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B2.0赐予中国互联网什么力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5月18日的明尼苏达波利斯迪安大道2925号,一百余位各路神仙聚集到凯尔宏沙滩俱乐部,这群自称明尼苏达交互行销协会的成员在此聚会,而整个晚上这群家伙就是探讨一个问题:WEB2.0是纯粹的新互联网吗。当吉姆·昆尼(Jim Cuene)试图用21页PPT幻灯讲解他所认为的WEB2.0时,台下的群儒们并没有爆发出想象中的激烈掌声,作为消费者分析与交互商业策略领域的专家,吉姆·昆尼和台下的听众更关心WEB2.0有什么新的商业机会。但是这场试图定义WEB2.0的沙龙,并没有引起美国互联网界的追捧,反倒使中国互联网的知识派们如获至宝。
“看到Flickr被雅虎以2000万美元收购,所有懂互联网的人都得心痒痒。”这是新一波中国互联网尝试者对记者表达最频繁的态度。一个新颖的模式思路,一点点符合XML规则的程序设计,再加一些试图改变互联网现状的情绪。当方兴东的博客中国在2004年底第一次融到500万人民币,当无人知晓的广州久邦数码轻松地从风险投资商IDG处拿到500万美元,甚至当以书写中国互联网史记自居的刘韧也准备下海的时候,一股新的互联网创业潮在无数互联网青年心中荡漾。
当一个名叫王建硕的前微软员工拿到了eBay全球的投资项目,跑来北京结识这些互联网知识派的时候,王建硕与他的“客齐集”几乎一夜之间成了新的互联网神话。而当大家跑到博客日志上试图搞清楚王建硕到底是何许人也的时候,王建硕写出了一篇《和神话里的主角聊聊天》,顿时给本已春心荡漾的中国互联网无形中打了一针催情素。硅谷的互联网温床,各种实验性的互联网项目,以及四个合伙人,几个助理,一个前台和一位科学家,这样手握数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公司比比皆是。这种鸿沟式的差距,让所有中国互联网人再一次试图与太平洋那面接上头。于是当美国六度交友概念流行的时候,中国的交友网站在2004年末开始纷纷冒头。打着流行多年的博客概念,宣称商业博客的网站就接近十家。而RSS阅读、影音播客、全息电子地图,这些刚刚在美国互联网界流行的新技术,很快就被嫁接到中国互联网上。以至于让人不得不回想起2000年,当时互联网泡沫吹得最汹涌的时候,互联网上流传着的口号:“我们不需要创新什么技术和模式,模仿六个月前的美国就足够了。”
我们都跟着新浪们混进了死胡同?
当新浪所开创的门户模式,被陈彤用一本《新浪之道》试图加以案例化的时候,互联网的有识之士们都在对新浪模式磨刀霍霍。在他们看来,新浪所开创的流水线化互联网新闻,让本该机器自动化的互联网彻底跌入人海战术之中。而新浪、搜狐等诸多这种互联网模式的执行者,恰恰依靠静态网页、职业化的信息发布队伍,所有的一切信息都从浏览器中获得,这种被吉姆·昆尼比喻为WEB1.0互联网模式的典型,在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生存方式。
( 2005年2月1日,微软公司推出新的MSN网站,与搜索网站Google竞争 )
“现在的互联网死气沉沉,所有2001年之后的幸存者都在睡大觉。”在几大商业网站辗转6年的张帆抱怨道,“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被模式化了,新浪、搜狐等门户的新闻已经形成了固定套路,每天一亿多网民都在过着近似的互联网生活”。目前中国互联网95%的应用和流量都来自于浏览器,在网页泛滥的模式化互联网外,QQ和MSN这两大即时聊天工具,电驴和BT两大P2P下载工具,成为目前中国互联网少有的日常佐菜。实际上,从商业态势看新浪所开创的门户模式也在面临增长乏力,中国网络广告的总量也就相当于两个省级电视台,更多的门户收入都依赖于短信增值等电信支援。专注互联网分析的iresearch创始人杨伟庆对记者坦言:“所有的门户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商业前途问题,但是庞大的公司架构,以及公开上市信息披露的需要,让门户大船并不容易掉头。”实际上,张朝阳的频繁收购让搜狐拥有了庞大的注册用户,丁磊的网易更依赖于网络游戏,而TOM与电信运营商良好的关系让王雷雷的口碑陡增,甚至包括21CN和263这些依靠电子邮箱的准门户都在悄悄改变。反倒是新浪这个被定义为门户概念旗舰的网站在强调新闻门户的长征之路。
“新浪和类似的传统门户都走进了死胡同。”目前专注于博客商业化的方兴东说,“博客的出现,最大价值就在于博客有潜质挑战传统的门户。”并不是新浪没有注意到博客这个信息技术的新花招,在博客中国的一次研讨会上,陈彤毫不掩饰他对博客流行的狐疑,在他看来,博客与新浪做了多年的BBS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看不到博客有什么商业模式可以依循。尽管对博客还抱有一丝担心,却并不影响新浪开发的博客程序在做内部测试。实际上,这种对新技术的怀疑与依赖,恰恰成为2005年4月开始的中国互联网智囊们天天争论的问题。
