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印度的神秘性再一次显现出来。6月20日印度股市孟买BSE 30指数上涨78点,离7000点咫尺之遥,刷新了历史纪录。第二天,继续大幅上攻,收在7076点。十余年来,印度市场一直在3000~6000点间徘徊,这次的突破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历史上少有的几次,印度,一个被“边缘化”的市场成了全球财经的新闻。
一天后,道-琼斯指数却掉头向下,一天下跌166点,收在5周来的最低位,第二天,指数再度下跌124,这次,道-琼斯是在6周的低点上。接连两天的下跌,众口一词的理由都是石油期货突破了60美元。打开雅虎财经,全球股指一片绿色,也就是说,石油成了全球经济的心病。而印度,一个极度炎热,动辄炎热爆发灾难,炎热夺取上百生命的国家,却因为不那么依赖石油,而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在解释印度率先突破,领涨全球的时候,经济学家们用了“与众不同”的字眼。印度的发展,与亚洲国家的雁阵式追赶不同,走的不是靠“加工贸易”的第二产业扩张的道路,而是第三产业的曲线包抄道路。印度人用的是编软件的脑力,用的是呼叫中心的“听和说”的能力。如果用得到石油,那只是少量的。把思考和说话的人运送到工作场所,用的石油和运输铁矿石的石油没法相提并论。
看过多种版本的印度游记,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向往。那里的路上信步着印度教的神物——牛,新德里拥有1300万居民的城市里,活跃着2.8万头神圣的牛。牛在街上走,不受交通信号的管束,行人的速度也就高不了多少。不能快速行驶,机动车的作用就减去了一大半。这样一来,大家干脆不买车,既省了修路,也省去了买车的费用,两全其美了。要知道,印度的不作为可不是犬儒主义的“不为”,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不为”。印度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教育。本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7%。近几年的发展,已经使印度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印度股市市盈率2002年为31.5倍,2003年为22.9倍。但若以2006年预测盈利计算,市盈率将仅有12.2倍,若以2007年计算,则降为11倍。有这样的成长性,7000点的突破有着扎实的基础,即使原油价格上涨了,负面影响也有限。
看过印度,再说美国。原油价格升到每桶60美元,有人说是市场对夏季飓风心存疑虑,有人担心罢工,还有人担心炼油厂爆炸。但显然,所有这些子虚乌有的原因都构不成油价上涨的理由。一定要归纳出一个,理由就是,夏季来临了,一个驾驶季节,一个举家开着SUV奔赴海滩的季节来临了。在这个驾驶季节到来的时候,全美国的加油站都给大家点颜色看看:石油价格过了60美元,一个很响亮的心理价位。60美元的确是个颇有震慑力的价位,否则,道-琼斯也就不会有如此惊惶失措的表情了。
石油作为全世界大众改天换地的工具,除了运输,还担负着改变气候的任务。冬天是取暖季,夏天则是驾驶季。夏天驾驶的目的,为的是避暑,而一台汽车,高温时打开空调,要多用20%~30%的汽油,更增加了在路上的降温费用。运输之外的取暖季和驾驶季因此就经常挂在石油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嘴边,用以讨价还价。查阅经合组织的石油消费资料,发现旺季与淡季的消费并不像传说中的存在巨大落差。2004年美国夏季消费的高峰8月,每天的石油消费是2070万桶,只比一年中最淡的3、4、5月多出50万桶。而这50万桶的落差,就成了投机分子借机制造恐慌,讹诈全世界人民的理由。
投机者制造了一个看似可以自圆其说的逻辑链:夏季驾驶季节就要到来,为应对高涨的汽油需求,炼油厂将增加汽油生产,从而导致库存紧张,连续3周库存下降就是明证。但即使如此,美国商业库存仍是1999年夏季以来的最高水平。季节性消费高峰往往能够导致油价上涨,但不能忘记的是,目前美国的商业原油库存是近六年来最高的。于是投机商寻找另一个解释,一个还是和天气有关的解释,天气预报今年6~10月份,太平洋飓风活动将更频繁、更猛烈,很可能造成原油供应的中断。看似有道理,只是在飓风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油价如此大涨,似乎有些牵强。
夏天了,要休年假了,到海边度假是每个人都不能放弃的权利。而带上狗,带上烧烤架和帐篷,更是生活质量不降低的基本前提。在没有出现替代能源的时候,于是,在每一个驾驶季到来的时候,消费者不得不和投机商们展开一场博弈。而万里之外的印度,因为没有夏天度假的概念,没有那么多的石油依赖,就不必和油价太过计较。其实,面对油价上涨,这种算计表现在所有的有车族和无车族之间。“没有的”,在这个世界处处处于劣势的一群人,只有在这时候才有了阿Q式的一点欣慰。
但不妨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的脚下从来就没有石油和煤炭,工业革命从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形态开始,我们习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夏天还一定要来一次大范围的迁徙? 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