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船出海的“中国之队”与全球化的“美洲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戈)
( “美洲杯”比赛取决于赛船的速度、船员的技巧和团队协作 )
6月22日,卫冕冠军瑞士“阿灵基”队以11场全胜的成绩,夺得2005赛季“路易·威登杯”(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挑战者选拔赛)第四站瓦伦西亚站的胜利。首次亮相的“中国之队”仅在17日战胜同样首次参赛的南非肖肖洛扎队,位列倒数第二。
对于一支仓促组建,首次参赛的船队,这个成绩并不奇怪。有趣的是,亚洲国家初涉“美洲杯”的机会来自没有丝毫海洋气息的北京国贸中心西楼,属于信中利集团董事长汪潮涌基于个人航海情结的一次个人投资。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多人都在为了理想和意境而活着,而在大海上扬帆就是我理想中的意境。”
1999年5月成立的信中利集团是近年颇为活跃的风险投资商,瑞星、百度等企业背后都有其身影。2005年3月8日,信中利集团宣布与法国“挑战号” (LE DEFI)船队管理公司、瑞士盈方(Infront)体育运动管理公司等四家共同出资3200万欧元,成立“中国之队”管理公司,组队参加“美洲杯”。
有人说,3200万欧元(近3.5亿人民币)足以买下北京现代队三次,但“美洲杯”毕竟不是“中超”,“中国之队”的投资只能算中等规模,高水平船队每届比赛往往耗资1亿美元。汪潮涌也承认:凭自己现在的事业规模,从未想到要进入这个“顶级富豪的游戏圈”。2003年,汪潮涌接触到瑞士盈方,成为其亚洲公司的董事。作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管理公司之一,瑞士盈方是“美洲杯”指定的赛事推广公司。
2004年9月在法国马赛观看“美洲杯”的分站赛后,汪潮涌感到:与美帆赛结缘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他最初的想法只是在中国承办一个分站赛,但对从未参赛的国家,这种可能性还不如直接参赛。只要求参赛船主是本国人的规定,使他得以利用收购法国船队的方式提前具备参赛条件。在2005年4月28日报名截止前,中方终于完成了确定参赛俱乐部,通过国内注册和“美洲杯”组委会实地考察,按新规则改造法国“挑战号”帆船等全部准备。作为中方股东,汪潮涌在“中国之队”管理公司占有不到50%的股权,个人投资1000多万欧元。待公司的造船能力、中国队员水平的提高、队伍拿到一定的成绩等指标实现后,他还有增持股权的权利。
“美洲杯”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F1汽车大奖赛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体育赛事”,也和世界杯、网球戴维斯杯并称“世界三大杯赛”,赞助金额居世界最高水准。第31届“美洲杯”在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观众累计达29亿,赞助商中顶级品牌云集。汪潮涌表示:这项赛事能与奥运会齐名,就自有它的商业价值,只要有市场营销能力,就会有收益,最终的目的是投资中国的水上运动及相关的运动器材。他甚至展望:“如果中国的主要沿海城市都能成为‘千帆之城’,给我们带来的商业机会将是巨大的。”他还类比道:“一支中超联赛球队每年动辄耗资几千万元,中国承办F1大奖赛每年要向国际汽联交纳3000万美元……钱不是关键,问题在于赛事本身的吸引力。”
“美洲杯”组委会主席迈克尔·博纳福也坚信:“中国有一批正在走向世界的本土企业,世界也有一批愿意走向中国的国际企业,它们都在寻找最佳的体育赛事作为其品牌与企业形象的载体。”汪潮涌甚至建议中国企业借“美洲杯”的契机甩掉低质产品这个恶名。
拉瑞·埃里森说过:帆船是惟一一项出资人可以亲自参与的运动。在与南非队的比赛中,汪潮涌作为第18名水手上了船。赛后,这位从华尔街走来的投资银行家算了账:“面对‘宝马甲骨文号’时,只输了109秒。对手的预算比我们多出1亿多美元,相当于每赢得一秒就多花上百万美元。”看来,商业运作的成功和个人情结的满足,都是他想要的。
