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游精品——《最终幻想》系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米)

​​电游精品——《最终幻想》系列0

电子游戏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游戏粗制滥造,只为了应付圣诞节为孩子们买礼物的家长们;有的则滥竽充数,光凭其他媒体的成功而带动销售(如将热门电影、小说改编成游戏)。不过,好的游戏被形容成为艺术也绝不过分。一款好游戏的剧本不亚于著名的文学作品、动画不亚于好莱坞的电影大片、画面不亚于成名画家的大作⋯⋯甚至可以说一款好游戏应当是所有艺术的综合体。

不过,决定游戏好坏的因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一款游戏即使能达到以上任何一点,就已经非常难得了。然而,当一款游戏系列能够将所有的优点都汇集到一起,而且不是一次凑巧,而是整个系列的每款游戏都有如此水平,那它就绝不简单了。日本Square公司的《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简称FF)便是这类型的经典系列,它历时将近二十年,总共十一代游戏,每一部新版上市都能造成极大轰动。

想谈《FF》,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时间回到1987年。在那个时候,正是任天堂的家用游戏机FC红极一时的年代。当时角色扮演游戏(RPG)比较走红,充斥市场的是Enix公司的游戏《屠龙战士》。当年的Square公司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游戏开发厂商。连做了几个游戏都没有轰动后,公司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连续不断地挫折,使得公司的主设计师坂口博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他甚至决定从此退出这个行业,彻底金盆洗手。但在结束所有的痛苦之前,坂口准备全力制作一款真正属于自己的游戏,来纪念自己当初加入公司时的那段热情与梦想。于是,他的这款游戏就一语双关地被命名为《最终幻想》。公司的其他奠基者,如伊藤裕之、田中弘道、河津秋敏等,也同样抱持着与坂口博信共通的悲壮心理,把《FF》当作Square退出舞台前的临别赠物,倾心制作。不曾想,游戏一经推出就备受玩家注目。《FF》的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很多《FF》系列的成功元素从这第一代就可以隐约见到。尽管现在看起来相当原始,游戏的画面就当时来说无疑非常精美。日本著名插图家天野喜孝那种天马行空的独特画风无疑与《FF》充满幻想的神秘气质完全吻合,且不论那些各具神采的角色与怪物设定,他为《FF》精心设计的游戏封套便具有艺术品般的收藏价值。与另一位日本漫画名家鸟山明长期为Enix公司作画一样,天野喜孝也长期为Square公司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间巨型日本RPG开发公司旗鼓相当地争了十几年,终于在去年合并了。新公司Square-Enix顺理成章地成了世界第一大的RPG开发公司。

虽然当时的游戏机硬件比较简陋,《FF1》依然拥有着动听的背景音乐。事实上《FF》系列的音乐一直是系列的另一个主要卖点,历代《FF》的背景音乐大部分来自于作曲家植松伸夫,而这些优美的旋律深得全世界各国玩家的喜爱。Square公司去年在洛杉矶市中心的迪斯尼音乐厅举行大型交响乐会,当时上百美元的门票三日内被抢购一空。作为一个完全以游戏主题曲为主题的音乐会,这场演出相当轰动。可惜当时我订票订迟了,没赶上。许多同事去完后赞不绝口,真让我后悔不已。今年Square宣布音乐会将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这次绝对不会放过!

除了画面与音效以外,《FF》的故事也一向很吸引人。系列里每个游戏故事不同,但是普遍卡司阵容强大,总有一两个角色与玩家产生共鸣。当年负责撰写游戏剧本的是剧作家寺田宪史,他的笔触凝重而阴郁,角色的个性鲜明生动,相比较以后的《FF》系列,寺田宪史担纲的前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更富有人生哲理,具有值得品味再三的深邃思想内涵。游戏剧本充满了章回小说的亚洲风味以及希腊史诗的悲剧气氛,更适合成熟一点的玩家。事实上游戏中角色的牺牲成为了《FF》系列的一大特点,重要人物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让玩家更能投入其中。这个特色在《FF7》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主角爱瑞丝(Areith)之死令许多玩家至今不能忘怀。

今年,《最终幻想12》将要上市,也将是《FF》最后一次在PS2上出现。历年来这个系列在不同的家用机上出现过:一至三部在任天堂,四至六部在超级任天堂,七至九部在PS,十至十二部在PS2上。基本上每三部游戏更换一次主机,而换主机前的最后一部游戏总是将主机的硬件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上品佳作。《FF12》到底如何,相信所有《FF》迷都会拭目以待!■ 系列精品最终幻想电游

上一篇: 人物(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