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军和他的“中国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丽萍)
( 鲁军认为,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中国桶”可以通过公众的力量,迅速收集到更多史料,拼接起一部鲜活的文明史 )
6月22日,设想中最大的中国网络文化工程——“中国桶”项目在北京启动。此前的两天,记者采访了发起人鲁军和他所领导的中国文化研究会。这是文化部下属政府注册的一级学术文化团体。采访中,第一任驻美大使柴泽民评述说,“在做事上,鲁军是个野心家”。当记者让鲁军介绍自己的经历时,他笑着说,这是“逼良为娼”,因为卖点不在他身上,“中国桶”这件事本身就有卖点。但实际上,6月22日前,人们对这一概念毫无认识,Google上找不到任何关于它的描述。
“中国桶”
熟悉“维基百科”的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桶”的概念。据发起人鲁军介绍,他的设想就是把中华民族自上古时代至1911年之间的“所有文字,所有文物,所有历史遗迹,所有文明遗存”,都装进以“中国桶”命名的网站中。不仅如此,像“维基百科”一样,人人可以书写历史,把散落在民间的地方志,族谱,家谱或契约等历史文献上传到网上,装进一个叫“中国桶”的网站中。以往不能生长,一旦“写就”固化了的历史面貌将被改变。据鲁军的预测,“中国桶”工程涉及的所有文字总计约为500亿字;图、像、影、音等其他介质文件为3500万件。
“中国史书很多,要按年编下来,实在是太难了”,“这项工程浩大,绝非七八年的事,很可能需要二三十年”……当鲁军向北京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金开诚,中国史学大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兹全等前辈征求意见时,大家都有不约而同的感慨。但是,鲁军的常性和毅力很有说服力。他曾花7年时间,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处的本草孤本和珍本,编撰了《中国本草全书》,一共400多卷,整整占据了他家中一面墙的书架,一眼望见,气势逼人。柴泽民先生回忆说,“鲁军着手编‘本草’时,大家也觉得太难了,认为私人力量根本无法做到,没想到,他竟然成功了”。
“我做过一些事情。简单地说,我是一个生活在自己梦想里的人,不怎么爱跟社会打交道。我有想象力,这很让我自豪。”鲁军对记者说,他的初中3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高中3年呆在内蒙古建设兵团,经历了那一代人经历的最普通的事。在正常上大学的年龄,他上了北京大学,是工农兵学员,读的是哲学。毕业后,鲁军留校,读研究生,又留校任教,之后创立了中国文化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会。据鲁军讲,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做的是传统文化。
中国的古籍那么多,把所有东西录入网络,装进“中国桶”,有那么容易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鲁军说:“其实,大量的主流东西已经电子化了,比如,二十四史和四库全书等,都有电子版。另外还有书商,光北京就有1100多家文化公司,哪个书商手里没有几亿电子版的东西?”听到鲁军的创意和设想后,华夏出版社社长当下表示,要往“桶”里装3亿文字,其中包括《道藏》(道家文献的汇总)5000万字,医书古籍部分1亿字,以及宋代以后的笔记类书籍。据鲁军介绍,在此前,国家的信息工程和图书馆数据工程也做了很多类似东西。“中国桶”工程的一部分,就是整合这些“公共的东西”。至于保留在各个图书馆中的孤本和珍本,鲁军认为,平台搭建好以后,迟早会把这些东西录入网络,装进桶内。
“我担心的倒不是大部头,而是分散的文献收集,特别是我们百姓手中的家谱、族谱和契约什么的,这些东西的收集非常困难。成书成册的东西,无法代替民众,因为我们文明中分散的东西太多了。”鲁军到山西考察,在一个所谓“遗址公园”的破院子里,发现了一块尘封的碑石。拂去尘土,上边刻着“淮阴侯韩信”。“类似这样的东西,如果附近有人把它拍照,上传到‘中国桶’,十几年下来,我们对中国现存有多少碑刻,就会有个大概的统计数据。”鲁军说。
网络上下的现实