然而,帆船毕竟不是足球,与F1赛车也有所不同,汪潮涌预言:“只要有‘中国之队’参赛,往后每届的美帆赛都会吸引国人和国内外企业的眼球。”但这是个不确定的前提,以当前国人对帆船运动的陌生,恐怕还需要时间,而这些决定着对电视观众和赞助商的吸引力。华尔街巨头、硅谷新贵中不乏帆船爱好者并不意味着中国新贵也有兴趣效仿。面对汪潮涌“你们谁想成为中国的拉里·埃里森”(他拥有甲骨文号帆船)的怂恿,张朝阳等多位财富榜人物没有反应。法国“挑战号”船队管理公司在汪潮涌之前已在中国一年多一无所获。在瓦伦西亚,没有一个从国内前去助威的中国同胞,只有零星的华侨观战,一个北京的旅游团得到消息,也只留下匆匆一瞥,令汪潮涌大叹“太孤独”。“中国之队”标价1000万欧元的顶级赞助商名额还暂时空置。
民族自豪感是中国体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往往与高关注度和商业赞助连一起,构成一条典型的成功链条。然而在作为全球化产物的“美洲杯”和F1身上,却几乎找不出这根链条。瑞士全新的“美洲杯”章程放弃了国籍原则,目的是使船队能得到最优秀的选手,放开了从原俱乐部得到技术转让的限制,使新船队能得到原有的经验。正是这两条规则,才使“中国之队”得以用一艘法国船和仅仅3名中国船员上了场。
以投资者而不是运动者,更不是运动载体的国籍来区分身份,显然极大地弱化了体育的民族性。美国每10人拥有一条帆船,新西兰每4人拥有一条帆船。以目前的水平,如果完全用中国船和中国船员,相信成绩会更令人沮丧。这几天信中利集团的网站上,对“美洲杯”赛事进展只提及3月16日的媒体见面会。在中国帆船帆板协会总结的“政府主导、民间出资、专业团队、国际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崭新模式当中,“国际”只是一个“资源”。■
今日“美洲杯”
“美洲杯”155年的历史超过了现代奥运会,第32届“美洲杯”是在被美国垄断152年后首次回到欧洲。欧洲有60个港口城市申办本届比赛,借助国王亲自出马和9000万欧元申办费,西班牙拿到主办权,为迎接2007年3月的决赛,瓦伦西亚地区将投资21亿欧元。
“美洲杯”也被称为体育史上最难的奖杯,这缘于它独特的挑战赛制,即获胜的游艇俱乐部有权制定下一届的规则并主办比赛,这也是外国挑战者用了152年才从美国人手中夺走它的原因之一。当挑战者不止一个时,则举行卫冕者也参加的最终挑战者选拔赛,即现在的“路易·威登杯”。在“阿灵基号”夺杯仅仅一天后,有权制订本届“美洲杯”规则的日内瓦游艇俱乐部就成立了“美洲杯”管理公司,在赛制上效仿了F1大奖赛,由每4年举办一次改成4年内连续举办13场“路易·威登杯”分站赛,最后一年举行“美洲杯”决赛。
从2004年9月到2007年4月7日,来自10个国家的12支船队将分别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美国展开角逐,是历史上参赛船队最多、最国际化的一次。2005赛季进行的是第4至第9站的比赛,从6月16日到10月9日分别在瓦伦西亚、瑞典马尔默和意大利西西里的特拉帕尼进行。
根据分站赛的总积分确定在“路易·威登杯”的分组情况后,2007年4月至6月将在瓦伦西亚通过淘汰赛决出一名最后挑战者,从2007年6月23日起与卫冕冠军争夺“美洲杯”,9场5胜制。
在更名为“中国之队号”前,“挑战号”1997年获得法国第三大移动通讯公司Bouygues Telecom的赞助,2000年在奥克兰举行的第30届“美洲杯”上进入1/4决赛,2002年获得法国核电巨头Areva赞助,在第31届比赛上进入1/8决赛,在与中国合资之前的2004赛季名列第五。
本届“美洲杯”使用的“美洲杯级”(ACC)赛船出现于1992年,典型的主帆面积220平方米,大三角帆超过500平方米,桅杆一般用碳纤维制成,船体也采用碳纤维或凯夫拉材料,以保证最大的强度和最轻的重量。赛船的龙骨吃水达5米,底部还有重达22吨的压载,以保证船体的平衡。
根据新规则,“中国之队号”改装为长25米,宽4.5米,桅杆高25米,吃水5.1米,排水量25吨,由碳纤维制造。船长是法国人皮埃尔·马塞,17名船员中有6人从未参加过“美洲杯”级别的帆船赛,包括刘广义、王佩瑞和赵飞三名年轻的中国船员。从2006年开始,船队计划拥有24名全职船员,到2007年将培训17名中国船员,并安排3~7名上船比赛。此外,“中国之队”还将有一系列造船计划。
“美洲杯”比赛取决于赛船的速度、船员的技巧和团队协作。赛船的研制是耗资最大的部分,需要造船、结构设计、材料、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机、风洞与试验水池领域的强大技术支持。1995年的卫冕船“星条旗号”的研制就借助了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波音公司、洛克希德航天系统公司、克雷公司(提供超级计算机)的技术力量,动用了美国海军最先进的David Taylor模型试验水池等设施。 借船出海之队全球化美洲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