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法则、240双巧手和混血思维 ——专访摩托罗拉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在设计界,谁能把手机这种大众产品设计成艺术品,那他绝对是大师级了。”这是摩托罗拉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Jim Wicks)一贯的看法,当吉姆·维克斯旗下的设计师保罗·皮尔斯设计的V3手机被提名《连线》杂志Rave大奖的时候,手机设计再一次成为设计领域挑战性的检验。作为大众消费品手机如何被赋予更多的附加值,始终是通讯商业长久的难题。镶嵌上钻石、喷绘上时尚服装化的外皮,甚至被做成透明式样,都曾经是手机设计领域的极端表现。而当手机的全球普及率超过25%,成为每个人除手表和钱包以外第三件随身必备品的时候,如何让手机变得更艺术,如何让通讯工具变为酷生活的一部分,早已经是各手机终端公司苦心积虑多时的问题。记者为此专访了吉姆·维克斯。

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底摩托罗拉推出的V3被定义为不计成本的疯狂设计,这种极致主义在2005年会不会重演?

吉姆·维克斯:Razr V3给手机带来了13.9毫米的最薄纪录,也带来了镁铝合金的外壳和淬化玻璃的屏幕,这不仅是质量上的高峰,也是成本上的极致。我们试图在2005年用V6和V8来继续V3的极致主义。譬如PEBL V6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溪水经年累月打磨成的光滑鹅卵石,以至于我们在真空环境中给V6喷上一层金属,令V6看上去像液态金属,就像《终结者2》中的机器人那样。而V8的设计追求,则试图比V3再薄一点,哪怕仅仅是再薄2.5毫米,也让我们能凭借11.5毫米的厚度保持手机最薄纪录。

三联生活周刊:不仅是手机对薄保持极度追求,2004年数码相机派生出的卡片机也是这种薄倾向的产物,你认为这其中有什么内涵吗?

吉姆·维克斯:这是本能审美态度的一部分,毕竟纤细和轻薄,始终与性感和灵巧有本能的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领导的设计团队,在研发设计手机的时候,有什么诀窍。

吉姆·维克斯:3米法则,这是负责消费者体验设计的摩托罗拉CXD部门自创的规则。所谓3米法则,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距离手机3米的时候,就能一眼辨认出这个手机是摩托罗拉的产品。如果你知道是什么型号,能马上脱口而出。这条诀窍让我们设计出了很多经典作品,从全球第一款折叠手机MicroTAC,到第一款翻盖手机掌中宝StarTAC,第一款360度旋转手机V70,还有2004年底囊括《时代》、《连线》等杂志多项评奖的V3。

三联生活周刊:你来摩托罗拉当总设计师以前,在索尼管理创新和设计中心,从日本公司到美国公司有什么不同?

吉姆·维克斯:索尼是一个典型以设计为王的公司,而摩托罗拉似乎更美国化,更讲求实际与极致。我的设计学硕士学位是在日本拿的,毕业后在一名佛教徒所管理的GK设计事务所工作,后来加入索尼,成为计算和电信部门仅有的两名非日籍设计师之一。当我在学校学习插花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应该对确实存在的事物和并不存在的事物给予同等关注。实际上,索尼当年的第一款手机是我设计的,这种日本痕迹似乎是难以摆脱,很多人认为最新的V6就被融入了禅学风韵。其实东方主义的美学与传统设计的实用主义有非常强烈的共鸣性,不论索尼还是摩托罗拉,其实都在遵循一条全球通用的审美曲线。

三联生活周刊:三星所代表的韩国手机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尤其是最近新推出的500万像素手机。以至于有人形容如今的三星,就如同日本汽车,将通用和福特挤兑得很难受。作为美国手机的代表,摩托罗拉是不是也在遇到类似的挑战?

吉姆·维克斯:我不太善于联想,不过可以告诉你,我开奥迪A6。我所掌管的摩托罗拉设计团队,全球有240双巧手在研磨新手机,其中包括中国和韩国的设计团队。在我看来,生活是变化无穷的,电话就是电话,过多的功能和炫耀性配置,只能是短暂的瞬间行为。所以我在摩托罗拉从来不过分追求时尚,外表都是虚幻的皮囊,时尚是会退潮的,能够被时代保留的,只有经典的手机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苹果的iPod已经让所有人惊奇了3年,有观点认为,音乐手机的大量出现,会颠覆苹果的iPod,你认为呢?

吉姆·维克斯:个人风格将印证每个人选择手机的趋势。iPod就是iPod,也许无人能设计出iPod精神的替代品。而且摩托罗拉与苹果又有iTunes的软件授权,专门的音乐播放工具不会因为音乐手机的泛滥,而受到任何冲击。我倒是觉得大家对于耳朵和音乐,能不能放松一点?要知道我们的耳朵只能塞进一对耳机。不过iPod确实颠覆了原本平静的手机设计规则,音乐确实对每个人都有太大的感染力,所以在设计未来的手机时,我们不得不充满混血思维,一种手机情结的混血态度吧。■ 思维吉姆摩托罗拉法则设计师240维克斯专访巧手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