( TOM与电信运营商良好的关系让王雷雷的口碑陡增 )
WEB2.0的押宝: 我们又回到了老路上
博客、RSS、维基百科、六度交友、播客,这些WEB2.0定义的典型技术,似乎成为最近全球互联网蠢蠢欲动的技术援军。似乎这些符合WEB2.0的技术模式,都给传统互联网带来致命的打击。尤其是定制阅读新闻的RSS技术,被雅虎、CNN等媒体网站推崇,被很多中国互联网知识派当作技术法宝。但是这些WEB2.0的技术模式却都存在着一些本质的非商业特性,麻省理工的《技术观察》就曾经针对WEB2.0的技术特性进行过分析,“博客、RSS、播客等符合WEB2.0定义的技术,都在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若干的博客汇集成新的信息输出者。每个人在挤奶的时候还要喝奶,这其中自身的商业循环,绝不可能以浅薄的收费服务或者广告来衡量”。
全中国700万的Hotmail邮箱注册用户,有将近一半的人每天都在遭交友邀请的轰炸。WEB2.0风潮中流行的交友网络,因为低廉的技术门槛正在中国蜂拥,在与这些SNS推崇者交谈中,“流氓不过周鸿”成为了这些SNS网站对互联网道德底线的把握。所有人都极度推崇被雅虎收购的周鸿,早年周鸿为了推广3721实名网址,可以让3721的插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悄悄“强奸”到每一台电脑中。这种不招人待见的互联网推广方式,却被鞠躬尽力的新一波互联网分子奉为营销圣经。
所有这些试图操置WEB2.0技术的新兴互联网分子们,跟七八年前的王志东和张朝阳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依靠互联网快速致富,依旧是WEB2.0背后不公开的商业思维。实际上,当年试图传播互联网概念的新浪们,今日却成了WEB2.0分子攻坚的头号敌人,而持有WEB2.0技术的互联网革新者在刻意强调自己的WEB2.0身份。但是不论博客中国的方兴东,还是叫嚣RSS通吃的吕欣欣,甚至将传统电子地图界面游戏化的庞小伟,这些已经撸胳膊动手的WEB2.0分子,却都又回到了1999年的状态。找钱,这个上一次互联网泡沫期最普及的金融知识,又一次摆在了中国WEB2.0分子的面前。■
( 王微和他的“土豆”成员们 )
即时通讯的门户汹涌
5月26日,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罗麦克带着MSN正式进入中国,原本被认为互联网界死水微澜的即时通讯软件,顿时变得汹涌险恶起来。MSN门户进入,这绝对是一个令QQ老板马化腾,还有其他门户网站掌门人都跳起来的坏消息。
实际上每天早上9点,所有的办公室都会陆续传出“当当”和“QQ”的声音。1500万人,这是QQ统计每天在互联网上用QQ即时聊天的人数,MSN类似的数字也接近700万人,其中有不少人既开QQ也用MSN,如此计算每天至少2000万人在用即时通讯软件。“即使通讯软件在中国互联网自然状态的环境下,过分茂盛地生长着”,这是雅虎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在3月时私下对记者的倾诉。实际上微软主导的MSN,雅虎通和美国在线手上的ICQ,瓜分了全球互联网即时聊天的绝大多数份额,而在国内腾讯QQ的商业成功独具一格,类似软件在2004年蜂拥冒出来,网易的泡泡、拍卖网站淘宝的旺旺、新浪的UC,甚至盛大开发了玩游戏时也可以发信息的圈圈。而MSN正式进入中国所带来的冲击在于,MSN试图以搭载即时通讯软件之上的MSN门户,来洗刷微软在中国互联网界的迟钝。
“MSN的中国门户不再仅仅是一个聊天软件,新闻、游戏、拍卖,这些传统门户中的频道都可以在MSN上找到。”微软负责MSN项目的罗川解释道,“微软在上海的合资公司美斯恩搭建MSN门户,而国内包括《北京青年报》、淘宝、猫扑社区等等合作伙伴具体负责这些频道的运营”。这种全部使用合作伙伴提供内容的MSN门户,让微软在成本几乎为零的情况下,甚至一些“出枪出炮”的合作者为了捆上微软,还主动支持一些加盟费。一夜之间搭建起来与腾讯QQ竞争态势的门户平台,同时也向新浪这类新闻门户发出了严重的挑战。罗川很强调门户概念,他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中国网站的页面都比较‘重’,我所说的‘重’是指它们的页面都很长,有时候可能要拉十几页、二十几页才能够拉到最底。这让轻巧取胜的MSN产生机会,传统互联网门户的概念,必将在即时通讯软件的覆盖下,走向分化。”
