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汪平)

​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0( 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和自然、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 )

大赛于2004年9月10日由壳牌中国集团和《经济观察报》社发起,旨在通过评比唤起公众对循环经济的重视,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媒体的共同参与,锐意创新才是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种通过多方合作共同举办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大赛在中国是第一次。壳牌中国集团也同期推出了“赋能予人”为主题的2004年可持续发展推广行动。经过6个月,2005年3月26日大赛落下帷幕。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118个案例参赛。经过12名学者专家独立评选,从中选出10个优秀案例。

在大赛的启动仪式上,评委之一,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从技术层面分析了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发展的动力,即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谓的动力,就是在各种创造财富的企业,各种创造财富的角落当中,大家都要同步的常用各种新型的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少污染环境的高新技术。第二个要素是发展的质量。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寻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才是最大的质量。第三个要素是公平,可持续发展本身追求的是公平,所谓公平就是对贫富之间的差异、社会分配不公平的改善,以及对于我们弱势群体的扶持。这从技术层面为参选的案例提出了标准。多方合作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本身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反而会产生很多经济学中叫作“负的损害性”。因此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而需要有各方面合作。市场之外的力量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政府有优势,它是一个权威组织,居高临下,适合于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比如说在保护环境方面要强制性地防止过度的污染的排放。但是还有更多事情政府做起来并不见得有优势,需要各界的人来共同参与。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是大赛的价值所在。

可持续发展不是口号,活生生的案例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体现。十佳案例中有一个名为“云南丽江拉市海参与式流域管理项目”的案例,平淡字眼后面,是总面积257平方公里,包括纳西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在内18000多人口的拉市海流域的沧海桑田之变。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解决丽江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用水紧张,丽江市政府开始在拉市海筑坝蓄水,流域附近10000亩良田被淹没,拉市海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村民陷入生存危机。2000年,拉市海参与式流域管理项目开始在当地实施,推动政府与民众间的建设性对话,由政府代表、村委会代表、村民代表及农民协会代表组成“拉市海流域管理委员会”,对拉市海流域进行综合治理。4年多过去了,虽然综合治理中仍存在诸多矛盾,但当地村民从利用“成沧海而得鱼,变桑田而种粮”的自然规律来应对家园变迁,变为用参与式社会发展理念对当地的规划提出建议,维护权益。2003年3月,拉市海模式在日本召开的世界水论坛会上,被评为全球150个“最佳水资源保护项目”之一。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是另一个获奖案例。余姚市水利局局长王祥林在谈起实施这个项目的初衷时说:“全球水资源紧缺。其中农业用水占中国用水的近70%,水稻用水占70%。要节水,就要在水稻上下功夫。”余姚市从1993年起开始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薄,是指灌溉水层尽量薄;露,指每次灌水(包括降雨)后都要自然漏干露田。简单说就是“薄灌水,常露田”。到2003年,余姚市把这一技术推广到533.2万亩水稻田,节水3.8亿立方米。这仅仅是两个例子。实际上,按照“可持续发展大赛”的评比标准:一、必须是一个锐意创新不断学习的过程;二、必须体现政府、企业、NGO、社区的互动;三、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必须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十佳案例是参赛案例中的佼佼者,但众多参赛案例以及执行者的热情执著,更体现了大赛的最根本价值:唤起更多人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

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和自然、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其中的人,如同社会学家陆建华所说:“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操作层面要落实在草根阶层,落实在社区⋯⋯可持续发展最后推广的社会者,包括这一代,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可持续发展案例大赛”倡导并实现的,正是展示最普通人的力量,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如同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麦一伟在大赛颁奖典礼上说的那样:“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强调和鼓励所有人参与进来。”■

壳牌与它倡导的“赋能予人”

——专访壳牌(东北亚)集团公共事务部董事吴凌康(Nick Wood)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壳牌中国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在企业核心政策中这样承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如何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之间取得平衡,在短期需要和长期需要之间取得平衡,所有壳牌公司的计划都必须以此为基础。”煤气化技术、太阳能转化技术上、环保型硫酸生产技术等,是壳牌对可持续发展承诺的积极实践。中海壳牌海南石化项目的建成更使壳牌在中国成功导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可持续发展案例大赛”的主办方之一,壳牌(东北亚)集团公共事务部董事吴凌康出席了大赛的颁奖仪式,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个企业,而非慈善组织,壳牌为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吴凌康:“可持续发展”是壳牌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运用统一的价值观,是对社会的承诺。在壳牌,可持续发展与业务方式、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并同等重要。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不光关乎社会环境的责任并且本身也是良好的商业行为。这不仅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基础,也能够推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升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重视。可持续发展不是口号,而重在实践,壳牌从基层做起,与利益相关者合作,从而产生滚雪球的效应。壳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实践,可以说是今日行动,心系明天。

三联生活周刊:“赋能予人”是2004年壳牌可持续发展推广活动的主题,它的内涵是什么?具体有哪些内容?

吴凌康:“赋能予人”是壳牌头脑风暴的产物。它表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可持续发展重在行动。对企业来说,这一原则在基层必须得到实施,每一个层面,无论何时何地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壳牌还通过论坛的形式,与政府、学术界以及媒体合作的形式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联生活周刊:壳牌在中国还推广过其他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吗?在其他国家是否有类似的活动?

吴凌康:实际上“赋能予人”是2004年壳牌可持续发展的推广活动,从2003年起壳牌就在中国积极开展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活动。2005年壳牌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但具体内容仍在讨论中。壳牌集团在世界十多个国家都开展过此类活动,具体形式不尽相同,有大赛、研讨会等,但价值观与理念都是一致的。

三联生活周刊:中海壳牌海南石化项目是壳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一,在组建中如何处理当地环境与社会标准相对落后这一问题的?

吴凌康:在组建中海壳牌海南石化项目过程中,壳牌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经验分享对这样的大型项目是必要的。以当地动迁为例,中国有自己的执行标准,国际上也有不同标准,双方在满足股东利益的前提下,分享经验,达成一致意见,最终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作为合作一方,壳牌有缺乏经验的一面;另一方也存在同样问题,双方以合作为起点,本着一致的执行标准和原则,可以实现最终目标。■ 发展环境保护持续壳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