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根士丹利的八年之痒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嘎湄)
在摩根士丹利的公司内讧中,无论是添惠系还是摩根系,重见公司往日荣光的梦想,越来越带有堂吉诃德般的色彩。打开公司的主页,管理团队的名单一如从前。可现实中,公司总裁柳浩思早已离职,尾随其后的还有首席运营官潘伟迪和机构证券部门的主管约翰·哈文斯。公司的CEO裴熙亮则带领他的两名爱将辗转在投资者和员工之间,寻求支持。
发生在所谓的添惠系“三人帮”和老摩根士丹利系的“八人组”之间的争斗,缘于老摩根派给董事会的一封信。这是他们在今年3个月内第二次向CEO裴熙亮发难,批判他领导不力,没能将8年前合并的添惠公司和老摩根士丹利整合在一起,并且点名添惠公司和裴熙亮是摩根士丹利股票上扬的阻力。
当董事会就此事和公司高管沟通时,裴熙亮给了“八人组”一个强烈的回击,宣布由他的亲信佐伊·克鲁兹和斯蒂芬·克劳福德任公司的联合总裁,取代柳浩思的位子。柳浩思曾是海军官员,1979年加入摩根士丹利,是拥护“八人组”派系的老摩根士丹利人。
“脾气暴躁的老头”斯科特随即率领“八人组”买下《华尔街日报》3月31日的整版广告,刊出给董事会的信。内部化解纠纷的希望已没有可能,添惠系和摩根士丹利8年前埋下的种子,破土而出。3月29日和30日,5年来跌多涨少的摩根士丹利股价连续两天大涨超过3%,回应这次高管大洗牌。
派系斗争
90年代后,美国投行开始大规模的兼并和联合。裴熙亮领导的添惠和摩根士丹利在1997年合并,这曾是华尔街上的“晴天霹雳”。业界震动的不是因为总市值为210亿美元的特大型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添惠的出现,而是“穿皮鞋的娶了穿草鞋的”公司婚配。其时,添惠公司的市场价值是摩根士丹利的3倍,可华尔街不认这些。与摩根士丹利的荣耀相比,添惠公司不过是老银行家们眼中的“暴发户”。两家在华尔街上从事的生意泾渭分明。
摩根士丹利专做法人生意,接触的是大客户,大公司和大人物;它提供战略建议,为公司客户发行证券,一次交易就可赚取几百万美元。裴熙亮领导的添惠专做证券经纪行和信用卡业务,为上千万散户和小人物服务,靠无数笔小交易获得利润。
“消息宣布的那一刻,我从来没有忘记。公司里有一种明显的哀伤气氛,因为那个一度不可渗透的金融堡垒似乎已经接受了开放的策略。”金融市场评论网站Minyanville的创始人托德·哈里森回忆当年时说,“我发誓,那一天我听说高盛集团的交易人员在他们的郊区别墅里放声大笑。”
8年了,摩根士丹利没有消化添惠,而添惠却在一点一滴消化着摩根士丹利。“八人组”面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者们慷慨激昂:辛苦劳作的银行家们是投行最重要的资产,而这些人的价值却一直被添惠系的领导人裴熙亮低估了。如今,投行业务占到摩根士丹利收入的60%,并在去年,以27亿美元的收入超过了它的竞争对手高盛。这不但无法撼动公司一把手裴熙亮的领导地位,而且“摩根系”的人不得不一直承受“添惠系”的排挤。
华尔街上,裴熙亮无疑是擅长公司政治的人物。这位爱尔兰裔的美国人,32岁就成为了麦肯锡公司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他曾给西尔斯公司做咨询顾问,建议这个前百货巨人进军金融业。1970年,西尔斯公司成立证券经纪公司——添惠,裴熙亮成了添惠的首席执行长。1997年,添惠被摩根士丹利并购,裴熙亮也就“嫁”入摩根,并按谈判条件,当上合并后摩根士丹利的CEO。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裴熙亮与当时老摩根派的总裁麦晋桁达成妥协:5年后,将CEO的位子让给麦晋桁。
可不到5年,让位做第二角色的麦晋桁就被“整肃异己”、巩固自己地位的裴熙亮排挤出摩根士丹利。在过去的8年中,添惠系不断壮大,摩根系的人却不时离职,包括两名董事长,两名总裁,和多不胜数的摩根派主管。这些人多被高于摩根士丹利25%的收入请到对手公司,裴熙亮边提拔自己的亲信,边从美林等公司挖来一批企业证券经纪人,加强自己的力量。
在摩根士丹利中,裴熙亮钱领得最多,公司绩效却每况愈下,对拥有光荣记忆的老摩根人来说,这不啻是一种慢性折磨。裴熙亮来自添惠,如今整个摩根表现最差的,就是来自添惠的共同基金、股票经纪和信用卡部门。从股票上看,2000年以来,摩根士丹利的股价下跌了34%,落后标普金融股指数40%,同一时期的投资银行指数只下跌了16%,更让摩根人介意的是,对手高盛的股价同一时间是上涨的,并且超越了摩根。
脆弱的多元化
裴熙亮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同于摩根系保守的银行家们,绝不只是在投行业务上击倒老对手——高盛银行,而是要成就诸如“花旗”一般的事业。按照这一思路,摩根士丹利理想商业模式是增加零售和资产管理特许业务,在从纽约到香港到慕尼黑⋯⋯到世界各处,侧翼包围对手。至于竞争激烈的信用卡业务,在前几年,裴熙亮还想着要将公司的Discover信用卡部门或者分拆出去,或者通过吃进一家规模大的公司,如美国运通,将这一业务做起来。时间的推移,第二种可能变得不切合实际。