尽管罗川更热衷将MSN从即时聊天软件行列拎出来,把诸如Hotmail邮箱,MSN SPACE这类博客功能统称为MSN门户。但是依靠合作伙伴打江山的商业模式,与目前传统新浪门户类实际上并无二致,收入仍旧依靠短信分成和网络广告。但是MSN背后的微软,还是让中国互联网界有些担心。而2006年预期发布的长角操作系统,无疑将更侧重互联网应用,以至于不少互联网评论者在自己的博客上,将MSN门户定义为微软为下一轮操作系统铺设互联网路基。
2004年前三季度,腾讯的盈利就高达到3.28亿元。这让2004年6月香港上市的腾讯手中掌握了大量现金。就算MSN不亮出门户概念,腾讯也不会甘心屈服于目前毫无生气的互联网现状,即时通讯改变传统门户,早已经写入了马化腾对互联网的预谋之中。昔日低价卖给网大的老牌邮件系统软件foxmail,在3月被马化腾再次购买收入囊中。qq.com,在马化腾的三年规划中将整合所有的门户资源,试图将自己打造为新的三大门户网站之一。不过瑞星科技的毛一丁并不看好门户论,在他看来,单纯追求流量的传统门户定义存在问题,“现在腾讯网站的访问量只是一种被动访问量,与新浪类传统网站的主动访问量区别很大。要知道主动访问的用户是每天自然性的打开浏览器看门户,而不是QQ这样依靠即时聊天工具有点‘强迫’性的上马门户”。
“MSN门户可能在挑战新浪等传统门户以前,先跟腾讯的QQ干上一仗。”搜狐的方军坚持认为QQ会被MSN打个人仰马翻,以至于写了一篇《QQ被MSN打败的十大理由》的博客。在他看来,MSN的开发在微软内部是一个精简的互联网软件策略,而QQ尽管拥有4亿注册用户,长期活跃的用户也超过1.5亿,这相当于中国互联网人口的80%都在使用QQ,但是过分的商业开发和QQ用户群的过于低龄化,难以阻挡大家向MSN的迁移。而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必须依赖于QQ获取收入,微软的MSN则根本没有这种压力。这种不对等的门户心态,也许将彻底左右即时通讯门户替代新浪们的可能。
不过MSN门户的头上却隐约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在2004年4月,韩国门户网站Daum诉讼微软的MSN即时通讯软件捆绑在操作系统中,要求微软赔偿100亿韩元的损失。而目前微软在欧洲遭受媒体播放器捆绑的垄断诉讼,包括早年间微软与美国政府对IE浏览器的捆绑争执,与今日MSN即时通讯工具的捆绑,都是一个思路。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将在7月判定Daum对微软的垄断诉讼,尽管从版本上看Windows Messenger与MSN Messenger有些不同,但是却都是一套即时通讯软件的不同版本,韩国人坚持认为微软MSN存在捆绑垄断的嫌疑。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在中国提起微软的垄断诉讼,但是试图革新中国互联网门户概念的MSN,无疑在用新的MSN模式获取新浪们的世袭市场。MSN门户的这块伤疤,无疑将是未来互联网新门户战争中的一个要害。■
用标签给博客加一把柴
Tag,一种以分类标签的形式来归类博客的小玩意儿,瞬间让Blogbus的CEO窦毅获取了商业博客网站竞争中的新砝码。“Tag就是博客界的google,让博客的信息孤岛出现了快递公司”,亚马逊前首席科学家韦思岸就对Tag推崇备至。
实际上,Tag是Technorati公司的一项标签特征,当各式各样的博客泛滥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归类分解所有的博客信息,很多博客精华就这样被埋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于是给每个博客文章列上标签,这种图书管理员思路的土办法,却成为聚合信息时代的新思路。“使用了Tag的博客不再盲目”,这是Tag标签中国追捧者窦毅对Tag的注释,当某个博客写了一篇上海游记,他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体会,设置上“上海”、“旅行”等关键词的Tag标签,这些标签会发送回Technorati的全球服务器,当有人在Technorati系统中搜索相关词汇的时候,直接就能找到你的博客网页。
中国的商业博客网站正在成为WEB2.0热潮中,最具机会与活力的一部分。正在进行第二期融资的方兴东说道:“我们的图片博客将改写数码摄影文化,未来轰动的新闻图片不一定是职业摄影师的结果,图片博客的无处不在将捕捉每一个瞬间。”而老牌博客网站BLOGCN更倾向走收费策略,每个月10元托管费,这对于拥有近90万注册用户的BLOGCN,美国博客界的消费理念很有可能为博客商业化打开局面。在这场博客商业化的分歧上,Tag的技术优势不言自明,但是怀疑主义却正在酝酿,《个人电脑》的专栏作家德沃尔夏克就警告说:“Tag之死,来自垃圾信息的威胁。”在他看来Tag这门社会分类学模式的技术,分明是信息时代的返祖现象,所有的一切又回到了10年前,依靠手工分类的互联网时代,难道每个博客用户都是乖孩子吗?图书管理员是需要职业规范的,任何依赖自觉的互联网技术,都会遇到恶作剧的报复。■
