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艰难的“探宝船行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谢衡)

中海油:艰难的“探宝船行动”0( 收购可以使中海油从一个小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一个中等能源公司 )

去年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纪录片《华氏911》中,描述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与优尼科公司(Unocal Corp. 加州联合石油公司)之间的“微妙”关系。

“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现实的商业社会还是有很大差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简称中海油)的投资者关系总经理肖宗伟这样对本刊记者说。中海油,这家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正在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发出收购要约,斥资至少190亿美元,以高于竞争对手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 Texaco)提出的价格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

此项交易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收购计划;是中美公司之间爆发的首场收购战;也是第一宗中国企业在西方“战略性”行业中进行的竞购。同时中海油的行动,可能标志着中国对美国投资策略的重大转变,从以往被动地买入美国国债变成直接入股美国企业。《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甚至认为,中海油对优尼科公司的竞购,是中美经济关系30年以来最醒目的一章。

不容易消化的交易

中海油:艰难的“探宝船行动”1( 纽约证交所优尼科股票交易 )

中海油将此次收购计划命名为“探宝船行动”。如果此次“行动”成功,中海油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将提高一倍,储量增加80%,将超过中石化,成为我国仅次于中国石油的第二大石油公司。

中海油试图收归麾下的“宝”,是身价与中海油几乎不相上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优尼科。市值230亿美元的中海油,要动用至少19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这样的大手笔可以让全世界对中国能源企业具有的风险承受能力刮目相看。

中海油:艰难的“探宝船行动”2( 傅成玉 )

中海油将通过自有30亿美元左右的现金、过桥贷款和来自国有母公司的贷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其中高盛财务伙伴有限公司和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提供总计3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提供60亿美元过桥贷款;中海油大股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金额为45亿美元的长期次级债形式的贷款以及25亿美元的次级过桥融资。

因收购产生的大笔借贷,使中海油不但现金流枯竭,更将承受204%的负债比率。分析师认为这项交易将使中海油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仅由此产生的利息在今后几年间就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中银国际发布的报告预测,如中海油在2005年第三季完成该项收购,利息支出、商誉摊销及相关税项节省后,估计其2005及2006年每股盈利分别会下跌12%及5%。在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给记者的最新评估报告中显示,因中海油要举巨债收购优尼科,标准普尔将中海油有限公司、财务公司和总公司均列入了债信观察负面展望名单。标准普尔的董事白培睿(John Bailey)认为,考虑到中国自有石油储备日益下降,此类交易不足为奇,但这的确是中海石油不太容易消化的一桩交易。

“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投资周期与行业周期似乎有些不匹配。油价继续上涨倒没有什么问题,否则中海油就是在油价最贵的时候,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去达成这样一笔交易。”一家美资投行的资深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了对中海油这笔交易的担忧。如果目前接近60美元历史高点的油价回落,将使公司现金流大大受损,并打击投资者对石油类股的需求。

“我们发誓要搞定这笔交易”

中海油的“探宝船”在海内外怀疑的目光中毅然前行。

“我们发誓要搞定这笔交易。”中海油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在6月23日的媒体电话会议上语气坚决。“此次全现金善意收购要约,对优尼科股东而言是更为优越的建议。我们希望能够尽快与优尼科展开对话,并就这项交易达成协议。”他说。据悉,此前傅成玉曾表示:“此次收购表明我们是敢于同国际能源大公司较量的。中海油集团成立23年,形成今天的规模。而收购优尼科,将让我们少走23年的路。”在中海油管理层制定的商业战略中,这次收购是中国为维持经济增长而寻求自然资源不可避免的一步。

中海油自香港、纽约上市以来,一直被国际业界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石油公司。

“但是中海油未来的发展遇到一个瓶颈期。中海油在中国浅海的勘探基本都已完成,新储量的发现有赖于技术的突破,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而深海业务,中海油目前还没有实力去做。”那家美资投行的资深分析师对记者说。

