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赤脚绅士”丁俊晖
作者:李翊(文 / 李翊)
少年不识愁滋味
4月8日见到丁俊晖的时候,他刚刚接受完中央台“讲述”栏目的访谈。抱着一大一小两个栏目组送的娃娃,他兴高采烈地冲着好朋友任浩江说:“这个大的娃娃是我,这个小的是你!”一看到记者,他迅速收敛了笑容,有些羞涩。
直到谈起夺冠时的表现,丁俊晖才放松了下来。问到关键一局打出失误球时,向来面无表情的他为什么会懊恼地狠狠挥了一下拳头时,歪了歪头说:“那个失误太不应该了,我就忍不住做了那个动作。但是我是在亨德利转过身后才做的,没有让他看见,不然他就知道我的心里在想什么了。”
或许是谈到兴头上了,丁俊晖与任浩江开始详细讨论比赛细节。在说到其中一局亨德利采取防守措施,一再让丁俊晖击打角度很刁的绿球的时候,丁俊晖狠狠地说:“妈的,老让我打,老子射死你!”果然,在成功打进绿球后,丁俊晖没有再给亨德利机会,干净利落地清台。
任浩江说:“这就是丁俊晖身上强硬的一面。他是那种不管对手是谁,踩在脚底下还要跺上几脚的人。”
( 曾获得7次世界冠军的亨德利在赛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败在刚满18岁的丁俊晖手下
)
任浩江今年32岁,曾经是一家酒店的服务员。后来迷上了打台球,1994年到北京一家台球俱乐部专门打球。1998年,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找到任浩江,希望能请他到江苏宜兴陪儿子练球。在这个朋友的描述中,丁俊晖俨然是个斯诺克神童,“3岁时候就趴在地上用两根筷子像打台球一样打玻璃球玩,6岁开始跟着父亲打球,11岁已经打遍宜兴无敌手。据说方圆十里只要有台球,都是给他送钱的对象”。
受好奇心驱使,任浩江来到了宜兴。他没有想到,宜兴之行,会使他成为丁俊晖生命中惟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朋友。
( 母子情深
)
当时,丁文钧为了让儿子随时能打球,卖掉了香烟商店,投资40多万元办了一个台球俱乐部,7张标准的斯诺克球桌中专门留出一张给儿子练球。任浩江来的时候,丁俊晖只看了他一眼便旁若无人地闷头练球。形容第一次见面的感觉,任浩江用了“震惊”,“虽然来之前就听说过,也在脑海里想象过这个孩子,但见面时候,感觉与想象中差了30倍。那种对台球全身心的投入,一点都不像个11岁的孩子”。
丁俊晖那时身高不到1.4米,他摆6分粉球要用架杆才能艰难地摆在点上。随后,任浩江和小晖打了8局,战成了4比4。14岁的年龄差距并不妨碍两个人成为好朋友,随后几天里,晚上打球晚了,两人就地铺张凉席,亲密地睡在球房里。
( 丁俊晖的父亲
丁文钧
)
任浩江说:“丁俊晖与别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在于,虽然打台球这条路最初是父亲帮他选定的,但他非常清楚自己将来想要什么。不是‘钱’,而是‘世界冠军’。”任浩江有两个本子,一个画满了每次指点丁俊晖打球时的路线,另一个本子上画出了一个比赛图,写着:“世界锦标赛:亨德利对丁俊晖。”这是一天晚上他和丁俊晖带玩笑性质的作品,没想到7年后成为现实。
在宜兴,任浩江没有拿到承诺中的1500元的月薪,而是800元,但“出于对小晖的喜爱”,任浩江还是留了下来陪小晖练球。眼看丁俊晖的球技突飞猛进,任浩江常在给北京的球友们打电话的时候,如同祥林嫂一样重复着同样一句话:“这小孩太听话了,球打得太好了。”
然而,任浩江也注意到,丁俊晖虽然每天有半天的时间呆在学校,但他从来不像别的孩子回到家就和父母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也从来不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他的世界里,只有台球。
成长的烦恼
任浩江在宜兴呆了3个月,去了南宁。丁俊晖则跟着父亲去了东莞,开始在成人世界里闯荡。
两人再次见面是在1999年4月。任浩江到湛江一家台球城做经理,他邀请12岁的丁俊晖到他的球城打表演赛。为了吸引当地的高手参赛,球城开出了1赔10的赔率——交30元报名费,只要赢了丁俊晖,就能拿走300元——同时也开出了小晖让30分的优惠条件。各路高手蜂拥而至,然而,一星期之后,没有一个人拿到过300元钱。那一次,湛江电视台还对这个“台球神童”进行了报道,这也是小晖第一次上电视。
这次湛江之行对于丁俊晖来说,最快乐的事并不是赢球,而是见到了老朋友任浩江。任浩江描述:“小晖本来就不爱说话,见到我光知道在那儿傻乐了。”
表演赛后,丁俊晖不得不离开湛江,跟着父亲“南征北战”。“没有朋友,只有台球和父亲的监督”,丁俊晖名气一天比一天大,性格却一天比一天内向。对于一心渴望儿子依靠台球“出人头地”的丁文钧来说,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安静的、以台球为全部世界的少年,忽略的是早熟儿子的孤僻,内心和情感上的孤独。
据丁文钧的朋友讲,老丁也不爱说话,但他主观性很强,什么事情都喜欢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而小晖也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容易与父亲起争执。在东莞练球的一天上午,由于抱怨父母对自己管得太紧,小晖生平第一次在父母面前咆哮:“我恨爸爸,我恨妈妈,我恨这个家!”