挟持播客的土豆与5%的残留机会
40个月前,有一个精瘦的福建男子悄悄从造卫星的休斯公司开了小差,而2005年4月,中国互联网界不声不响地冒出来一个“土豆”。32岁的王微正是“土豆”的创始人,看上去比1997年折腾搜狐的张朝阳安静得多。在还没有几个人搞清楚土豆网到底做什么的时候,播客,王微毫不掩饰的亮出了自己的网络概念。
在闪客和博客的流行之后,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播客都怀疑是不是写错了字。Podcasting,与博客翻译自blog一样,播客源自Podcasting意译的自助广播。“就像听收音机一样,播客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每个收听者又可以自主性的选。”这是“红鲱鱼”网站对这项概念的评价,播客与流行已久的网络电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播客更随意,唠嗑与倾诉欲替代了网络电台中主持人DJ与各色音乐的节奏。实际上即便是网络电台,从播出的方法和模式上跟传统广告没有什么技术性的区别,都是即时性的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自主性,试图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或者是你听我说的贫民倾诉。于是所有受众,不再仅仅充当传媒内容的被动接收消费者,转而充当选择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正如同播客圈内最鼓舞人心的说法: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听众,每一个听众也可以是一个播客。
自从播客的鼻祖安迪·柯里和戴夫·温特等人将RSS与声讯结合起来,播客在美国互联网界悄悄火起来,即便很多人迷信于播客写作,或者醉心于制作网络电台,但是播客的交互传播模式,造就了一群新的声音狂徒。这其中就包括厌烦了在美国放卫星的王微。“我选择做‘土豆’,一来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个人的时代,二来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王微自认为找到了符合这个时代特性的新互联网方法,“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相对稳定,所有人对于物质主义反思都越来越视而不见了,这恰恰是新一代的个人化互联网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土豆从一开始的设计就是‘个人’。大伙儿自己做的节目,大伙儿互相分享和欣赏。”始终强调个人性,恰恰是WEB2.0最具特点的众口一词,但是土豆却说不清楚自己与博客到底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当博客们也开始采用多媒体手段,视频影音博客也在蠢蠢欲动的今天。
尽管他们对于自己挟持的博客概念信誓旦旦,相比1998年中国互联网第一次商业浪潮刚刚开始的时代,王微和他的“土豆”成员们对于互联网的革命性质并不感冒,但是上一代互联网人神秘兮兮与自信满满的情绪却被他们遗传了下来。而对于“土豆”商业模式的判断,这些并没有亲身第一线经历上一次互联网热潮的人,却都显得老辣与诡秘得多。王微解释道:“互联网无论如何都是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土豆’更关心这些互联网上影音创造的源头,一个来自每个用户的自来水龙头。”并不是“土豆”没有想好商业模式,王微实际上始终在暗示,播客这种开放的技术并没有什么门槛,只有商业模式和先一部获得播客技术概念的光环才是自己的智力武器。
“做公司可以很理性,但是互联网的成功却很少是理性的结果”,土豆网的Vega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设想:“让别人用得爽了,欲罢不能了,‘土豆’设定的商业模式也就显现了。等我们播客方式的节目数量增加,完全可以把一些精华卖给电视台或者电台,打造个媒体内容帝国,里面有无数的频道,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找到自己要看的东西,有人自弹自唱,有人教烧菜。我们还可以插播广告。要知道这个年代怀揣明星梦的人太多了,未来的超级女声应该在土豆网上发掘。”
