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对伦敦:申奥的双城之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于萍)
( 2005年6月5日,为给巴黎申奥加油,法国人把许多奥运相关项目搬到香榭丽舍大街上,香街一夜之间变成了“奥运赛场” )
巴黎:一路领先
今年3月9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小组抵达巴黎考察时,正逢巴黎铁路工人罢工。只有1/4的铁路正常运营,工厂基本瘫痪。经过4天的考察,国际奥委会评估小组对巴黎依然赞扬:“我们的工作没有受阻,反而看到巴黎各工会组织与奥申委的密切联系,以及巴黎应付突发事件与灾难的能力。”
2004年11月,巴黎递交了申奥报告,为国际奥委会所称道的有三点:一、提出了紧凑的“一个奥运村,两个场馆区”的集成式理念。在巴黎郊区Batignolles修建占地50公顷的“奥运村”。市区北部有为16项运动竞赛和训练而准备的场馆,包括现有的奥林匹克大型体育场。西部有为9项运动的举办而准备的场馆。大约有77%的运动员在这两个场馆区进行比赛,从奥运村到比赛场馆路程为10分钟。二、交通设施与食宿计划完善。巴黎的铁路长达1620公里,有860个站台,与地铁、轻轨、巴士共同构成发达的都市交通系统。在食宿方面,考虑到不同客户的需要,把在场馆的北部、西部和城市中心的宾馆分成了宾馆群,通过使用宾馆群保证比赛运行的效率,并为运动员的家庭组织家庭旅馆项目。三、有匹配的立法计划。如果巴黎被授权举办奥运会,将通过《奥林匹克法》,这部法律将推动和促进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并对药检与奥运会期间的铁路罢工做出规定。上述措施将提供超过6万个长期工作职位,在2012~2019年间为巴黎带来约420亿美元的收入。
这三点恰好是伦敦的弱势。伦敦的王牌是正在修建的温布利国家体育场。位于伦敦西北部,将耗资7.57亿英镑,建成后能容纳9万名观众。伦敦奥申委将体育场称为“温布利梦”:“我们正在建造世界上最伟大的体育场。那里的每个观众将享受国王般的待遇。”可这番豪言让人怀疑,体育场能否在奥运会开幕前完工。交通设施是伦敦最软的软肋,国际奥委会在称赞巴黎“有着高容量和高质量的大都会道路和铁路交通系统”的同时,直接说伦敦的交通设施“陈腐”(obsolete)。被禁药丑闻困扰的国际奥委会要求申办国对使用违禁药物的运动员有相应的法律制裁,英国作为判例法国家,在此完全是空白,并且没有立法的可能。
在药检立法上没有承诺,并不影响伦敦的其他承诺。实际情况是,伦敦的“承诺”实在太多了。巴黎的奥运场馆规划多是在已有设施上的再完善,伦敦却总是“我们承诺”。在奥运会历史上,为“承诺”付出沉重代价的前人有许多,蒙特利尔是一例。这座城市一直在努力偿还为1976年奥运会场馆修建所借的债务,直到2004年才还清。而1984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洛杉矶因为赛前基础设施修建完备,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伦敦因资金困难被迫放弃2005年田径世锦赛主办权,这在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心里留有深深的阴影。法国在这方面却很清白,1998年成功举办了世界杯,2003年又举办了世界田径锦标赛。按照巴黎奥申委的说法,巴黎从举办过1924年奥运会后一直在为新一届做准备,算下来,巴黎准备了81年。
( 2005年6月6日,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带队为国际奥委会奥运评估助威 )
今年6月5日,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公布的前一天,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被装点为2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场,同时全民音乐会也在埃菲尔铁塔下举行。近100万普通法国人与往届奥运金牌运动员一同参加了庆典,以示对巴黎申奥的支持。法国向来不被看作“体育大国”,根据21世纪初的统计数字,每10个法国人当中只有1个经常运动,有3个承认几乎从来不运动。但此次申奥,巴黎直至整个法国,却万众一心。根据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的民意调查报告,法国民众对巴黎申奥态度是“普遍的,极端的乐观”,用数字表明,有81%的法国人认为举办奥运会对国家有利。巴黎已经两次申奥失败,作为将“骑士头盔上的翎饰”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法国人,这次真是事关尊严。