当记者提及“网民”现状和网络的流行热点时,鲁军深有同感:“有人理解不了‘中国桶’更深远的意义,我们不强求。我们先把架构搭建起来,大家举手之劳,能往里扔点东西,就扔点。历史上有一派叫‘杨朱之学’,就是利己主义,‘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有这样小气的人,可我还是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会做些建设性的工作。”
鲁军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文化产业”的人。他认为,中国的民族资源比不过俄罗斯,资本资源比不过西方发达国家,最发达的就是“文化资源”了。“遗憾的是,网络并没有把我们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发掘出来,好像仅仅是供‘衰仔’玩游戏的。我常说我们是‘抛尽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是在捧着金饭碗要饭。”一谈到文化的经济价值,鲁军就有些激昂,他立志要借助网络平台,让“中国桶”中流传于民间的传统工艺美术和商业之间搭上桥梁。
在他眼中,民众对文化和历史的“疏离”和“冷漠”并不是“本题”里能解决的问题。“跟本题相关的是,什么是能够做起来的。我们的历史,今天不做整合,总有一天要做整合。很多事情,你不开始就永远不能完成。”鲁军说。
记者也采访了北京亿中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张寿云。张律师是“中国桶”工程的法律顾问,他澄清说,版权问题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复杂,就“中国桶”来说,版权涉及的主要是新人的创作研究成果。根据中国法律和世界的通用规则,著作版权保护一般是在50年之内,“中国桶”涉及的1911年之前的部分,并无版权一说。当有版权的“研究成果”被发现有侵权使用时,权利人需要首先证明自己的作者身份,并证明自己发表作品的真实时间及内容,目前法律上对网络“侵权”管理的规定还不是很完善。
对很多历史研究人员来说,他们最看重的是“能不能免费或花少量的钱”就能找到所需要的史料。以“历史研究”作为副业的朱先生就职于某文化部门,他说:“关键是‘中国桶’里能装些什么。网络上国学研究的网站已经有很多了,还有一些书籍的电子版随处可见,如果没有更多的新鲜东西,很难说‘中国桶’工程会走很远。”
当问到“中国桶”的资金运作情况时,鲁军曾提到,这个工程大概花费20亿人民币,边做边筹集。“我希望政府出部分资金。企业出也没有问题,现在有几个企业在谈着。可不同的来源决定了这个项目的性质,谁出钱谁就垄断了它的使用。”鲁军认为,如果是商业资金,很多资料,公众浏览它可以不要钱,但是资料的再使用,特别是有商业利用价值的资料的再使用,就会收费。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上实在是家常事。“我并不认为企业界垄断了这个东西就不合理了,但我们的初衷是共修国史,人人都享有文明。”鲁军说。
书写的冲动
网络上,Cnblog的Logo下边有一句话: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对这句话,很多人持不同意见。不过至少从“维基百科”的编撰来说,它是对的。早在4年前,就有一位叫Larry Sanger的人说服了他的老板威尔士(Jimbo Wales),建立了以“维基百科”命名的网站。这和鲁军“在网络上书写中国历史”是同一理念。“维基百科”的设想是“让知识变得自由公开,让编撰字典不只出于专家之手,人人都可以参加”,最终编撰一部放弃了版权可以被任何人使用的“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场被称为“自由知识革命”的运动开始以来,参与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自称是“维基人”。相形之下,“维基百科”中文版发展的速度并不算快。中国“维基人”有教授、大学生,也有退休了的老年人,热衷于编撰的“维基人”称“这是一件上瘾的事情”,但是,长期坚持的不过几十人,甚至只有十几人。
一位网络资深人士在评论这件事情时说:“中国互联网的使用者还远远没有建立文化的使命感和抱负感,现阶段下,即便在网络上书写,很多人也是选择直抒胸臆,或经营自己的品牌,这就是博客火的原因。”把这种持续的“大众表达”的狂欢和冲动,引导到“知识”和“历史”的建设中去,显然是“维基百科”和“中国桶”设计者们最如愿的事。如果要把这项工程做好,让历史走出象牙塔,走向草根,鲁军和他的同行者们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大众在互联网的书写冲动究竟来自哪里? 历史鲁军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