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巴滑坡之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龙灿)
( 美人谷美女察看2003年丹巴泥石流受灾情况 )
麻烦从2005年3月14日下午14时10分~17时始,那天,丹巴县城后山古滑坡体出现险情,危险区内的所有单位、居民、商户5000人紧急撤离。
当地政府的灾情通报称:这个纵长270米、平均宽度205米、体积约15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从1999年开始活动,逐年加剧。今年2月20日,设置在丹巴县滑坡体上的24个监测点测出的数据显示,该滑坡体正加剧变形!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半个县城紧急疏散,国土资源部协同四川省地勘局的专家和300多武警官兵连夜抢险,7170立方米的沙石袋和已经报废的居民楼紧急压载后山山脚。4月23日,耗资2000多万元的一期工程基本结束,滑坡体东侧危岩的定向清除接近尾声,后山山体趋于稳定。4月25日,滑坡体又有向右倾斜的迹象,抢险队对从邮政局到建设路西段上方危岩进行清理。
丹巴的滑坡之痛并非个例。
早在2003年7月11日夜,丹巴美人谷核心区巴底邛山村就突发泥石流,正在跳锅庄的51人瞬间消失。据事后调查,灾难的原因是因为干燥的河谷连续遭遇了一周大雨,招待游客的歌舞声掩盖了泥石流先期的声音,错失逃生时机。
“丹巴处于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过渡的大渡河断裂带,岩层破碎坡度陡峭。滑坡、泥石流无法避免。1952年夏天、1977年,丹巴发生过大规模的泥石流,但都因高原人口密度小,危害并没有被外界所知。”四川省地勘局的专家范晓如是说。
( 千年高碉群、嘉绒藏寨民居、传统民俗是丹巴的特色 )
据当地政府介绍,目前,丹巴城市人均住房25.5平方米,城镇化率17.5%,旧城改造率50%,规划区面积扩展至2.8平方公里。2003年投入3800万元,完成建设项目52个,建筑面积38000多平方米;2004年,在建项目88个,投资总额达到6240万元。
丹巴旅游资源丰富,因一定的难进入度,千年高碉群、嘉绒藏寨民居、传统民俗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2000年,康巴旅游热升温,迎来了当地城建的高速发展期。根据政府规划,2010年让城镇化率达到30%,打造具有嘉绒藏族风情文化特色、城乡一体的旅游城市是首要的目标。
四川省地勘局地调队专家对这组数字进行了解读:“10年前,丹巴仅仅只有以步行街为核心的一条街道,一色的小平房。近几年,小平房已被5~10层的大型建筑取代,还建成了以建设路、步行街、滨河路8字形的环形城市格局。步行街和建设路口,从后山到河滩不足30米的狭窄范围,两三条街道重叠在一起。5年来,当地政府在河滩上建起了滨江路,当地最豪华的宾馆门外就是大金川河。建设路滑坡带建筑则是在60度以上的后山脚切坡而建,10年丹巴面积增长了两倍。”
“2003年的38000平方米的建设面积并没有缓解激增的需求矛盾。因人地矛盾突出,2005年,丹巴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在2000元以上的房价已超过了成都市郊区县的均价。”丹巴县委宣传部介绍。“问题是,脆弱的生态能否承受如此剧烈的扩张?”范晓说。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专家唐邦兴说,据1992年丹巴地质灾害调查发现,丹巴县城就建在泥石流堆积扇和滑坡体上,丹巴县城就有4条泥石流沟,后山表层属于岩泥混合结构,岩石破碎,坡度陡峭,地质灾害严重。为了避免城市扩张诱发地质灾害。据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活动的滑坡带,绝对禁上任何建设项目。
“后山滑坡带从6年前开始活动,与滑坡核心区的建设同步。”滑坡抢险指挥部的人士说。而丹巴县城新街道建设是否进行了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当地政府无人回答。
“随意选址,建设过程中切坡破坏山体的支撑结构,诱发地质灾害,2001年5月1日,重庆武隆县城江北西段大滑坡致79人死亡,地质灾害多发区城市发展中人山争地代价惨重。”范晓说。
在这种情况下,“迁城是保证安全的惟一办法,先不说巨额的资金无着,丹巴境内仅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座,两山夹一沟。丹巴河谷没有可选择的地点。早在十几年以前,甘孜州的另一个城市因为滑坡提出搬迁设想,至今无果。”唐邦兴说。■