像“土豆”这样自认为是播客的商业站点并不多,更多的行动主义者试图用声音博客和影像博客的概念,把播客涵盖其中。但是铁杆的播客们却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博客理论派的理查德·盖尔始终强调:“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广播。”但是美国理论往往不能够直接被嫁接到中国现实之中,尤其是WEB2.0所强调的个人化互联网,直接造就了政策性的先天不足。极力倡导RSS概念的吕欣欣拿土豆网打趣道,“土豆网更像一个QQ视频聊天室”。谁都可以上“土豆”播出自己的影音,王微并不避讳土豆网在政策风险上的问题。以至于目前的土豆网如同中央电视台直播国际赛事那样,也人为的将播客们的表演直播改录播。
当与“土豆”的创业者们谈及播客概念如何成功时,他们更愿意思考新的一轮互联网WEB2.0,到底会有几个公司能够经历新的大浪淘沙,也许只有5%的残留机会。不到5万美元的个人投资,播客的技术概念,再加上土豆网这样的怪异名字,直接让王微成了互联网创业新的流行人物,尽管依旧有不少人在毫不犹豫的否定这样的创业模式,但是在土豆网身上,依稀又看到了8年前抱着纯粹一个互联网概念就拉队伍干革命的架势。尽管今日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空白未开垦之地,但是依旧有王微这样坚信WEB2.0存在的机会主义者,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来检验中国互联网有没有新机会。■
专访许晨晔:MSN这样做涉嫌捆绑垄断
面对MSN的门户汹涌,腾讯作为中国本土互联网即时通讯类的“土著”,直接面临着来自微软的压力。同时在传统新浪类门户发展走向瓶颈的时候,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都试图寻找一种新的门户思路,为此本刊专访了腾讯首席信息官许晨晔。
三联生活周刊:MSN门户的涌现,显而易见与QQ形成了直接竞争,我们也注意到MSN门户不出一兵一枪的合作模式,你如何看这种变化?
许晨晔:尽管MSN门户正式宣布很是突然,但早在2004年底,微软就已经在上海开始运作这个项目。腾讯始终在观察MSN的门户思路,找来猫扑、淘宝等本地网站作为合作伙伴,这种没有枪没有炮,别人给微软造的路子,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出一个MSN门户的平台,但这些频道的功能实际上都不是MSN门户自己的,这与腾讯目前所倡导的门户商业思路并不一致。你可以在QQ上看到门户的统一性,我们内部的网络Q币可以用来支付QQ门户内的诸多消费,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门户思维。虽然腾讯的门户qq.com在2003年底才发布,但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在Alexa公布的大陆门户网站排名榜上,qq.com的排名仅次于新浪、搜狐和网易。这也是我们始终认为QQ将成为门户之一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的手段来走门户的路子,是一种必然趋势吗?
许晨晔:如果你没有即时通讯软件的庞大用户群在手,也可以做下一个门户,但是腾讯恰恰掌握了一亿余人的忠实用户群,这让互联网生活化的现实变得更近。全球各个国家即时通讯软件都没有像中国互联网这样百家争鸣,QQ所形成的独特网络文化,并不比其他互联网现象暗淡。如果你关注MSN和雅虎在全球推行的未来互联网布局,都会发现即时通讯软件在未来门户中的大梁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有观点认为,全球即时通讯软件抢占了传统电话和寻呼机公司70%的业务量,而腾讯目前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又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这种平衡关系能持续多久?
许晨晔:即时通讯占据传统电话生意,这种看法有些片面,尽管目前人们简短的交流都直接在QQ上进行,但是即时通讯软件让人们之间沟通的频率增加了几十倍,很多时候三个月也没必要打一次电话的人,你可能天天跟他在QQ上聊天。这无疑从互联网的角度促进了电信运营商的接入生意。与电信运营商的协作,将始终是中国互联网的商业现实,不论是充当SP运营商,还是针对即将发牌照的3G,即时通讯软件似乎都能与电信技术找到恰当的商业平衡点。 即时通讯msnEB2.0王微新浪互联网什么赐予qq中国力量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