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总裁是一个让人留恋的位置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中国区总裁是一个让人留恋的位置0

大众中国总裁:带着复杂的心情道别

在中国工作了三年半的德国大众公司中国区总裁雷斯能(Bernd Leissner)博士于6月30日结束任期。雷斯能向记者回顾了在中国三年多的经历。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在中国这三年多的任期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雷斯能:2002年和2003年是大众历史上发展最好的年份,我们创造了最高的销售纪录,大众公司与上汽的合同得到了延长,大众与另外一个合作伙伴一汽的合作也得到了延长,而且时间都是延长到25年,这两个合资公司的再签约仪式都有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在我的这个任期内,德国大众集团在中国进行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投资,这些投资提高了两个合资公司的生产能力。我们在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在大连建立了发动机生产基地,所有这些工作都为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联生活周刊:遗憾的是,在您退休的时候,眼下并不是大众在中国最辉煌的时期?

​中国区总裁是一个让人留恋的位置1( 雷斯能 )

雷斯能:大众公司现在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头羊,我希望大众今后仍然保持市场第一的位置。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其实这是每一个市场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在您职业生涯里是重要的一站,您告别的心情一定很复杂?

​中国区总裁是一个让人留恋的位置2( 施德浩 )

雷斯能:中国是一个非常迷人而且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您说得不错,我是带着很复杂的心情与这里道别。对我心情有所告慰的是,虽然在大众结束了我的职业生涯,但我不会完全远离中国。照理说,在为大众工作了35年以后,应该休息了,但我仍然准备用50%的时间继续工作,我将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当客座教授,我每年都会去上海,为中国的年轻人传授关于汽车行业的知识。我很乐意这样做,我在汽车行业工作了这么多年,血液里可能都有汽油味道,所以,将我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中国年轻一代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会很有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离开中国后,您的生活中心将移到哪里?

​中国区总裁是一个让人留恋的位置3( 医疗健康是拜尔的三大业务之一 )

雷斯能:三年多来我的生活中心一直是中国,退休后的我的生活中心将迁移到美国加利福尼亚。选择美国纯粹是家庭原因,我有三个儿子,分布在几大洲,其中一个在中国的香港,而且我还是两个中国小女孩的外公,所以,我选择了距离三个儿子的中间地带。因为还有为中国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所以我也将仍然关注中国的发展,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我们家有这么多关于中国的因素,我永远也不可能离开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您认为,大众公司在今后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雷斯能:现在汽车消费的主题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4年前,购买轿车的主体还是机构购买者,例如政府部门、大公司等,私人购买轿车的比例只有15%。4年后的今天,75%的轿车消费者是私人,所以,对大众中国公司来说,需要改善我们的工作。比如,对销售人员来说,服务观念、售后服务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以往,大众在产品质量和数量上一直很令消费者满意,今后在销售网络建设、人员培训等还需要下大工夫。

大众公司一直认为,我们在中国是客人,要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搞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与中国官方合作,在技术方面,大众将继续支持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提高工作,同时也在新型燃料电池研究方面与科研单位合作,让中国的空气变得更清洁。其实保护环境的工作已经在讨论,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柴油发动机,立即减少尾气排放,或者通过使用沼气替代汽油等做法来缓解环境压力等。

三联生活周刊:您曾经在世界各地工作过,比如墨西哥、南斯拉夫等,您如何看待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

雷斯能: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将仍然奔跑在高速公路上。我认为,2010年亚洲自由贸易区开放后,中国发展的前景将更开阔,尽管中国目前还不是这个组织的正式成员,但是,由于中国的影响和日渐增强的能力,自然会成为主导这个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力量。

三联生活周刊:您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留下一些建议吗?

雷斯能:中国汽车厂商要集中力量投入研发,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研发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中国一些汽车公司的员工很少知道几千个零件是怎么组合成整车的。还有,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应当整合,现在绝对数量多,但没有一家能真正形成规模。要下决心打造一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从汽车工业的角度看,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还需要努力。汽车由6000多个部件组成,当中国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提高以后,中国轿车的出口也会成为必然。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您自己学到了什么?

雷斯能:汽车虽然是一个很技术的行业,但是永远不要忘记汽车是人制造的,无论是在墨西哥还是在中国,我的最大感受是,要善待所有人。在中国我学到了耐心和有远大的目标,现在退休了,我学会了中国人用平常心生活的态度。■

拜耳大中华区总裁: 我还可以发挥余热

窗外,北京东长安街车水马龙。在拜耳(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大中华区集团前总裁施德浩博士(Dr.Stachels)的记忆里,这条中国最重要的动脉从没有安静过。在中国工作的几年,中国经济几乎以奔跑的速度增长,而他统领的拜耳公司大中华区集团正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施德浩于2000年开始负责拜耳集团亚太地区的事务,在他领导下,成立了拜耳大中华区集团。2001年至今,他一直是拜耳大中华区的集团总裁。今年7月1日,施德浩手中的“中国接力棒”将正式交给他的继任者——戴慕(Jurgen Dahmer)。

在6月末的一天,施德浩接受了记者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工作了这么多年,现在要离开了,心情怎么样?