任浩江说:“这爷俩性格太像了,都很好强,说话很‘冲’,经常为一些事情说着说着就吵起来。小晖想干什么一般不会直接和父亲说,因为觉得别扭。他一般都是先跟我说,从我的嘴里传到老丁那里。老丁如果有什么需要叮嘱小晖的,也会先跟我说。”虽然丁文钧固执地认为,他与儿子的关系一直是平等的,像朋友一样,但是丁俊晖“什么话都会跟‘老任’讲,和父亲说话却是有选择性的”。
对于相依为命的父亲,丁俊晖是“又爱又恨”。在驱车前往中央台接受采访的路上,记者曾问过丁俊晖,喜欢父亲还是母亲。丁俊晖偷偷看了看坐在前排的父亲,用很轻的声音说:“母亲。”然而当丁文钧因为劳累在车上打瞌睡的时候,丁俊晖还是不时关切地探过头去看看父亲。
2003年2月,英国台球俱乐部的一名经纪人通过世界青年锦标赛认识了小晖,邀请他去英国试训了一两个月。2003年9月,丁俊晖到英国正式转打职业赛。他在威灵布勒小镇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每天早上10点到晚上6点坐班车去威灵布勒斯诺克学院练球,回来就闷在家里看《三国演义》,或者看碟。在刚开始的那个赛季里,丁俊晖在各方面都不适应,输球的次数比从学会打球以来赢球的次数还多。为了排解心中烦闷,丁俊晖经常给任浩江打电话、发短信,想让任浩江到英国陪他练球。
2003年11月,任浩江到英国,开始陪丁俊晖打球。谈到与他朝夕相处的丁俊晖,任浩江说:“小晖虽然能与外国选手交流,但他不会主动找人说话。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丁俊晖特别“恋旧”。由于亲戚球迷都知道丁俊晖喜欢布娃娃,从小到大,他有一大箱子别人送的各种各样的娃娃。但是他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过生日,一个服务员送的熊娃娃。“那个娃娃特别软,大概有半人高,脸又大又圆,抱着睡觉特别舒服。”说起这个娃娃,丁俊晖两眼放光。任浩江说:“小晖经常抱着那个娃娃亲啊拽的,那个熊娃娃旧得不成样子,两只眼睛都拽没了,可在我回国的时候,他还叮嘱我回英国时一定要把这个娃娃给带过去。”
刚满18岁的丁俊晖自认为自己比任浩江长得帅,却很回避谈“找女朋友”的事情。事实上,在英国时候,丁俊晖和任浩江不止一次探讨过这个问题,丁俊晖还主动告诉任浩江,在泰国打比赛时候,有一个泰国女孩曾将自己的照片送给了他,两人用英语简单聊了几句。他跟任浩江说:“那女孩长得挺好看的。”然而,在丁俊晖心目中,“拿冠军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到了二十七八岁再考虑找女朋友。”■
斯诺克:底层少年成功的又一条路径?
