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铁开始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自铁开始0

翻开一期行业类报纸,《山东铁价快速下跌,再创新低价格》、《华东持续低迷,东北相对平稳》、《山西铁市清淡,成交少》和《受成本压力,铁厂面临停产》等新闻扑面而来。曾经不可一世、连续涨价的“工业的粮食”——钢铁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满眼全是肃杀?

拐点出现在4月,那时,建筑最常用的螺纹线材的价格是3800元/吨,此后,钢市便持续阴跌,到了6月更是加速回落。在建筑钢材出现大幅跳水行情之后,板材市场也出现了补跌行情,跌势速度、幅度更甚。6月初,上海市场大螺纹价格跌破了3000元/吨的心理防线,整个国内市场一片恐慌。随后,整个钢材市场各品种均出现大幅杀跌惨况,建筑用材和板材都出现了近1000元/吨的下跌,无论经销商和钢厂,在这短短两个月内均遭重创。螺纹钢3000元/吨的价格,实际上是很多生产螺纹钢的钢厂的成本线,在这个价格下销售,已经无利润可言。钢厂为缓解压力,减产或停产,也就有了“受成本压力,铁厂面临停产”的局面。

逆转往往发生在任何人都毫无防备的时刻。几个月前钢厂尚且与铁矿石厂家就原料价格是否翻倍展开艰苦的讨价还价,现在,要谈判的将是降价幅度问题。可见在这个市场,无论商人还是分析人士,多是短视的,而世事本身,又是极端难以预料。如果以此为评判依据,若有人预言现在如日中天的石油的价格,乃至有色金属铜的价格也会如此来一个反转,也应该认真考虑了。

铁价的升而复跌,究其原因还是供求规律作祟。2002年我国钢铁产量还是1.8亿吨,2003年增加到2.2亿吨,2004年进一步增加到2.7亿吨,两年增长50%,照这个势头,今年就过了3亿吨。若论产能,足有3.3亿~3.4亿吨的粗钢生产能力,占世界钢产量的近30%。最重要的还不是生产了多少,而是需求是否超过了供给的速度。国家调控了房地产,需求突然降下来。实际上,即使按年初的预测,我国今年的钢铁需求量也只能达到2.7亿吨,早在去年,我国已经从钢铁的进口国转变为纯出口国。钢铁行业历来有着明显的盛衰周期,现在,趋势已经成型,钢铁市场再难有让人心跳加速的上涨了。

钢材疲软,可在有色金属铜的市场上,仍旧重演着钢材昔日的火爆场面。全球库存处于极低水平,全球三大交易所铜期货合约价格呈贴水排列,也就是说,现货价格非理性地超过了期货价格。市场上甚至有人流传,30万吨铜被一些不怀好意的投机分子和商人藏匿起来。目前铜市到底是供给过剩还是缺口,并没有达成共识,可价格却创下了16年来的纪录,伦敦交易所的铜价达到3300美元一吨,看样子很快就要刷新百年高点。这个势头,是否也进入了最后的疯狂?

无论是有色还是黑色金属,这一轮的涨价依靠的多是全球房地产市场的拉动,而动力的两头,一是以低美元利率带动的美国经济,一是以向全球制造中心转移的中国因素。我国进口的铁矿石,去年是2000年的3倍;而电解铜的原料氯酸铜的进口甚至是2000年的4倍。不过,去年年底,我们进口铜矿石就显出了疲态,一度跌到了高点的一半。现在,全球房地产的火热局面似乎已经到头,而中国因素的降温,也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提到的话题。经济降速,归结到底,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需求不振,消费乏力。今年4~5月期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低于2%,5月份,除具有垄断特征的商品上涨迅速外,大部分消费品价格均处于下降或低增状态。

消费不旺,使得竞争性消费品生产部门提价无望,但上游原材料的上涨又不得不传导到产品上。在工业产品的链条上,就表现出原料上涨,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而最终消费品价格小涨或不涨的局面。5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高达5.9%,而消费品价格指数只有1.8%。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并没有转移到下游消费品制造上,这也就意味着众多下游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利润被上游原材料厂商所吞噬。其结果势必影响下游厂商员工的就业,并导致工资下降,消费支出减少。

下游厂家利润下降不可能是长期的现象,长此以往,将是企业倒闭、停工或转产,这方面的投资也将受到影响。如果再考虑到国家调控措施发挥了作用,投资加速下降事实,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将进入下降阶段。届时,不用我们去谈判,石油、铜和煤炭等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就会统统降下来。不过,代价也是明显的,那是玉石俱焚的做法。至于我们有那么多银行存款,消费却乏力的症结,到头来还是缺乏社会保障。即使有了社会保障,盛极而衰也是任何时代都摆脱不了的宿命。 自铁投资开始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