可以说,在裴熙亮入主摩根士丹利之前,这家老牌公司的经营战略从未发生过如此深刻的变化。“八人组”和前任CEO麦晋桁所代表的老摩根派,都倾向于集中优势,拓展公司和投行业务,这是保守的投资银行家的思路延展。
到如今,摩根士丹利非但没有借添惠的力量打入证券零售领域,反而在对手的各有千秋中,显得没有特色。
多元化对J.P.摩根、花旗和巴克莱银行来说,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词汇。可这些银行自身有强大的借贷能力,在争取银行业务上享有优势。美林和花旗在零售业务中业绩不凡,不过从一开始,这两家银行就在做这样的买卖,他们的管理者把零售和批发业务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裴熙亮却在权力运作中,完全把添惠系的经纪人和摩根系的银行业同行们分割开来了,或者说两派从来就没有机会整合。
高盛在1999年公开上市后,失去了很多高级合作伙伴,可依旧集中在贸易和投行业务上,同摩根士丹利相比,股票倒是上涨了很多。即便是规模偏小的雷曼兄弟,也靠着在固定收入贸易集中突破上,成了摩根士丹利并购领域中的有力对手。而在以往,这都是老摩根人主宰的地盘。
未卜前景
1997年双方合并后,摩根士丹利的股票曾在2000年后期达到历史最高,交易价格是其票面价值的6倍之多。这个数字即便对当时飞速发展的网络股来说,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别提兼具不稳定和不可预知的投行业务了。《纽约时报》意味深长地评论道,这是否意味着两个公司合并的成功模式只有在股票市场泡沫中才能实现?
“三人帮”和“八人组”内战至此,摩根士丹利董事会最简单的选择无非是三种:一、换掉裴熙亮;二、卖掉不赚钱的零售部门和信用卡业务;三、卖掉整个公司。对于投资人来说,无论哪一种可能,都一定有差价可赚。
4月4日,摩根士丹利的董事会作出了批准公司出售Discover信用卡公司的决定,据和董事会关系密切的人士称,这将给摩根士丹利带来至少80亿至90亿美元的净收入。消息传出后,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在3月底上扬后,应声下挫,市场本来预期裴熙亮会被撤换。
双方的对战并没有停止。4月6日晚上,老摩根的“八人组”在曼哈顿伯恩斯坦公司的办公室里,会见了150个机构投资者。斯科特继续攻击说,裴熙亮对“零售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善,导致摩根士丹利的市值缩水。“八人组”对此做出承诺,如果斯科特代替裴熙亮,在未来的24个月内,他们至少能产生20亿美元的收入。公司将继续把注意力放在有钱人或成熟的投资品上。
投资者们似乎被鼓动得人心惶惶,摩根士丹利的董事会却不以为然。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董事会非常了解斯科特,在他执政期间,摩根士丹利一样表现不佳。华尔街上的证券分析师Richard Bove也表示,那些老摩根人,除了意志纷发地挤兑公司外,缺乏现金,也没有具体的计划。
可这种压力是如此之大,裴熙亮不得不雇佣华尔街上卓越的律师马丁·立顿,帮助他抵御“八人组”的攻击。大律师现身的潜台词就是,摩根士丹利不会甘于被收购的命运。口水战爆发以来,汇丰控股、法国兴业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早已摩拳擦掌,想部分或全部收购摩根士丹利。被围困的裴熙亮也飞往伦敦,安抚欧洲的同事,并鼓舞士气。
总的来说,董事会的支持让“八人组”的胜算其实不高。据《商业周刊》报道,摩根士丹利董事会一向标榜是华尔街最独立的董事会;但是十一席董事里,一个老摩根人也没有,其中十席和裴熙亮不是过去的同事,就是有师生之谊。瑞士再保险公司麾下的投资银行Fox Pitt Kelton的分析师大卫认为,“八人组”驱逐裴熙亮的努力,于事无补,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媒体事件,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效果。
《纽约时报》则在最新的一篇评论中说,如果得以在争斗中存活,裴熙亮的权力会被弱化,如果是“八人组”侥幸胜利,他们将接管一个伤痕累累的公司,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以期重见往日的荣光。不管结果怎样,双方争斗持续的时间越长,曾经辉煌的摩根光环就越黯淡。■ 华尔街摩根士丹利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