巴黎奥申委6月初的一份报告引用了《Le Parisien》报的一个预测:在国际奥委会7月6日举行的投票中,巴黎将以55比47战胜伦敦,赢得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国际奥委会对这种陈述方式提出质疑,巴黎奥申委喜滋滋地辩解:我们并未对这个预测做任何评论。6月6日,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公布,对巴黎的评价是“很高水准”,虽然同样的评语也给了伦敦,但巴黎的领先仍是共识。对此巴黎奥申委的一位官员说:“我们的马拉松到现在都跑得不错,现在只剩最后10公里了。这是最困难的10公里,我们会觉得很疲倦。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第一个冲到终点!”这番谨慎的宣言不知是否在影射伦敦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Sebastian Coe),后者曾经是个中长跑运动员。
( 众多巴黎市民身着奥运主题服装自发聚集到香榭丽舍大街上,和演员们一起参加申奥宣传片的拍摄 )
伦敦:曲折前行
英国人对伦敦申奥的情绪起伏可以从William Hill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窥知。2004年11月伦敦递交了申奥报告后,赔率是4赔6;伦敦针对交通问题作出改进后,赔率变更为4赔11;6月6日赞赏伦敦“很高水准”的评估报告一出,赔率已经变成1赔3。也就是说英国人赌伦敦会赢的信心越来越大。从一组数字来看,2月15日,英国ICM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9%的人相信伦敦会胜出;6月7日,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8%的英国人支持伦敦申奥。
2004年11月,伦敦奥申委承诺:将在伦敦东部建设占地200公顷的奥林匹克村,这将是欧洲150年来最伟大的工程。比赛场馆将集中于温布利体育场与伊顿·多利体育场(Eton Dorney),以上投资共超过15亿美元。将耗费6亿美元用于重建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使之在2012年有明显改善。为奥运会的总投资约达38亿美元。这份财大气粗的报告说服了国际奥委会,但并没说服英国人。《卫报》一位评论员说:“花大钱举办奥运会有什么好处?汉城?总与本·约翰逊的兴奋剂丑闻联系在一起;亚特兰大?那里的山茱萸花因为奥运会带来的粗俗商业行为而永远黯然失色;雅典?它的欠债还要还上好几十年。伦敦举办奥运会只会让城市乱作一团,小青年更热衷于寻衅滋事,人们开始埋头锻炼,政客们政绩突出,纳税人的钱被花得精光……惟一的好处似乎是伦敦糟糕的交通能得到改善,但为什么非要等到奥运会?”伦敦的308个商人代表也对这一规划充满担忧,他们从6月初就与伦敦奥申委进行谈判,要求保证他们的生意在奥运会期间只赚不赔,否则将在7月6日闹到新加坡去。
国际奥委会评估小组抵达伦敦前夕,怀疑情绪弥漫伦敦。“包括伦敦在内的5座城市都伟大无比,国际奥委会应该跪下来求我们举办奥运会。可现在大家都在没尊严地自吹自擂。”《卫报》说。评估小组在伦敦的考察也被形容成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穷奢极靡的罪恶之行:“在白金汉宫用最好的瓷器与女王共进了晚餐后,住在330英镑一晚的酒店里的评估小组成员感到心满意足,他们终于决定开始工作了……”