实际上,中海油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新的石油及天然气储备。中海石油已经在中国沿海钻探了一些油气田,但收获甚少。傅成玉去年就曾公开表示,“我们现有的油气储备太少了,无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优尼科公司约一半的油气储备是位于东南亚的天然气田,该公司还持有阿塞拜疆一个大型油田10%的股份,它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油气储量为5.57亿桶油当量。

据悉,优尼科在泰国的气田每天可产天然气2800万立方米,供应泰国全国约30%的发电用气;在缅甸沿海的雅达那油气田一地,优尼科拥有超过1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而在印度尼西亚,优尼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的液化天然气资产,而且尚未开发的储量巨大。

虽然天然气非稀缺资源故实现价值比较低,但因中国市场规模巨大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不可被忽视。

未来5年内,中国拟将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2%提高到6%。仅长江三角洲地区,预计未来天然气需求量就为1400万吨/年。而在今后10年内,东南四省市的接受能力至少将达到2000万吨。

目前,中海油已经在广东和福建修建了液化天然气终端,并希望将此优势继续保持下去。为此,中海油计划至少修建12座大规模液化天然气终端覆盖东南沿海市场。而优尼科在亚洲的大部分生产设施都生产天然气,收购优尼科将确保中海油长期的天然气供应。

更为重要的是,优尼科公司的里海油田,已经开始投产,原油产能可达到100万桶/日,按照其拥有10%的权益计,可获得10万桶/日的产量。2004年中海油原油日产量为30万桶,如果购入里海油田,中海油原油产能将提高30%,这相当于每年贡献超过50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时,优尼科公司还掌握有里海石油开关之称的巴杰输油管道8.9%的股份。据统计显示,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8%,而阿塞拜疆石油储量占里海地区的1/4。

目前,世界所有大型能源公司都已进入里海地区,而在2003年3月,中海油试图联合中石化集团,各以6.15亿美元联手竞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出让的里海哈萨克斯坦卡沙干油田16.67%权益,但被其他国际能源公司行使优先购买权而挡在门外。

此外,这次收购还能使中海油引进优尼科的深水钻井这一高新技术。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表示,这次收购是经过多年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收购可以使中海油从一个小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一个中等能源公司。

“对于我们的股东而言,这项合并具有较强的商业基础。中海油和优尼科合并将形成一家领先的国际性勘探开发及生产公司,并成为亚洲能源市场上的领先公司。通过合并我们将增加天然气储量,从而使油气资产构成更为均衡,同时通过结合优尼科在亚洲地区与我们互补的资产。”傅成玉在媒体电话会议上说。肖宗伟也对记者表示,虽然一些评级公司将中海油列入债信观察负面展望名单,但中海油预计此次并购交易能够保证公司继续被列入投资级。

实际上,就连洛杉矶投资公司的首席执行长弗雷德雷克·劳夫(Frederick Ruopp)也对《华尔街日报》表示,“虽然优尼科在亚洲的天然气储备对雪佛龙起到很好的补充,但它们对中海石油而言则堪称绝配……这可是家门口的资源。”该公司持有54000股优尼科公司的股票。

对于一些分析师对中海油负债能力的怀疑,肖宗伟认为是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海油的融资成本。据记者了解,中海油从母公司借入的25亿美元贷款将享受无息待遇,其余45亿美元的利率为3.5%,也远低于商业贷款利率。

“一家公司的负债能力取决于对未来盈利的预期,不排除未来油价继续极端的走势。”那家美资投行的资深分析师说。而在记者发稿前,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8月交割原油期货合约收盘上涨42美分,至59.84美元/桶,创下纽约商交所近月交割原油合约收盘价历史新高。

商业交易还是地缘政治

收购一家规模和政治敏感度像优尼科公司这样的企业对中国公司来说还是未有先例。无论《华氏911》中的描述的是否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事实是自从115年前成立以来,优尼科公司就一直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优尼科在里海拥有的另一重要资产——巴杰管道(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土耳其的杰伊汉)超过8%的股份。观察家指出,目前美国正在游说哈萨克斯坦加入该计划,希望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也通过巴杰管线出口至西方。

