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的遗韵

作者:舒可文

(文 / 舒可文)

​陈逸飞的遗韵0

陈逸飞在以画家的名义获得成功的多年以来,他创办的种种公司一方面给他带来了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又被社会重新定位为艺术商人。而他自己在这两者之间做了一个综合,把自己定义为“视觉产业艺术家”。这听起来有点逻辑矛盾,在他突然逝世的消息传出后,粗粗地回顾他的业绩,也许得出的结论会完全不同。

陈逸飞出生在宁波,1965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作为画家的生涯迎面遇到的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他的创作也围绕着为宣传服务的政治使命而进行,《黄河颂》、《踱步》等都是当时的知名作品,1976年的《占领总统府》可以算是他真正的成名之作,不仅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而且为那个年代开始学画的青少年临摹。当年临摹其作品的艺术家汪建伟今天说起《占领总统府》中的革命激情还有诸多感慨。

如果就此把陈逸飞固定在革命现实主义画家显然低估了他的眼界。1980年陈逸飞到美国亨特学院留学,别样的社会环境中,他迅速重新定位了他的艺术风格,开始了中国题材的创作。1982年,纽约哈默画廊与之签约,1983年,哈默画廊为他做个展,展出的42件作品全部卖出,成为当时在美国最出名的大陆画家。1985年哈默访华时,陈逸飞的中国乡村题材的油画《双桥》被当作送给邓小平的礼物,这件作品还被联合国选做首日封发行。在国外的这些艺术活动为他日后回国铺垫了一个文化交流使者的政治基础。

作为画家,他的身价在艺术拍卖市场不断上涨。1991年,《浔阳遗韵》在香港拍卖,创下了当时在世华人画家作品的最高记录,这幅油画的风格也成一时之厅堂时尚,进入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众的视野。1999年,他的油画《春风沉醉》在上海拍卖,又拍出了380万元的高价,这是当时他的作品在大陆的最高价,算是在最实在的意义上被大陆接受的画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其他地区总是有很优雅的收藏者,2003年,他已经被我们当作艺术商人时,他的《西藏姑娘》还是能为摩洛哥王室收藏。

艺术商人之说,当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卖价,是因为他后来所从事的一系列油画之外的业绩。1993年,陈逸飞开始介入电影业,第一部自传性质的电影《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多少还带有艺术家的抒情愿望,两年之后又投拍了《人约黄昏》。如果说第一部电影还是因循油画的画面逻辑,《人约黄昏》和后来的《逃亡上海》就是看准了电影这种形式的社会传播力,后两部电影也成为他后来投拍《理发师》的信心来源。

当社会舆论开始议论他弃艺从商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大美术的概念,并且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所谓大美术的社会实践。1998年他的Layefe女士服装生产线开始运行,当媒体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的解释是,因为看到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居然戴着手指一样粗的金项链时,他实在受不了,他决心要教会中国人民审美,从那个时候起开始运作他的服装品牌。2004年的时候他的服装品牌已经下降,他可以自我解释,“我是画家”,他也的确还依然作为画家签约在经纪公司。

对陈逸飞的质疑其实是始终不断的,把日常产品的生产套上一个关于艺术的巨大概念,陈逸飞对这种质疑从来是正面交锋,他说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大题大做。所谓大题,是他看到视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兴奋点,视觉产品有着无限的商机,所谓大做,他根据的是意大利和日本的设计产业为他们创造的经济力量。

有了这样的理念,陈逸飞几乎介入了所有与视觉有关的行业。上海康泰路210弄,附近的人都知道大半个弄堂都是陈逸飞的工作室,在这里有画室,陶瓷工厂,商店。他的陶瓷,做而不卖,为的是有参加了展览被定义为艺术品之后,既有更好的价钱,又可以树立审美标准。2000年,受联想电脑公司邀请担任其笔记本电脑产品的设计顾问,在非传统产品的最新领域,他又一次宣讲了他的大美术概念。房产开发带来的大面积环境改造启发他开办了“东外滩逸飞环境艺术公司”,这个公司立即就参与浦东世纪大道的环境设计。

传媒的力量被社会公认的时候,陈逸飞在2002年推出了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视觉》,据说初始投资200万元,不过是他一幅比较便宜的作品的卖价。《视觉》售价30元,400多页里包括了饮食、服饰、旅游、晚会等几乎所有时尚栏目,当然也少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展览的介绍,很多以时尚批判者立场自居的年轻艺术家都藏有大量的《视觉》,因为其中对当代艺术的介绍比艺术世界之类的杂志还要敏捷。

陈逸飞曾坦白地说:“其实,搞宣传和做设计的本质是一样的。”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艺术家的工作要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总有大机遇,这是非常坚实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底牌,也是贯穿始终的社会参与情结。■ 画家视觉艺术美术遗韵陈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