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之“热”难掩学校体育之“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曹君)

与普通大学相比,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北京体育大学的1300余名毕业生中,只有20多人签了合同。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体育变成了热门产业。其实,真正“升温”的是传统的竞技体育和新兴的“体育产业”,而在大多数中小学中,体育课仍然是“副科”,学生和老师的精力都集中在应对升学考试上面,体育课变得可有可无。在许多大学里面,课间操早已成为历史,本来少得可怜的体育课也往往成为“主科”随意侵占和瓜分的鱼腩;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成为学校展现“素质教育”成果的工具,而不是学生健身的手段;体育设施成为学校招生和对外炫耀的“本钱”;体育教师成为最不“入流”、最没有归属感的教育者。

学校体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当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体育教授马约翰的倡导下,每天下午下课后都在操场上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整个学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希望这种“上下齐锻炼”的热烈场面出现在当代中国的各所学校。 学校体育难掩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