国际奥委会对英国民众的抵触情绪明察秋毫,对伦敦的交通设施也提出尖锐批评。对被怀疑情绪闹得心神不宁的伦敦奥申委来说,这一批评帮他们找到了症结。伦敦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是位有爵士头衔的前保守党成员,他很好地利用起政坛经验,制定了一份新报告,弥补了交通运输计划中的不足之处,一下子俘虏了国际奥委会的心。情况好转之时,4月份,塞巴斯蒂安·科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承诺将为参赛国代表团和国际奥委会代表团,各提供超过5万英镑的赞助,包括奥运会期间在伦敦免费乘坐公交工具,免费旅游,免费入住当地家庭旅馆等,总金额约2500万英镑。这一决定让国际奥委会成员们“感到非常不安”,盐湖城丑闻的阴影仿佛再次逼近。巴黎把此事当成一个笑话,有巴黎媒体调侃,我们也会为代表团提供信用卡,签单的时候只要写上我们奥申委女主席Nawal El Moutawakel的大名。4月30日,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召开质询会后,伦敦撤销了上述计划。
6月6日,国际奥委会的评估报告给了伦敦与巴黎相同的评语——很高水准。伦敦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很受鼓舞:“未来30天内,这将为我们提供一块跳板。我们现在的状态不错,我们会更加努力奋战。”英国人也不再自我怀疑,而将矛头对准法国:“所谓巴黎在国际奥委会成员中的支持率比伦敦高17%的说法,根本不算什么。我们有雄厚的财政支持、体育热情和足够的信心。而且伦敦成功举办过两次奥运会,伦敦的五星级酒店价格比巴黎还便宜……”
实际上,伦敦具有一些巴黎没有的优势。贝克汉姆将出现在7月6日参加最后陈述的代表团中,这样一个“吉祥物”式的运动明星让法国人望尘莫及。而一直保持沉默的皇室也派出安妮公主参加7月6日的最后陈述。但在塞巴斯蒂安·科看来,这些虚的都不顶事儿,要追赶巴黎还要做一些实在的努力。所以当申奥标志高悬在埃菲尔铁塔上时,泰晤士河畔静悄悄,只有伦敦西部的温布利体育场已经破土动工,工人们挥汗如雨。
谁更有魅力?
卡罗琳·罗兰(Caroline Rowland),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这个37岁的南非女导演被放到了与斯皮尔伯格和吕克·贝松同样的位置。6月19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了伦敦奥申委的最新决定:由卡罗琳·罗兰执导拍摄伦敦申奥最后陈述时播放的短片。此前纽约与巴黎公布的名单正是前面那两位电影大师。卡罗琳·罗兰兴奋极了:“这是我一辈子梦寐以求的挑战……《碧海蓝天》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如果说英国没人了,这是藐视麦克·李或者谁谁谁的存在,显然伦敦奥申委的心思不在这儿。
伦敦奥申委已经认识到,伦敦获胜的前提,是必须使国际奥委会相信它的交通能得到改善,奥林匹克公园建设的承诺能够兑现,他们也抓紧时间在这方面做艰苦的努力。6月7日,英国文化大臣Tessa Jowell发起一个全国性的彩票,号召全国人民为伦敦举办奥运会贡献一份钱;而同时期,巴黎奥申委发起的却是一个名为“心随奥运跳动”的活动,号召巴黎市民见面打招呼都将右手放于心脏处,为巴黎申奥献一份心。离7月6日国际奥委会最终投票仅剩10天,伦敦与巴黎的最后冲刺风格截然相反:伦敦走的是务实路线,巴黎打出情感牌。国际奥委会吃哪一套还说不准,两座城市依旧我行我素:6月22日,伦敦奥申委请设计师Jeff Banks为参加最终陈述的代表团成员设计了一身新衣服,巴黎则请席琳·迪翁写了首新歌:《A Paris》。
6月初,ACNielsen国际调查机构对世界38个国家,21261个网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7个国家的投资商支持巴黎;巴黎的支持者除了来自本国,主要还源于亚洲,确切地说是中国,52%的中国受访者投了巴黎一票。伦敦的支持者主要来自爱尔兰(支持率39%)、新西兰(支持率25%)和澳大利亚(支持率22%)。从国际声誉看,巴黎伦敦平分秋色,但从经济利益来说,巴黎更具有吸引力。英国《卫报》评论说:“如果决定权掌握在耗子手里,巴黎肯定会获胜,因为它就是一块鲜美的大奶酪。”
但这些调查对最终结果都没有实质作用,决定权掌握在117个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手里。4月9日,摩纳哥国王赖纳二世的去世让巴黎心头一紧,作为国际奥委会成员,他本有望投巴黎一票。而伦敦的支持者,来自新西兰的芭芭拉·肯德尔,因为怀孕也表示不能参加7月6日的投票。最后关头,两座城市也各有表态。巴黎奥申委的一位官员说:“现在我们的形势看上去比前两次都要有利,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谨慎。”与巴黎的克制喜悦强装谦逊相比,原本傲慢的英国人显露出不自信,塞巴斯蒂安·科在被问及伦敦获胜的可能性时说:“老实说我不知道。”如果巴黎赢了,伦敦也不能不服,英国绅士最多只是骂一句脏话,然后说:“Pardon my French。”■