周星驰1990年曾经拍过一部名叫《龙的传人》的电影,讲的是一个喜欢打野球的乡下小混混被叔叔带到香港打台球,最后居然打败了吉米·怀特的故事。对于那些不爱学习,身背球杆走天下的少年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最渴望的人生。
4月8日,在京城庞卫国台球俱乐部,丁俊晖在镁光灯下接受北京电视台的专访。身后,是一群玩台球的年轻人。他们知道丁俊晖,却并不知道一旁个子不高,戴副眼镜默默维持秩序的人就是这家俱乐部的老板庞卫国,中国第一代斯诺克职业选手中的佼佼者。
几年后,斯诺克逐渐发展到北方。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健牌中国国际台球大赛可算是斯诺克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据统计,当时共有1亿国人通过电视收看了比赛直播。很多人都是通过这次比赛认识了戴维斯、吉米·怀特等身怀绝技的高手,认识到斯诺克这项绅士运动竟然充满了这么多乐趣。
中国台球协会的主管张晓东曾对中国三代斯诺克职业选手按出生年龄段做过划分,第一代是上世纪60年代中晚期到70年代生人,在南方以郭华为代表,北方以庞卫国和张凯为代表;第二代是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初出生的人,上限代表为达海林,下限为金龙;第三代是以丁俊晖、梁文博为代表的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
庞卫国最早接触台球是在1986年。“那时我刚上初中,我哥在首汽修理厂修车。正赶上北京举行健牌中国国际台球大赛,通过这次比赛认识了戴维斯、吉米·怀特等身怀绝技的高手,认识到斯诺克这项绅士运动竟然充满了这么多乐趣。我哥和几个朋友迷上了玩台球。特意买了一个1×2米的台子放在家里玩。当时北方以小台为主,都是1.5×3米的小台,玩的是美式台球。”
耳濡目染之下,庞卫国也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台球厅玩。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父母和老师的反对。虽然在英国,斯诺克是三大绅士运动之一,绝对的贵族运动。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台球是痞子活动的代名词,被普通公民排斥在正常的休闲娱乐活动之外。可即使如此,台球厅生意依然很好,一个小时收费15到20元。作为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庞卫国和同学只能去前门一家相对便宜的台球厅过过球瘾。说是便宜,每小时也要6元。
1989年,庞卫国在海淀区已经没有对手了。此时,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全国锦标赛的冠军。为了有钱打球,高中念完后庞卫国就开始找工作,最后去了一家台球俱乐部当服务员,“月薪不高,120元,但是有大把时间打球,而且是免费的。”庞卫国说,“我的一些朋友,为了打球,有工作的都恨不得放弃。”
1992年,庞卫国拿到了全国冠军,并开始在国内小有名气。“家里人不再反对我打球,走在路上或者去饭馆,常常会被人认出来。还挺得意的。”
然而,在国内做一名职业球手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庞卫国说:“从1990年到1994年,每年大概只有2到4次全国性的比赛,即使拿了全国冠军,奖金也不会超过3000元。”
“由于当时世界职业台联在推广斯诺克时相对封闭,使得去英国打职业排名赛,成为中国第一代球手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正因此,几年之后,庞卫国和人合伙开起了台球俱乐部。
“十几岁的时候想法很单纯,不会太考虑钱,到了25岁以后,就得考虑现实的生存。在中国,台球是不能作为工作的。国外选手一年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万英镑,而中国球手,就算把一年4次比赛的冠军全部包揽了,奖金不过4万元,何况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每年都能包揽这4个冠军。如果成绩不错,就在练球之余做一些与台球有关的生意,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很多球手就要考虑另谋职业,而有一些球手,往往陷入赌球赚钱的漩涡之中。”
李建彬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丁俊晖呆过7年的东莞东英俱乐部里,他曾是名气比丁俊晖更响的球员。东英俱乐部一位出资合伙人说:“李建彬也是从小就喜欢打台球,他是湖北人,初中毕业后就瞒着父母带着一根球杆闯天下,天赋过人。由于靠打比赛赚取的奖金有限,身在南方,又面临着各种诱惑,自控能力不强的李建彬便帮人赌球,给人做枪手或者设局骗人,心思全放在了赚钱上。最后给毁了。”一直到现在,台球界没有人知道李建彬的下落,他完全从这个圈子里销声匿迹了。
在分析三代球员的特点时,张晓东指出:“第一代球员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打台球是半路出家。一般都是从兴趣爱好转向职业,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一切经验技术都在摸索中进行,对手普遍一般。由于靠近香港,广东的斯诺克市场经营得很好,出现很多生产斯诺克配套产品的厂家或者代理商,广东因此汇集了一大批出色的台球选手。第二代球员15岁就开始练习打球,虽然最初在技术上也是模仿上一代球员,但国外先进的影像资料已经进来,他们开始模仿大师打球,此时的台球市场趋于平稳,赞助少,比赛少。第三代球员接触台球的年龄更早,从一开始就能接触到正规的培训方法,有更多的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并因此被国外经纪人看中,获得赞助出国打球。他们在英国可以找到更好的教练,练习对手的水平更高,像和丁俊晖一起练球的就是英国高手艾伯顿。当然,丁俊晖的崛起让中国斯诺克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给了新一代球手更多的生存空间,然而,台协的负责人认为:“丁俊晖模式能否被复制,斯诺克能否成为渴望成功的少年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依然是个未知数。”
北京台球协会竞赛和裁判委员会主任刘健说,由于历史原因,台球被认定为文化娱乐活动而不是体育项目,由文化部主管,营业税高达20%,经营者不堪重负。在甘连舫等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下,直到2004年7月才由20%降到5%。但是主管部门不负责组织比赛,负责组织比赛的体育部门又没有权力管理,因而造成了难以规范的局面。刘健认为,如果台球厅归口到体育部门管理,人员培训、赛事管理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就可以走上正轨。
另外,作为非奥运项目,台球完全是市场经济在控制。运动员要想通过这个项目维持生计,不容易。张晓东说:“单看一个运动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的发展模式,从业余体工队到省队再到国家队,然后参加国际大赛。而台球选手没有,退役后没人帮着找工作,打不出成绩时要自己重新选择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冒倾家荡产的风险培养孩子,当然,即便倾家荡产后,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丁俊晖。”■ 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台球斯诺克球员锦标赛斯诺克斯诺克中国锦标赛斯诺克俱乐部丁俊晖斯诺克直播庞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