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夜晚

作者:薛巍

阐释夜晚0

最近美国有位历史学者写了一本关于夜晚的书。这倒也没什么不可以。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铅笔、烟草、鳕鱼、盐、面包、咖啡因、铁丝网、哭泣、男根、乳房、微笑、手和手淫的书(后面六个倒是互相勾连)。最终这类书都将落满灰尘,包括最近两本以灰尘为主题的书。在它们蒙上灰尘之前,我们或许可以考虑一下,这类以日常物品为题的书的大量涌现是一种时尚潮流,甚至构成了文化的转向。

如今有人就这些东西发表长篇大论,而它们在1820年一个英国人的书信中最多用十来页就可以打发了。基本的抽象的大词像美、天才、庄严等常常派生出千言万语,生活中更细微、更常见的方面(懒惰,在寒冷的早晨起床等)则是兰姆、斯蒂文森等小题大做派作家的领地。但作家从来不认为这些问题需要用一本书的长度来加以阐释,更不用说出版商了。

如果说时至今日字典里的每个名词都可以挑出来写本书,那是因为对日常生活加以小题大做是需要智力资本的。好的小题大做类的书销路很好,因为它们能够见微知著,让人们知道太阳底下所有的东西都有其意义。因而以前被忽略或者轻轻放过的东西——各种器具、食物、让敌人能够攀上保护着国王的城墙的绳梯,现在学术界都要对它们毕恭毕敬,详加审视。

现在“夜晚”也终于得见天日了。它之所以这么迟才露面,是因为维吉尼亚技术大学的早期美国史教授罗杰·埃克施(Roger Ekirch)研究了整整20年,翻阅了很多提到了夜晚的文献,包括小说、书信、日记、报纸、歌曲、民间故事以及法庭和治疗记录,才写出了这本《当夜幕四合:时间长河中的夜晚》。曾经有人说,夜晚“只适合睡觉、吃吃喝喝、放屁”,对埃克施来说,即使在没有路灯、公交车和治安警察的时代,夜晚也已经“充满一系列的迎来送往、不知疲倦的吵吵闹闹,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仪式的领地”。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特别是穷苦的女性,夜晚不过是有一个没有阳光的白天。穷人熬到深夜,剥玉米、纺线、舂米、洗衣服、梳羊毛……

今天,哪怕是那些生活在地球的末端、半年时间是黑夜的地方的人,也很少置身于黑暗之中。今天,除了沙漠和丛林,有人迹处就有电灯。但是,虽然爱迪生在1879年就发明了电灯泡,很多家庭直到20世纪的前一二十年使用的仍然是煤油灯。照明的历史逐渐从钻木取火发展到火把、蜡烛、煤油灯。在电灯出现之前,法国人一直说“烛光中的山羊会让人误以为看到的是个贵妇人”。毕竟,电灯泡的亮度是蜡烛和煤油灯的100倍。

1650年之前,欧洲的城市没有一个有路灯的。灯笼也冲不破没有月光的黑夜的黑暗。油灯直到18世纪技术革新提高其亮度、减少有害烟雾的释放之后才开始普及。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谁要是敢于踏进这个莎士比亚所谓的“广大的隐藏着罪恶的混沌”,谁就将冒着失去他的“鞋袜、钱包和性命”的危险。夜晚“充盈着瘴气、邪恶的精灵、自然界的灾祸和人类的堕落”。意大利人有句谚语警告说“在晚上出门就是找抽”。古时候在晚上犯法会被严加惩罚:在夜间、日出之前杀死入室抢劫犯是合法的。

任何关于夜晚的书不提到睡眠都是不完整的,在全书3/4的地方,埃克施终于有点“困”了。在前工业社会,要想美美地睡上一觉也很不容易。虽然没有汽车喇叭声、救护车的警报声或者冲击钻的突突声,但是有更夫的叫喊,钟声、犬吠声、上蹿下跳的老鼠,房屋漏水,房梁收缩,以及罐子发出的异味。很多人睡在草垫上,或者好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与虱子、臭虫同眠。大多数人半夜都会醒来,他们不会在床上辗转反侧,而是起来聊天、祷告或者做家务。埃克施抱怨说电灯的发明打乱了跟人类一样古老的人体生物钟,果真如此的话,爱迪生对他自己的发明就是过于自信了:“将未开化的人放到人工灯光下,他们就会进步。”

“当夜幕四合”让我们想起夜晚由来已久的神秘,以及我们伸手按开关的原因,但是如果埃克施能写西方社会中的夜晚的历史,那岂不是说别人也可以描葫芦画瓢,写一本早晨或者上午、中午、下午的历史? 阐释煤油灯夜晚

上一篇: 锦绣一场
下一篇: 军队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