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市或不救市的利益博弈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 对于巨大的储蓄存款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的容量太小,所以对未来股市扩容是市场的利好 )
对于那些亏损累累的投资者而言,政府的救市似乎成了惟一的希望,当然,对于管理层来说,不救市并不等于隔岸观火,为证券市场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必要的措施还是应该有的,只不过像从前那样,一篇评论员文章就能制造一个大牛市的时代不可能重现了。
七种武器
香港媒体率先披露了证监会的救市措施,6月6日的《香港商报》称,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及副主席桂敏杰在6月5日北京召开的第29次基金联席会议上指出,最近将会有重大的救市政策出台,包括允许上市公司回购,允许上市公司买基金,扩大入市资金,股息税优惠,成立投资者保护基金,批准商业银行成立基金公司等等。如果再加上此前市场一直传言的对券商600亿元的再贷款,管理层手中共握有7种武器用来救市,在6月6日沪指击穿千点之后,管理层开始一一出招。
6月6日晚,中国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是指上市公司为减少注册资本而购买本公司社会公众股份并依法予以注销的行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股票上市已满一年;公司最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行为;回购股份后,上市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回购股份后,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布原则上应当符合上市条件;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允许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在公司盈利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回购减少公司总股本,可以提高每股收益,从而提高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证监会出台回购政策,实在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原则上公司是不能回购自己股票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主要是管理层认为自己的股价被低估,从而产生回购之举。现在市场上风行的MBO(管理层收购),最早就是从回购市场发展而来。但是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回购自己股票后,10天之内必须注销该部分股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就失去了回购的动力,使得回购只是成为理论上的利好。正因为如此,在证监会6月6日晚公布回购办法后,6月7日的市场并没有给予积极回应。
6月8日,股市放量大涨,创下8%的涨幅,以及300多亿元的成交量。市场一片兴奋之情,纷纷猜测传说中的平准基金已经悄然入市。所谓平准基金,又称稳定基金或干预基金,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方式建立基金,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证券的剧烈波动,以达到稳定证券市场之目的。传言中高达千亿元的平准基金成了投资者最为期待的救命稻草。对于平准基金,市场同样存在着巨大争议,赞同者认为这类基金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都有先例,我们以此操作也未尝不可。反对者则认为当年其他一些操作过类似平准基金的国家和地区,最后救市的效果其实并不好。
在6月8日的大涨之后,6月9日,中国证监会再出一招,下发了《关于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基金公司用自身固有资金买卖基金。这也是扩大入市资金之举,但是按照证监会的办法来看,实际效果依然有限。目前所有45家基金公司的资本金为45亿元左右,管理费在40亿元左右,按照规定的60%上限,能够入市的资金不过51亿元。直接的作用应该还在于帮助一些开放式基金应对赎回压力,救市的效果实在微乎其微,还有一条让市场兴奋的消息就是管理层对券商的扶持。众所周知,在股市持续低迷的行情下,券商已经被严重边缘化,而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一员,券商的危机往往能将整个市场的危机放大,南方证券危机爆发之时,就曾引发了市场恐慌。所以管理层扶持券商,往往被视为对证券市场的间接扶持。传言中的扶持措施为,管理层将对创新试点券商和有流动性需要的券商给予再贷款支持,而资金来源则是央行当初为解救高危券商而设立的600亿元专项资金。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申银万国和东方证券已经分别获得了15亿元和12亿元再贷款。
对于为券商提供再贷款,同样也存在巨大争议,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为券商提供再贷款存在偿还风险,与其为券商提供再贷款,还不如平准基金入市来得痛快。
救市背后的利益博弈
任何一种方式都存在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方案本身就是双刃剑,另一方面也因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同样的救市措施,不同利益群体的体会必然感受不同。
有业内专家向记者指出,股指的下跌表面上看是市场行为,但是不排除一些机构操纵的可能,比如股指的不断下跌,表面上看是投资者对全流通的恐惧,其实是机构希望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得足够补偿,当改革方案没有达到期望值时,便通过一次次下跌来逼迫管理层出台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出台救市措施更需要慎之又慎。一方面要避免为利益集团所裹挟,同时还得考虑措施不至于失败。失败的先例不是没有,比如去年的“国九条”救市,更早的,还有10年前沪指777点保卫战,当时就因为救市失败,一直到325点才止跌。
据《香港商报》报道,在6月5日的基金联席会议上,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就曾告诫基金不要砸盘,基金应当对股市做理性判断,交易所会对基金的砸市行为进行监督。除了国内的种种利益机构和政府的博弈,海外游资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海外热钱在上海楼市的力量已经为人所熟知,同样,为了赌人民币升值,股市也是热钱“投资”的重要渠道。
现在股市跌到这样一个低点,如果政府出台实质性的利好,会不会引来大量海外热钱,从而增加政府对股市出台政策的顾虑?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对此不必过于担忧,哈继铭告诉记者:“在我所接触的一些海外投资基金中,他们更看重的是长期投资价值,而不是炒作短线。而且,现在还有一些QFII的额度在中国股市没有用完,这也说明他们对中国股市的投资很谨慎。”
对于人们普遍对政府更大力度的救市预期,有专家对记者表示:“现在这种救市情绪很值得警惕,即使是救市,也要严格控制救市的力度和范围,因为救市资金最终都是从纳税人而来,股市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没有理由让所有纳税人为股市买单。如果在金融领域出现风险需要政府出资,只能针对银行储蓄和股市的客户保证金。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对纳税人的剥夺,会造成金融领域更大的道德风险。”
其实无论哪一种措施出台,归根结底是要打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哈继铭认为,恢复投资者信心主要是解决好股市的顽症。 券商利益救市股票股市投资博弈再贷款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