“嘉绒娃”的去留
在恶劣的生态与现实的利诱中,“三千佳丽出丹巴”的演艺淘金浪潮席卷河谷的背景中,当地政府体制内外的挽留“嘉绒文化滑坡”的行动为旅游经济的复苏争取着缓冲时间。
“美人谷的美女们都走了,留下的只有美女的妈妈。”除了老人孩子,4月22日,巴底拥中大吉令寺一年一度的庙会只出现了两个着嘉绒装的少女。面对2003年后美人谷美誉度受损的事实,甘孜州旅游局高科长用当地这样的一句口头禅一笑而过。
“按传统,这本应是乡民们盛装争艳,比富、比美的时机。”
“三千佳丽出丹巴。”这个数据来源于2003年“非典”期对外出人员的统计,丹巴全县总人口不足6万。
“2000年丹巴女孩与生俱来的歌舞天赋和独特的嘉绒服饰,因媒体披露而一夜走红,美人谷因此得名。全国各地的艺术团纷纷前来招人,每个孩子月工资从1000~4000元不等。几年来,我亲手送走的就有100多人。在九寨沟、海螺沟等民族艺术团里,丹巴演员就有几百人。在全国的民族演艺市场上,丹巴出走的演员至少占了1/4,新老‘高原红’组合里,都有丹巴姑娘。但发现她们不愿意回来之后,我不再送人出去。”丹巴文化馆副馆长西拉它说。
他认为,孩子们出走的原因是贫穷。
巴底乡是“美人谷”的核心。总人口5000余人,12个藏寨散布在大金川河两岸。滑坡频繁,交通落后。山民主要靠玉米、小麦为生。普通藏民家庭年收入不过3000元,孩子一般上到小学就回家种地。在丹巴,巴底还是比较好的乡镇,那些远离公路的山民条件极其艰苦,一年也难得洗一次澡。
“丹巴云母矿和森工曾是当地的财政支柱,矿山在几年前倒闭,森林禁伐,2004年,丹巴财政总收入只有1000万,基本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勉强维持。”丹巴宣传部长卫林说。
在巴底、梭坡采访时,当地条件最好的村民、无一例外的是有孩子在外面演出的人家。丹巴艺术团员梭坡藏寨的拉甲介绍,女儿泽里志玛15岁就到九寨表演,5年来为家里汇回了上万元钱,家里也因此建了大房子,成为寨子里惟一的民居接待点。我们到她家时,泽里志玛被一个电视剧组选走了。
丹巴果顶山活佛阿旺·丹贝降参说:“丹巴是历史上东女国的核心区域,有西夏移民的血统。在语言上,丹巴5条河谷分嘉绒语、尔龚语等5种语言,与‘康巴’和牧区的‘安多’都有较大的区别。嘉绒女性的‘三片’、百褶裙穿戴就像一个复杂的仪式。在歌舞上,嘉绒锅庄不但有古代祭祀的广泛特征,还独有仿生锅庄,从温柔渐至狂放,到高潮时,歌舞间节拍似乎地动山摇。丹巴男孩18岁、女孩17岁就要在碉楼下举行盛大的成年礼。随着孩子们15岁左右就辍学外出,这种千年不变的风景越来越少见。”
“离去的不是美女,而是等同于巨额财富的‘嘉绒’个性资源。”藏民族学者次仁多吉说。
丹巴旅游局向强介绍:“美人谷风情是丹巴六大旅游品牌之一,人才流失的现状可能导致品牌不保。2003年,附近的一个县在巴底请了一批演员进行盛大的锅庄表演,并一举注册了‘锅庄之乡’。丹巴籍艺术团为九寨、海螺沟等地打造了民族演艺经济品牌,2004年邻近的九寨沟游客达190万人次,旅游经济增幅接近80%,带动了整个基础产业的发展,人家吃肉,丹巴喝汤!”■
康巴:藏语意为“边地的人”。藏族传统上将拉萨作为中心,把四川甘孜、阿坝州、西藏的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这一大片称“康”。康巴地区地处内地与边疆结合部,其区域内的岷江、雅砻江流域是著名的民族走廊。一直是人类学者关注的焦点区域。
嘉绒:区域名称。嘉绒藏族俗称“嘉绒娃”,藏民族的一种。行政区划在康巴藏族范围但又自成一体。从藏民传统地理区域上也可以理解为从清代以来,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的18个土司辖区范围农区的统称。地处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带,嘉绒藏族在语言、服饰上与其他藏族有较大的区别,既保留了藏语的特征又自成体系,体现了藏、羌等多个民族融合的特征。
高碉:藏、羌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高从10多米到40多米不等,分三角、四角、八角、十三角。按用途分,家碉、寨碉、战碉、烽火碉、风水碉等。丹巴现有碉楼562座。乾隆年间持续8年的大小金川战争是该区域碉楼最后一次大规模用于战争,此后,无法抗衡热兵器的碉楼逐渐失去其防御功能。
三片:嘉绒藏族女性特有的服饰。分头帕、前后围裙,俗称三片。以色彩艳丽,穿着标准复杂而闻名。 之困泥石流滑坡丹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