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心结与梦想之城

作者:苗炜

(文 / 苗炜)

现代化心结与梦想之城0( 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失之交臂 )

近日,北京市前任副市长张百发接受凤凰卫视采访,说起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当时我们有一位国际奥委会的执委跟我说,北京要比悉尼多6票。

转眼12年过去了,回首当年,北京势在必得的那股劲头还依稀可见。1993年9月15日,第7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闭幕式,闭幕式前照例是足球决赛,由北京队对辽宁队,当时的辽宁队无疑是实力最强的,但占有主场之利的北京队也有胜利的希望。北京球迷都想去工体加油,猛然发现一票难求。闭幕式已经被安排好了,观众大多数是有组织的,他们要为比赛双方加油,挥舞旗帜营造出热烈的场面,文明、友好、热情,他们要传递和表达的并不是球迷的喜好,而是一句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这句主题口号1992年6月26日刊登在《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上,同时确定的其他一些口号是:中国的机遇,北京的荣誉;亿万颗心暖人间;和平进步迎接新世纪;历史名城,时代盛会;北京欢迎你。次年1月,北京呈交了《申办报告》。3月,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一行12人抵达北京,开始对北京为期3天的考察。5月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副主席高斯帕等人抵达北京进行考察。

当时,没有多少人了解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考察评价,但后来我们终于知道:国际奥委会对悉尼的考察,17个体育场馆全部合格,北京合格的场馆数字为0。北京的奥运村是十多栋二十多层高的大楼,这在当年是社会发达的标志,考察团却认为,高高的公寓楼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而悉尼的奥运村都是小平房,有些住房是临时搭建的,方便而经济。

12年后,当国际奥委会对巴黎、伦敦等5个城市的申办状况做出评估报告之后,英国《卫报》立刻作出自己的解释:

( 重温北京申奥成功时刻 )

1.报告说:“伦敦有丰富的组织大规模公众活动的经验。”

潜台词是:没哪个国家还像英国那样热衷于搞皇室游行。

2.报告说:“伦敦的申办得到了女王的大力支持。”

潜台词是:评估小组对白金汉宫的晚餐感到非常满意。

3.报告说:“俄罗斯有充足的货币储备。”

潜台词是:谁关心俄罗斯的经济是不是稳定?

4.报告说:“巴黎的形象建立在奥林匹克运动与法国长期良好的关系之上。”

潜台词是:投巴黎一票。

1993年9月23日,在蒙特卡罗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投票决定2000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央视体育部的师旭平是去蒙特卡罗报道组的记者,他回忆说:“当时在蒙特卡罗就像没头苍蝇似的乱碰,事前也没有制定什么拍摄计划,我在投票之前编了三个专题,介绍当地的风光,码头、游艇,王宫换岗,还介绍了蒙特卡罗为这次会议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师旭平的片子在“9·23”直播当晚露面,第一个镜头是工人们在路灯上悬挂奥运旗帜,镜头摇下来,是蒙特卡罗的街道,多年之后,F1的车迷们才在电视直播中熟悉那里的街道。

1988年,师旭平去汉城采访过奥运会:“我觉得那个城市特别现代化,高楼大厦,仔细看那些大楼,下面都有奠基石,有1986年建的,有1987年建的,也就是几年的光景,汉城一下就发展起来了,他们的奥运会准备工作很好,这等于是给亚洲人增光。1992年我去巴塞罗那,那里古老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老百姓的住房条件也挺让我吃惊的。韩国和咱们比较相似,把体育当作给自己增光的东西,西班牙人并不觉得要用奥运会为自己增光,虽然他们在欧洲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但他们不会把那么重的寄托放在体育上。巴塞罗那为了办奥运会,增加了一条新的地铁线,有新的记者村和奥运村,但周围还是比较破旧的房子。”

1993年9月22日晚,国际奥委会委员霍英东先生包了一艘游轮在那个蒙特卡罗的海湾款待宾客,霍英东说,投票结果肯定是北京,但现在我还不能说是为什么,等到明天投票结果宣布了,我再说是为什么。中央台记者不断出去拍新闻——前往蒙特卡罗游说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接见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家的代表,大家都拱手祝贺,互相致谢,好像投票已经结束、北京已经获胜一样。但报道队领队的副台长沈纪告诫报道队成员——我们不能把国内的胃口调得太高。