纽约
纽约申办奥运最大的亮点就是“9·11”之后整个城市的恢复与重建。但最大的阻力也是来自普通民众的忧虑,他们担心举办奥运会会带来大笔无谓的支出,还会使纽约再次成为众矢之的。纽约州理事会否决了在曼哈顿西区建立一个大型球场的提案,这个体育场原本是原纽约奥运蓝图中主体育场建设计划的一部分。
在6月22日的奥林匹克日长跑中,30000名纽约民众参与到这项从1987年延续至今的活动中。菲尔普斯、阿姆斯特朗、多位NBA球星和伊旺·伦德尔和莫尼卡·塞莱斯等网球运动名将都表达了对纽约申奥成功的愿望。美国从来就不缺少冠军,不少前奥运冠军们来到位于纽约唐人街的孙逸仙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参加“连接北京2008和纽约2012桥梁”奥运活动,表达对北京奥运的祝愿和对纽约申奥的支持。
我国的跳水皇后高敏、NBA明星姚明还有卡塔尔王储、半岛电视台的创始人哈马德·阿勒萨尼都相信如果在纽约举办奥运会一定非常精彩。而菲尔普斯的老对手澳大利亚名将伊恩·索普也希望纽约成为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方。他对纽约的感情来自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事件发生时,索普正准备到世贸中心游玩,因没带照相机半路返回而逃过劫难。因此,索普对于纽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希望能为纽约申奥出一份力。
莫斯科
莫斯科曾经在1980年举办过奥运会,此次申办,莫斯科奥申委提出了一个奥林匹克河的概念,即所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都将紧凑地分布于莫斯科河沿岸的5个体育综合体中,它们彼此相距5~10公里,从市中心使用任何交通工具都很容易到达。而莫斯科河上又有70多个客运码头,专门的奥运船队也将为参赛运动员、媒体代表和观众提供服务,能最大化地缩短运动员、观众和媒体代表在比赛场地之间来回奔波的时间。斥资5.18亿美元建设的奥林匹克村也建在莫斯科河岸边。
网球名将莎拉波娃、米斯金娜和德门蒂耶娃、体操名将霍尔金娜,甚至F1乔丹车队都对莫斯科申请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表示支持。
人们对莫斯科最大的质疑就是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但是俄罗斯政府表示,一旦莫斯科成功,政府将提供全部资金支持,还将与莫斯科市政府一起,为所有参与奥运会组织活动的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资金保障,保证运动员和观众以及奥运会期间其他活动的安全。但是很多莫斯科市民并不这样认为,虽然75%的莫斯科市民强烈地希望奥运会能在当地举行,但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还是担心奥运会的巨大开销会让本来就“没什么钱”的俄罗斯财政不堪重负。
马德里
根据民意测验,西班牙95%以上的民众都支持马德里申办2012年的夏季奥运会,马德里申奥也有不少名人助阵。在国际奥委会考察团观看皇马主场与西班牙人的比赛时,劳尔一人独进两球,这位帅哥也会跟随西班牙代表团到新加坡为马德里做最后努力。新拉丁天后夏奇拉的唱片推介会在6月6日举行,夏奇拉还专门为支持马德里申奥演唱了一首歌。此外,马德里还拉来了小国安道尔加入到地中海竞技委员会,为申奥增加砝码,之前,伊拉克奥委会主席也表示希望2012年的奥运落户马德里。
马德里的一大优势是2012年要使用的场馆中现在已经有70%落成或正在修建中。2008年,奥运场馆可完成90%。不过,马德里最明显的劣势大家也看在眼中,那就是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裂组织“埃塔”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
(资讯:刘宇) 奥运会项目伦敦之争巴黎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主席申奥双城伦敦地铁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