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球大战的重现 卢卡斯的消失
作者:陈赛(文 / 陈赛)
1977年5月1日,《星球大战1: 新的希望》在旧金山的北点剧院举行试映会。20多年以后,《法国电影手册》将这个日子列入“电影百年成长中具有特殊意义的100天”之一,纪念文章的标题是《星球大战出现,卢卡斯消失》。文中不无惋惜地叹道,这个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故事,竟断送了那个时代最具潜力的一位导演的生涯。
的确,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中开启的技术革命使他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牺牲者”,此后的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拿起导演话筒,而将所有的精力投入两个尖端的影像技术实验室:Lucasfilm与ILM(工业光魔),后者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监控了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的视觉特效,从最酷的《侏罗纪公园》到最烂的《魔鬼克星2》,从最温情的《阿甘正传》到最恶心的《异形》系列。
历史总是在轮回中前进。今天的年轻人对着《黑客帝国》、《哈利·波特》、《魔戒》如痴如醉,就像当年16岁的皮特·克逊们对着《星球大战》热血沸腾:“就像一场地震,我的脑子一下子被炸开了。电影原来可以这样拍。”如今已在好莱坞立住脚跟的许多导演、视效总监、概念设计师、艺术指导谈起当年的《星球大战》,都充满了感情,甚至包括如日中天的詹姆斯·卡梅隆,在看《星球大战》的时候,他还是个出租车司机,20年后他拍出了《泰坦尼克号》。可以说,《星球大战》在当时壁垒森严的好莱坞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这个流派的人对于技术、暴力、奇观、想象力有着狂热的追求,他们都是卢卡斯的门徒,崇拜他,模仿他,学习他。
《星球大战1:新的希望》1200万美元的预算中有1/3花在了布景与特效上面,那些充满立体感的太空战舰,十几米高的会走路的陆战坦克,CANTINA酒吧里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机器人和怪物,还有嗡嗡作响的激光剑,都是人们以前从未在电影屏幕上见到过的,其震撼感大概不亚于我们今天看到《魔戒》中绿色的死魂灵大军漫过帕兰诺平原。不过,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很落后,大部分的场景和角色都是利用传统的特效手段完成的,比如模型、木偶、蓝屏、爆破、特殊化妆术……连片中的机器人也是由真人扮演的,尽管它们看起来那么像纯种的机器人。
在卢卡斯的带领下,当年的《星球大战》剧组就像一群顽童,寻找各种正方偏方来实现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用缠绕着高反光胶带的木棍做光剑,用土豆冒充银河系的陨石,用女性剃毛刀充做武士的无线电,请来36000支上色的棉签充当赛车场上攒动的人头,而纳布星球缥缈的瀑布则是从25英寸处潜心撒下的细盐……《星球大战3:武士归来》中一段原始森林的追逐场面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如今仍令人狂赞不已。当时的摄影技术怎能拍出这样的场景?后来看到《星球大战》的纪录片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摄影师先用一格一秒的速度进行拍摄,然后转换成每秒24格,再与蓝屏前拍摄的人物合成在一起,最后的效果看起来就像是人物在丛林中飞快地飞行,其速度竟不亚于《超人总动员》中冲冲在森林中的那场追逐。
从“星战三部曲”到“星战前传”,间隔了十几年,其间电影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1999年《星球大战前传》推出的时候,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已经变成了一次数字与传统技术的拼贴游戏。用计算机来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借以表现惊心动魄的太空追逐战,这种运动控制摄像技术是当时的视效监制约翰·戴克斯塔专门为《星球大战》发明的,如今这位《蜘蛛侠2》的视效总监开创的技术,几乎成为所有动作片的摄影标准。
作为《星球大战》的终结篇,5月19日全球上映的《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即将结束一个时代。无论是2300多个特效镜头,还是阿纳金和奥比王之间那场号称将是“电影史上最长的打斗场面”的终极决斗,都不过是给这场技术革命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像卢卡斯本人所说,“在制作前几部电影的时候我还很年轻,现在上了年纪,变得有点保守和乏味。父亲们总是有点严肃和阴郁,而孩子们却总像小动物一样喜欢搞怪逗趣”。电影世界需要有更多好玩逗趣的小孩,人被技术所迷恋,在技术中迷失,最后总是在技术中消失。卢卡斯在技术中沉湎了几十年,他的激情一直被技术所消磨,也许,现在真到了他消失的时候。 消失好莱坞重现电影卢卡斯星球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