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奇收藏了什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奇开)

萨奇收藏了什么?0

自古以来绘画艺术为自己营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据说毕加索一生共创作了近三万件作品,即便除去一万件版画之类可通过印刷完成外,剩下的两万件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毕加索是善于画大尺寸的艺术家,如果仅按每张画平均100×100厘米计算,两万张作品连接起来就是20公里长。他活了92年,从12岁开始画画,从业80年,真是难以想象,不要说艺术建树,花一生时间一笔笔涂满1米宽、20公里长的图画,也是一项创举!

毕加索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英雄好汉,特别是他为现代艺术可以自由自在地“乱画”开了先河。但是,毕加索为绘画艺术创下的这个大好局面,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被当代艺术家们糟蹋得一败涂地了。自从波普艺术成为历史以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包捆艺术、概念艺术、切割艺术等登场以来,绘画成了一个没落的职业。今日的画家惟恐“画家”的称谓避之不及,都惯于装扮成“艺术家”的姿态招摇过市。

绘画艺术被逼至如此自暴自弃凄楚悲切的境地!也难怪,连海外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艺术大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多少年来都很难见到绘画的踪影。也就是说,只要拿起笔来画画,你就会被视为不在当代艺术之场,还会被一批装置艺术家们鄙夷。

今年初,伦敦萨奇画廊在纪念成立20周年的展览开幕式上,老板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schi)突然一反常态地为画家们摇旗呐喊起来。他对绘画极尽褒赏之能事,并宣称:在艺术领域,没有任何其他形式比绘画更具魅力!并预言未来的艺术市场将属于绘画。

对绘画的赞美由来已久,不足为怪,完全没有新闻价值,但西方媒体却把萨奇的言论传播成一个重大事件。这无疑和萨奇在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几乎是在同时,现任德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ART)杂志主编提姆·索麦尔(Tim Sommer)在今年2月号的《艺术》月刊上发表文章呼唤绘画艺术的回归。

萨奇收藏了什么?1

从毕加索作品拍卖纪录到两位在欧洲握有巨大权力的文化掮客异口同声的论调,绝非偶然,而是事出有因。这无疑和西方各大画廊早就在开始收罗画家们有关。被金钱驱动,商人有时候比艺术家更加敏感,画廊老板们似乎早就预感到即将回归的架上绘画时代,并以必胜的决心要把画家们都变为下一轮艺术品收藏狂潮的“印钞机”。

也许是为了证实这个风潮就要到来的可靠性和改变收藏方向的决心,萨奇把英国前卫艺术代表人物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最重要的装置作品“鲨鱼”用收藏的140倍高价卖给了美国人。萨奇的举动大大地伤害了艺术家本人,从而导致了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萨奇收藏了什么?2

萨奇不单是作为英国传媒大王,而且更是作为国际先锋艺术收藏家和弄潮者而闻名于世。1998年他把所藏作品集中起来,策划了名为“感觉”(Sensation)的展览,放进德国柏林声名显赫的汉堡火车站博物馆,在肃穆空旷的展厅里,那些表面看来无关痛痒的作品都暗含着令人惊异的“点子”——达米恩·赫斯特的动物装置是把生龙活虎的动物急冻后用电锯切成段落。女性艺术家翠西·艾米(Tracey Emin)的装置作品,表面看是一个普通帐篷,在帐篷内却暴露着32年来和她睡过觉的人的隐私。马克·奎因(Marc Quinn)的自雕像仿佛是一个泥塑,但却是他抽出自己的血浇铸而成。英籍尼日利亚的黑人艺术家查里斯·奥菲利(Chris 0fili)的《圣母玛利亚》是一张典型的架上作品,他却用大象粪便涂抹在圣母脸上。另一位女艺术家莫娜·哈托姆(Mona Hatoum)摆放着一个日常用的餐桌,而桌子上的餐盘中是一个影像屏幕,正在播放她用一个微型摄像头放进自己的阴道拍摄的体内蠕动过程……

“感觉”展曾轰动一时,成为世纪末艺术界值得记载的大事。次年,萨奇移师美国纽约,在布鲁克林美术馆拉开阵势。美国人不像德国人那样敢怒不敢言,他们的道德理念被这个怪模怪样的展览狠狠刺伤了,天主教徒们举行了游行,并策动纽约政府进行干预,要求美术馆关闭这个亵渎的展览。艺术家们心中窃喜,对他们来说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遭遇政治和宗教迫害。几经周折,展览并没有被查封,却因此名扬四海了。可以说,萨奇的收藏和展览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装置之类等非架上绘画的时髦。

去年5月,一场大火中萨奇的许多藏品被毁,其中包括“帐篷”。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英国的不可或缺,他就像当年甲壳虫乐队的灵魂人物列侬一样,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间引领着世界的艺术潮流。

就是这个萨奇,突然间放弃了他的先锋理念,转而成为“落后”的架上绘画的鼓吹者。

传媒经济时代造就了一个新贵阶层,其中的一部分人又对艺术情有独钟,他们清楚,只有艺术品无法用流水线生产出来,不可再生,而且绝不会贬值。但他们不相信先锋艺术的炒作,因为他们不理会“皇帝的新衣”,况且,大多数“新衣”也无法收藏。他们情愿用钱来购买既有技术含量、又有审美含量的艺术品。先锋们也并非那么不可动摇,比如像杰夫·昆斯这样放荡不羁的文化另类也“庸俗”地画起画来。

近年部分投资者已经开始窥视着国内的艺术品拍卖行情,中国的艺术品收藏者也日益陡增。他们似乎也和今日的收藏大师萨奇同步,更倾心于架上艺术,特别是绘画。

也许萨奇的预言对中国画家也是一个“芝麻开门”的寓言?■ 萨奇什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