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的抒情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断断续续的抒情0( 《小花》一片让刘晓庆和陈冲走红 )

电影插曲之所以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过去没有其他介质作为传播手段的情况下,能像对白一样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一直成为人们娱乐消遣几乎惟一的抒情手段。正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的电影歌曲写得都很好听,甚至比现在商业包装时代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制造出来的流行歌曲还要流行。

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是1930年的影片《野草鲜花》中的《寻兄词》,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在3个月后才出现。从那时起,电影插曲便一直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

1945年以前的电影插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抗日救亡的革命歌曲,代表作是《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另一类就是纯粹的抒情歌曲,比如《天涯歌女》、《玫瑰玫瑰我爱你》、《何日君再来》、《送君》等。也许当年那首《铁蹄下的歌女》更能说明在那个时期流行歌曲面临的两种复杂的矛盾心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年被看作靡靡之音的插曲,在进入80年代之后,都慢慢地被人回忆起来,一度又成了人们记忆中难忘的歌声。

如果统计一下,你会发现,80年代以前中国内地的抒情歌曲绝大多数都出自电影插曲。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首先,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在旧上海流行的歌曲基本上都没有市场了,当时创作最多的都是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写人之常情的歌曲并不多。其次,进入“文革”,抒情歌曲基本上已经成了“反动歌曲”,甚至连流传千百年的民歌也都当成四旧批判。那个年代,只有革命,没有抒情,或者说只有革命式的抒情:“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成了抒情歌曲的惟一通道。由于它必须和电影主题相呼应,纯粹的革命歌曲、口号歌曲,似乎并不能完全从一个侧面补充电影主题。所以,用抒情手法来演绎歌曲倒也能通过审查,而用抒情方式来拍一部电影则无论如何也通不过审查。

断断续续的抒情1

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的是宣传工具的作用。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首先不能犯路线错误,大到立场,小到对白中的词汇,演员的表情,甚至片头字幕,都要慎之又慎。一部电影拍出来,既要好看,又能起到舆论导向效果,政治挂帅,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是那个时期拍摄电影的准则。所以,电影中鲜见谈情说爱,有一部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导演只能非常含蓄地把男女之情点到为止。一段非常感人的爱情因当时的历史背景只能处理成一个没有结局和悬念的故事。另一部电影《柳堡的故事》也是这样,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出格”,所以,当这部电影在1976年后重新放映的时候,仍然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其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成了当时少见的爱情题材歌曲。

电影歌曲虽然比起电影剧本在创作上相对容易很多,但同样是高标准严要求,每首歌都要求达到与主题统一,领导和群众都要满意。比如,乔羽先生创作《我的祖国》,曲子已经出来了,写了好几版歌词都通不过,不是这句有问题就是那句有问题,眼看电影就要拍完了,如果拍完之后还要等一首歌词创作出来,每天的花销将是个不小的数字,这样的额外预算在当时来说简直就是犯罪。乔老爷几次都想放弃。结果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句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之后便一气呵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歌词。可拿到领导那里审查,还是通不过。领导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才能代表中国,一条大河不具备代表性。乔老爷坚持说,中国这么大,很多地方没有江,但他的家旁边可能就是一条无名的河,所以,一提到“大河”就能容易让人想起他的家乡,“河”更能代表不同地区中国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如果换成“长江”,就太地域性了,不在长江一带生活的人听起来就感觉不亲切了,更进一步的祖国荣誉感也就不容易出来了。于是,这首歌词通过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经郭兰英的演唱,成了一首经典歌曲。

《我的祖国》在题材上突破了当时革命歌曲的限制,它回避了口号式的创作,以小见大,用很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出人们对熟悉的土地、家园的热爱。

由于当时对电影歌曲创作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几乎每一部电影中的插曲都成了流行一时的经典。而它之所以流行,恰恰是填补了当时文化娱乐中缺失抒情的空白。尽管在创作上还受到一些限制,但他们已经把抒情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在没有流行歌曲的年代,那些革命题材电影中的插曲,在被人们传唱时,唱出的都是一个“情”字。比如电影《怒潮》中的插曲《送别》,它的主题完全超出了那个时代背景。80年代,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的插曲《驼铃》和《送别》异曲同工,甚至在某种情绪的渲染上,和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非常相似。

还有雷振邦先生根据新疆民歌改编整理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至今仍为广大听众喜爱。后来,刘欢、刀郎在翻唱的时候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不能不说,经典的力量之大。

那个时期,比较经典的电影插曲还有《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草原晨曲》插曲《敖包相会》、《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不能不说,在革命歌曲大家唱的年代,这些电影插曲成了人们表达情怀的最好调剂,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些歌曲都无可挑剔。

“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无论在题材上还手法上都开始有了新转变,电影歌曲在这段时期也非常丰富,虽然在抒情时候还有点羞涩含蓄,但可以真正做到抒情了。因为那个年代真的需要人们好好抒抒情,压抑、憋闷了十多年的情一定要迸发出来。所以,从改革开放到张艺谋的《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奖这段期间,中国电影还是带出了一大批比较出色的抒情歌曲。比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甜蜜的事业》)、《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小花》)、《青春多美好》(《小字辈》)、《驼铃》(《戴手铐的旅客》)、《心中的玫瑰》(《泪痕》)、《牧羊曲》(《少林寺》)、《牡丹之歌》(《红牡丹》)、《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小街》)……亲情、友情、伤情以及歌颂理想、生活的美好成了这个时期抒情歌曲的主题,有些歌曲开始涉及到爱情题材,但还没有轻松到谈情说爱的程度。

与此同时,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开始萌动,流行歌曲创作手法逐渐介入到电影歌曲创作中,王立平创作的《大海啊,故乡》已经是彻头彻尾的流行歌曲了。

但是,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却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电影这个惟一媒介来感受抒情了。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进入了衰落期,在《红高粱》之后,电影歌曲已经不再是整个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了。音乐人更希望通过出版磁带、唱片这种方式达到作品的最快速流行,电影歌曲于是反而成了被抒情遗忘的角落。 抒情方式音乐断断续续送别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