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中几个牵线人

作者:李菁

(文 / 李菁)

两岸关系中几个牵线人0( 1980年,在北京东四十条寓所的廖承志 )

1982年,蒋介石已去世七周年,7月,蒋经国在台湾发表了一篇悼念父亲的文章,其中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蒋经国还在文中充满深情地说,“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蒋经国流露的故乡之情,立即被邓颖超捕捉到。当时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因为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

“这封信怎么写,真是颇费心思。廖公为此绞尽脑汁,并亲自写了信的开头一段,为整个信的内容、文风、文白兼容的语言风格定了调。”参与“廖公信”写作的时任中央台办研究组组长的耿文卿回忆。不难理解的是,这封以廖承志个人名义发表的公开信背后是大陆高层的一番良苦用心,耿文卿说,这封信的内容,可以用“晓以大义、陈以利害、动以感情、批驳其谬论和不切实际幻想”四个渐次递进的主题来概括。

据耿文卿说,“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是引用了周恩来的话。上世纪60年代,民主人士为祖国统一做了许多工作,他们纷纷给对岸的老朋友写信、搭桥。当时,张治中给蒋氏父子写了信,周恩来在审阅时就这样四句:“倨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80年代初,邓小平给来访的美籍科学家陈树柏(陈济棠的儿子)亲笔题词,用了鲁迅先生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此时,这句话再度被引用,无不明确地传递良好的愿望。“很多人不知道,写这封信是邓小平的意思,而且信的主旨也是他和廖承志商定的,并由他亲自批示发表。”国台办工作人员李立在其《目击台海风云》一书中提及,邓小平对此事的诸多细节也十分关心,比如他叮嘱下属“研究以何种方式发表效果最好”。为了更能动之以情,廖承志在信中也数次引用蒋经国的原话,后据台办工作人员透露,这是中央台办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从大量的台湾报刊中找出来的。

两岸关系中几个牵线人1( 蒋经国凝望着对岸的厦门,去国多年,思乡情切 )

廖承志在信尾提到,“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在最后审阅时,邓颖超又别有深意地加了一句“伫候复音”——但彼岸的蒋经国仍沉默不语。当时与蒋经国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钱复在其回忆录中记,1982年7月25日,蒋经国曾指示他到其官邸,“告以廖承志有电报给他,内容尽是威胁利诱”。

廖承志的公开信,等到的却是不请自来的宋美龄。8月17日,宋美龄也以公开信形式回了廖承志,“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虽然对廖承志以“世侄”相称,但宋美龄的信语气依然强硬甚至暗含讥讽,反劝饱受“文革”折磨的世侄廖承志“幡然来归,以承父志”。

( 1956年,毛泽东亲切会见台湾省籍政协代表 )

其实早在这封公开信之前,廖承志已作过与宋美龄联络的尝试,担任这个特殊使命的便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传奇色彩的“飞虎将军”夫人陈香梅。

陈香梅的外祖父与廖仲恺是亲兄弟,因此,对廖承志她以舅舅相称。1980年除夕,她作为美国总统里根的特使应邀访问中国,“舅舅告诉我,宋庆龄女士最近身体不好,她们姐妹分开多年,宋庆龄希望最后能在上海与美龄见上一面”。在越洋电话里陈香梅告诉本刊记者,由病危中的宋庆龄口述、廖承志代笔写了一封信,由宋庆龄签了字,交给陈香梅。“回到台湾后,我立即亲自交给了张群先生”,但据说宋美龄过了许久只有一句话:“信收到了。”不久,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事实上,自1945年5月最后的书信往来以后,直至宋庆龄去世,姐妹二人再未联络。

“邓大姐后来又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是我起草的,宋美龄也回了信,口气有所缓和。”原中央台办主任杨斯理后来告诉记者。跟随邓颖超多年的秘书赵炜回忆,1984年,在邓颖超80大寿时,宋美龄还托人送了一只做工精美的玻璃兔,因为邓颖超生肖为兔。这只“友谊兔”至今仍被保存。

陈香梅在1980年首次回国也受到邓小平接见并一起吃了年夜饭。正是在这次宴会上,邓小平建议陈香梅向台湾方面提出允许退役军人到大陆探亲。陈香梅说:“那时邓小平晓得我要到台湾去。他说:‘你应该让那些已经在台湾的人,让他们回到大陆来探亲。就说这是邓小平提出来的。’”陈香梅到台湾将此意转达给蒋经国,蒋经国在去世前几个月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

廖承志致蒋经国信

(1982年7月24日)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陈香梅历史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几个蒋经国廖承志宋庆龄宋美龄两岸关系邓颖超牵线人中国革命邓小平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