。

“根据中国科学家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至1997年,大约有74%的人工饲养大熊猫缺乏生育能力。”罗纳德·斯维斯伍德这样对记者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工饲养大熊猫缺乏正常活动所造成的。”斯维斯伍德身材魁梧,肤色黝黑,因为常年戴太阳镜的缘故,他的眼睛周围明显白了一圈,和大熊猫正好相反。这位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动物行为学博士已经和大熊猫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是圣地亚哥动物园内十余名全职科学家中比较资深的一位。他每年都要去卧龙自然保护区待上几个月,已经把那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这还不是致命的错误,”斯维斯伍德继续说道,“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世界的动物园都疯狂地向中国政府租借大熊猫用于商业展览,大熊猫被当作赚钱的机器,被训练成表演骑独轮车的杂技演员。圣地亚哥动物园当时也参与其中,从大熊猫身上赚了不少钱。”这段历史在国际著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乔治·夏勒撰写的《最后的大熊猫》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据书中介绍,由于当时人工繁殖技术还不成熟,人工饲养的大熊猫死亡率要高于出生率,因此不得不从野外捕捉大熊猫以补充人工饲养的不足。而送展的大熊猫由于要忍受旅途的奔波,造成了它们生理周期紊乱,严重影响了生育率。即使有个别运气的大熊猫能够在海外找到伴侣,也会因为选择范围极小而造成生育率严重下降,后代成活率很低。

“这种混乱局面的终止是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斯维斯伍德对记者介绍说,“美国渔业及野生生物管理局于1988年宣布禁止从中国租借大熊猫。两年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动物保护组织也投票支持全球一致暂停租借熊猫活动。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对大熊猫的租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根据新规定,租借大熊猫只能用于科研目的,租金也必须专款专用,租期(10年)一到大熊猫就立刻回国。”

“当时夏勒博士完全有理由批评动物园扮演的角色,”身为圣地亚哥动物园全职科学家的斯维斯伍德博士诚恳地表达了自己对那本书的看法。“当时世界动物园的做法确实应该批评,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动物园已经意识到当年所犯的错误,开始全力投入到保护大熊猫上来。”据斯维斯伍德博士介绍,世界动物学界对于保护濒危动物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维持一个具一定数量的种群作为“保险库”,以防备自然界突发的不测。如果人工饲养种群繁衍成功,数量稳中有升,还可以适当向自然界回投,扩大种群数量。这方面最有名的成功例子大概是加利福尼亚兀鹰。这种以腐烂动物尸身为食的大型鸟类在1985年的时候只剩下了9只。圣地亚哥动物园临危受命,将这最后的9只兀鹰全部饲养起来,并有选择地进行交配,最大限度地提高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如今兀鹰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74只,并有10只被重新放回大自然中。一种原本注定将灭绝的物种就这样被救了回来。

大熊猫的情况稍微有些复杂。由于生殖能力低下,以及饲养不得法,人工饲养大熊猫的数量在10年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6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只有24只,情况相当危险。正因为数量稀少,当年那只被当成亚运吉祥物的熊猫盼盼独占鳌头,“霸占”了保护区内几乎所有的雌熊猫。如果任凭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大熊猫的近亲结婚程度将越来越大,不利于种群健康成长。但根据今年最新数据,该保护区已经拥有超过80头大熊猫,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工饲养大熊猫的后代。而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雅安基地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黄炎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全中国的人工饲养大熊猫一共有160只左右,其中一部分被租借到国外动物园。

“我们的目标是300只,现在还差一半呢。”已经为保护大熊猫工作了20多年的黄炎对记者说,“这些租借出去的大熊猫为我们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合作研究大熊猫提供了样本。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双生子替换术’就是由美国科学家们首先提出来的。熊猫妈妈大约有一半的机会生出双胞胎,在自然环境下熊猫妈妈会丢弃一只,因为奶水不够喝。美国科学家提出可以让熊猫妈妈交替着养这俩孩子,另一半时间由饲养员用专门的大熊猫‘婴儿配方’来喂养,效果很好。”

“不过,出租大熊猫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我国的动物保护提供了资金,这些资金又全部投入了对大熊猫的研究与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黄炎说。

让他们回自己的家

和华美一样客居圣地亚哥的中国生物科学家方舟子博士对动物园的作用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对记者说:“动物园不能保存一个物种的野外习性和生态。如果大熊猫在野外消失了,就算通过动物园豢养保存了下来,它们的习性已经变了,与生态系统脱离了,也就不是原来的大熊猫了。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只是简单地保存其物种的繁衍,更重要的还包括保存其习性和生态。”

斯维斯伍德博士也很赞同这一说法:“人工饲养不可能代替野外自然繁衍,我们在动物园里研究大熊猫,就是为了让它们能够更好地在野外独立生存下去。”他正准备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家合作进行的一项实验就与此有关。原来,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分成了几十个小块,每一块里都有一批大熊猫生活着,块与块之间没有交流。结果是大熊猫有越来越严重的近亲交配现象,不利于它们成长。中国科学家在这些大熊猫领地之间建立了多条人工走廊,希望大熊猫能穿越走廊,进入另一个领地。可大熊猫有一个脾性,它们一般不会去陌生地方。对于大熊猫来说,“陌生”指的就是没有其他大熊猫留下的气味。斯维斯伍德博士打算用人工方法在这些走廊里播撒大熊猫气味分子,看看是否可以诱使大熊猫穿越走廊。“如果实验成功了,中国自然保护区里的大熊猫就将连成一片,这对于它们最终摘掉濒危动物的标签大有帮助。”

斯维斯伍德博士确实有理由如此乐观,因为他确实看到了大熊猫种群的扩大,看到了大熊猫重新在四川老家的森林里繁衍壮大起来的可能性。2000年,由圣地亚哥动物园牵头举办了一次世界范围的“熊猫大会”,几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到圣地亚哥动物园交流大熊猫研究心得,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被汇编成了一本论文集,并在去年出版发行。该书编辑特别邀请了夏勒博士写了序言,他一改往日的悲观,对大熊猫的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