因此,近日美国国会两名共和党议员已致函布什总统,呼吁他对中海油的任何收购企图采取强硬立场的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他们表示,收购应当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因为它涉及国家安全。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Samuel Bodman)表示,中海油竞购加州联合石油的意图应当受到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

而中海油则一直在努力消除美国方面对该收购可能会影响国家安全而产生的担忧。“这种国际收购是非常寻常的交易,由于美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者,我们相信美国政府会鼓励这种收购,同时也由于美国在全世界包括中国也进行了大量的收购,我相信这是全球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傅成玉在与传媒的电话会议中这样说。

实际上,很多观察家都指出,从国家能源战略角度来说,更应该考虑的是作为石油市场最大的买家之一,如何去影响供给方,如何去掌握石油市场的定价权,而未必是去控制具体的油气田。而作为一家石油公司,能源储备是衡量石油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是,中国国有银行提供给中海油的低息贷款,又被一些分析人士怀疑为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支持。而中国工商银行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面对中海油这样一家优质公司,国内的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会愿意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以后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中海油这样的客户,我相信就是外资银行也愿意去争取。”他对记者说。

而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坚持认为,中海油的竞购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雪佛龙的副董事长彼得·罗伯逊(Peter Robertson)公开表示,由雪佛龙收购会更有益于全球经济,因为“我们会以商业的方式在市场上出售石油,价高者得之”。而中海油,他说,会把生产的石油用于中国国内消费,这会导致“全球市场的石油供应减少,进而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和所有消费者将承担更高的价格”。

对于此种说法,中海油某高管人员对记者说:“中海油生产的产品当然会在国内市场销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拥有量的提高自然增加了对石油消费的需求。没有理由说为了美国的消费者能用上更便宜的汽油,中国人就只能骑自行车。”

在记者发稿前,收到中海油发来的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傅成玉的声明书。该声明书称,优尼科已在今天(6月24日)表示他们将就中海油的全现金收购要约开始讨论。中海油已做好准备随时开始。

“正如我们在宣布竞购时提及的,我们相信这项收购要约对优尼科股东十分优越。很重要的是,优尼科现有储量的70%位于亚洲,这也正是我们认为这项交易完全合乎商业情理的原因之一。”傅成玉在声明书中说,“优尼科绝大多数在美国生产的油气产品将继续在美国销售,在墨西哥湾资产的开发将为美国市场提供更多的油气供给。我想再一次强调我们的承诺,将保留优尼科绝大部分员工的工作,这一点与雪佛龙计划裁员,尤其是在美裁员有很大区别。”

“在准备竞购时,我们一直预料我们与优尼科的合并将会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我们已完全做好参与这一审查的准备,而且就能源安全和优尼科在美资产所有权等问题主动向优尼科做了保证。”傅成玉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已经表示,在不使优尼科遭受重大经济影响的前提下,准备出售或处置优尼科的少数输油管道权益和储油资产。在适当时候,我们也会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做出这一承诺。我们也乐于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讨论有关将非勘探与开发性资产由美国管理等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经常批准的处理方式。”

日前,当有美国国会议员要求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展开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调查时,斯诺表示,目前还不是调查的时机。但斯诺也说,他相信如果中海油竞标成功,他确信优尼科会主动申请政府调查,到时外国投资委员会才会启动调查机制。

“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美国政府没有理由拒绝其最大债权国(之一)对美国私人部门的投资,尤其当它自己的公司大举投资中国时更是如此。而在严重依赖中国贷款来资助包括国防预算在内的美国政府预算的情况下,仍然阻碍中海油的收购,将是荒谬的。”英国的《金融时报》这样评论。 天然气投资行动能源傅成玉雪佛龙优尼科公司中海油宝船石油交易艰难石油美元石油石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