施德浩:拜耳公司有这样的规定,高级经理退休的年龄是62岁,实际上,我已经超期服役了一年。工作了几十年,职业生涯就要结束,终于可以休息了。现在,想到就要返回我的故乡德国,就有一种终于要回家的感觉,多年来我一直在国外工作,先后在中东地区、美洲地区、中国香港以及上海工作过。但其实,这么多年一直忙着,到了真要退休这一刻,突然停下来,还真有些担心不适应。

三联生活周刊:您对退休以后的生活有什么考虑?

施德浩:从主要位置退休以后,我还可以发挥一些余热。这次虽然从总裁的位置上离开,但以后我还会与中国拜尔有直接联系,我与中国拜耳的医疗健康业务部签订了一个类似于顾问的合同,医疗健康是拜尔的三大业务之一,我将与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继续打交道,尽我的能力积极推进德国与中国医疗事业方面的合作。大概,我每年得来中国10次左右吧。从责任来说,没有原来那么大,心情自然就比较轻松了。

三联生活周刊:您在中国经历了事业辉煌期,将带着怎样的一份回忆返回故乡?

施德浩:在中国工作的几年,是拜耳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拜耳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就是在这期间发生的。我们在上海附近的漕泾投资了30亿美元,建立了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高分子聚合物生产基地,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用来制造光盘以及为汽车工业提供原材料等,这里的生产基地也将服务于整个亚洲市场。能有机会参与这样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我感到非常幸运。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看到拜耳这个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开始产出产品,感到特别高兴,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不断成长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投资中国的跨国公司都爱说“和中国经济共成长”,这些年,拜耳在中国抓住了哪些机会得以快速发展?

施德浩:我们也是和中国经济共成长。去年,拜耳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在14.5亿欧元左右,在中国大陆,拜耳拥有12家企业,其中5家为独资子公司。纵观中国工业近20年的发展,事实证明,我们的战略决策非常正确。在中国经济发展之初,拜耳在材料科学方面的投资很大,这为中国经济特别是汽车、电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拜耳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商机。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开始更关注医疗健康事业方面的投资和技术转让,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拜耳将关注农作物科学方面的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您见证了拜耳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谈判,不仅如此,您还参与了整个过程,这些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施德浩:作为拜耳大中华区的负责人,我经历过很多次与中国人的谈判,非常有趣,其实谈判本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但我发现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习惯或者说方式是有差异的。

一般来说,欧洲人比较习惯有一个日程表,这个日程表里有1、2、3、4等等具体谈判内容,到某个特定时间,就应该完成某个特定项目,所有欧洲人非常关心按照程序1、2、3进行工作。中国人就不同,他们考虑问题往往从全局出发,尽管中国人也同意按照日程来进行,但是在谈到后面的问题时又往往回到前面。

中国人与欧洲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也经常不同。例如我们经常提出要从德国雇用一个专家,要给出很高的工资。中国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回答说,他在德国也是这个工资,中国人往往就会说,是否太高了吧?这样会影响团队其他人员的工作热情等。

三联生活周刊:近两年,我曾经在两个场合见到过您,这两个场合都是关于残疾人奥运会的活动,这些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直接效益,为什么您会热衷参与?

施德浩: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得到什么回报,我们认为,让这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受尊重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讲这样一个故事,我们资助的一位残疾人曾经出席过一个重要活动,中国的一位领导人也参加了这个活动,席间,他询问这位残疾人在哪里工作,回答是在中国的拜耳公司。当然这个回答对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有一定帮助,但我还是要说,拜耳是真心真意地出于关心弱势人群的考虑来做这样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您在中国工作了很多年,对您的后任有什么建议?

施德浩:我已经与我的继任者戴慕博士有一些接触,他在化学材料方面是科班出身,2002年,他成为拜耳聚合物集团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并于去年开始担任拜耳材料科技大中华区总裁。他有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应该是很一位非常了解国际市场的有能力的掌门人。如果说要给他一点建议的话,我认为,一定要信任中国雇员,特别是在核心团队里面,我在中国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中国员工都非常珍惜自己得到的工作机会,他们非常认真,而且很热心,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当地有才干的年轻人。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年,您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一段时间,您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的发展?

施德浩: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这是必然的,中国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有计划地完成市场化的大项目,例如我们在漕泾的巨大投资,甚至是磁悬浮列车这样重大的工程。与我的祖国德国比较,德国人经常把问题讨论烂了,还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就很不一样,中国人一旦认准的事情很快就会作出决定。当然,评价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简单地只看一方面或者截取暂短的一个时间段,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是向上的,而且速度很快。我认为,中国人口是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经济有一天占到世界的1/4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