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一场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元—明“彩绣十八尊者册页”,成交价550万元人民币,为本场最高价 )
在嘉德的丝织品专场开拍之前,记者去看过预展。第一次看龙袍绣衣那么真切,又满墙都是,一时真有入戏的错觉。帝袍后服大多是明黄大红捻金线,在场里最抢眼,估价不菲,但华丽之中总有凛冽之气,不敢在前面多停留,让人想细细品看的反而是平常绣衣。有件湖水绿半身女袍,无领右衽小圆襟,四只大凤蝶点在前胸,宽边挽袖上绣藤萝花,色已泛旧,但精巧腻润无损,久看之后竟像闻得见一股女子身上温婉的味道。还有黄地蓝边一个缂丝荷花香囊,以八色丝线织成,虽然注释文字里介绍是出自清宫造办处缂丝高手,它的清丽好看却让人情愿相信曾是闺秀手中定情物,“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几天后,这个小香囊拍了9.02万元,是全场同类拍品中成交价最高的。
专场主要策划人、嘉德瓷器家具工艺品部闫东梅经理介绍,203件拍品基本上将明清两代织绣的各种类别和多数绣派都包括进来了,拍卖之前文物管理部门对这批拍品审核,将其中四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元代“缂丝祥龙吐珠图扇面”、“编绣花朵纹饰片”;明代“韩希孟花鸟册页”、清代沈寿绣“双骏图”——以一己之力达到这样的收藏水平非常难得。关于耕织堂主,嘉德表示对方不愿公开露面,只能向本刊记者透露几个简单的信息:来自海外,并非商人,收藏中国古代丝织品已有二十余年,纯属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嘉德称多年前和对方即在大型拍卖会上相识,三年前参观了他的部分藏品之后,动了筹划专场拍卖的心思,希望能将这些传世精品完整地一次呈现出来。和中国书画不同,中国瓷器及丝织品一直是以海外市场为重头,像索斯比和佳士得经常拍卖中国的珍贵织绣文物,国内的大拍卖行反而较少出现织绣拍品。事前双方对于这个专场的拍卖结果都没有太大把握,没想到最终能够有90%的高成交率和超出底价两倍的总成交额。据闫东梅说,本场大约有1/3的买主来自海外,其余都是内地买主,证明内地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
中国的织绣品种到底有多少?细分的话是没有确切数字的。最初的刺绣和丝织锦缎并列,所谓“锦绣”,这样排列组合下去就多了。明代是中国织绣工艺的高峰期,有人统计过《红楼梦》里面写到的日用绣品,大约有40多种,7000多件,比如:绣衣、绣袍、绣裤、绣鞋、绣褥、绣帐、绣靠背、绣毯、绣椅搭、绣帘、绣幔、绣墩、绣旌、绣茵、绣靴、绣绦、绣带、绣床裙、绣裙、绣帕、绣香囊、绣巾、绣幕、绣凤銮、绣枕、绣荷包、绣桌围、绣盘、绣幄等等,但这也只是一个大貌。不过从历代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织绣发展大体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先是刺绣衣裳,然后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最后才是观赏品——后者主要是由于文人的参与,大致在唐宋期间形成,和书法、绘画结合得比较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种类,比如绣画。
在嘉德的这个专场,日用和观赏的两支脉络和它们的市场价值基本上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展示。日用品一脉,有宫廷和民间之分。宫廷绣品内容千篇一律,都是龙凤蟒、日月云海之类,但绣工精美,往往用“满地绣”即各色丝线和金线绣满全部衣料,不露底色。这些图案除了富丽豪华,还是一种王权至上的象征,像在《明史·兴服志》中,就记载了对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和各级文武官员服装所规定的花纹题材,比如皇帝只能穿玄衣黄裳,上面刺绣日月等十种花纹。此次嘉德丝织品专场有一件明代“藏青织金锦蟒袍”,材料为纬起花妆花缎,用捻金线挖织蟒纹,袖口和下摆则织海水江牙纹,气势端凝,最后成交价52.8万元。还有成交价高达69.3万元的清雍正“明黄缎地绣万寿金龙纹袍料”,嘉德的鉴定专家认为是一件难得的精品。雍正在位只有十几年,期间所留文物不但少见,而且大多工艺精美,以这件袍料为例,从缎的织密度、捻金线的均匀到绣工之精湛,专家评判都比乾隆朝的龙袍高出一个等级:盘金绣九条五爪龙纹形态生动,龙袍下端的立水有水波效果,而不是清中后期的大直线,整个龙袍晕色自如。民间用品的品种则主要在绣衣、椅披、帷幔、扇套和香囊,图案比宫廷用品生动新鲜得多,内容无所禁忌,求好看和口彩吉祥就是了。
观赏绣品的市场价值一般来说高于日用绣品。嘉德专场的最高成交价550万元就是由元—明时期的“彩绣十八尊者册页”创下。元明时期留下了不少以十八尊者为主题的同类绣品,在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都有收藏。明代“韩希孟花鸟册页”以165万元成交,是难见的顾绣珍品。顾绣,指明代嘉靖年间上海顾名世一家所代表的刺绣技法和风格,韩希孟即他的孙辈媳妇。她善画工绣,摹绣宋、元名画尤为神妙,“使人不辨为绣为画”,又被人称为韩媛绣,画家董其昌称其为“针圣”。她的绣品文人味浓厚,在拍卖市场上是极为受宠的。
织锦是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丝织品种,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这件清初的明黄织金锦蟒纹袍料(L226cm,W138cm)是一幅极有代表性的织锦。袍领和肩部的两条巨蟒被安排成四瓣形,下幅围一双相向的行蟒纹饰。本场成交价24.2万元。
缂丝是中国丝织工艺最具特色的丝织品种,制作过程极为细密艰难,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图为清中期红地缂丝团鹤纹一品夫人袍服(L148cm,W188cm),前后衣襟、肩袖饰九个团形云鹤,周围细缂如意云、蝙蝠、“擅”字锦,寓意“万事如意、洪福齐天”,袍襟下摆缂海水江牙、杂宝纹。纹样缂织好之后,再用捻金线缘边,工艺极其精美,为一品夫人所穿的礼服。本场拍卖成交价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