师旭平回忆说:“我们走之前也觉得是见证历史去了,北京肯定申办成功了,到蒙特卡罗之后发现氛围不是那么回事,中国在那里挺孤立,是被敌视的。西方国家捏得很近,当时那几个申办城市——柏林可能没戏,欧洲国家对德国好像不是特别感兴趣,曼彻斯特、伊斯坦布尔也希望不大,但他们都不会转投北京,而是会投向悉尼。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国际奥委会,看到澳大利亚代表与英国代表之间的那种融洽,这些东西给记者带来被排斥在外的感受。当时台长打电话到前方,要求我们调门再高一点,说国内热情高涨了你们那边怎么还那么冷静?当时前方的人和后方的人感觉是有差异的。”

“9·23”那天晚上,《中国体育》的记者刘玲玲是在新华社看电视转播。此前,刘玲玲参加北京申奥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社会组”第三名,“我记得我那演讲的第一句话是——我有一个梦想,一个在未来10年里能激励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在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我那演讲里还用了肯尼迪那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自己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9·23’那天,看到结果不是北京,我觉得天塌下来了,怎么可能呢?我们举办了那么好的亚运会,怎么不把奥运会给我们呢?”

刘玲玲1989年考入北京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双学士班,1990年实习,参与亚运会的语言服务,亚运会的新闻部要为国外记者提供翻译,刘玲玲的任务是为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当翻译。亚运会之后,刘玲玲在新华社体育部实习,1991年毕业后进入《中国体育》杂志,这是中国体育报社旗下的一本英文杂志,“当时我们的同事就告诉我,这杂志主要销往非洲,因为它很早就用铜版纸印刷,铜版纸糊窗户比较结实,非洲人都喜欢”。

1994年,刘玲玲参加中央台体育部第一次面向社会的招聘考试,其中作文题目是《两票之差说明什么》,这是“9·23”申办奥运失利之后,北京比悉尼少两票,让你论述一下。1996年,刘玲玲是CCTV 5的体操专项记者,但她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采访并不仅仅围绕着体操。那一年的奥运会被公认为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刘玲玲的前期报道就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她在奥运开幕之前就在那里采访了22天,全面了解了一次奥运会的主办与组织。她说:“在亚特兰大,我可看不出美国人办奥运会有什么好,到处塞车,对赞助商太妥协,而对运动员、记者的服务不是很到位,4年后到了悉尼,才觉出北京为什么会输。”

从悉尼报道奥运会回来之后,刘玲玲进入北京奥申委工作。在1993年协助悉尼胜出的澳大利亚公关顾问彼得·菲利普这次也为北京申奥效力,他在2000年至少有两个多月住在北京,每天用16小时以上的时间帮助北京准备申奥的文件,同时不断在细节上给北京出谋献策,包括回应国际奥委会的评估、应付外国人质疑中国人吃狗肉和法轮功等问题。

北京申办奥运的策略是把政治与体育分开,但申奥代表团还携带了宣传品,力图向外人揭露法轮功的邪教本质。2001年7月12日中午,北京代表团在莫斯科斯拉夫饭店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那天早上,代表团雇用的俄罗斯翻译来跟刘玲玲报告:那些宣传品被一些人发现,拿走了几册。一方面宣传体育与政治无关,一方面又印制揭露法轮功的宣传品,这显然是申奥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失误,刘玲玲一面极力索回宣传小册子,一面迅速转移那些材料——搬到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她担心外国记者会拿这个意外做文章,好在她担心的事没有出现。

2001年9月,刘玲玲到英国读足球MBA,2002年世界杯,她是国际足联的新闻官,负责中国队的新闻事务。2003年女足世界杯,她还是国际足联的雇员,在华盛顿赛区负责场馆新闻工作。2004年,她为巴黎申办2012年奥运会工作,名片上的头衔是“巴黎2012,公关顾问”。申办揭晓的国际奥委会会议是在新加坡举行,所以巴黎很在意他们在亚洲的形象,巴黎奥申委就雇用了刘玲玲。

7月6日,中央电视台将再次用一整天的时间来转播新加坡的会议进程,大家关心的是,谁将从北京手里接过奥运会的旗帜。人们不会再像2001年7月13日关注莫斯科会议那样关注新加坡会议。7月6日,拳王阿里将作为奥运冠军的代表与美国申奥代表团一起前往新加坡,纽约在申办过程中提出“梦想之城”(city of dream)的概念——你可以说出你关于2012年奥运会的梦想,也可以说出自己最喜欢、最希望看到的体育运动。也许在他们看来,只要你说出自己的梦想,纽约就可以帮你实现。

但是,对于一座城市的梦想并不一定和奥运会有关。举办奥运,这曾经是北京的现代化心结,它至少还有持续3年的作用力,但2008之后,2012之后呢? 梦想现代化心结2008年北京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