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是最好的推销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袁越)
( “泥土瓦罐”(Jars of Clay)就是曾被“上帝”眷顾的乐队之一 )
无所不在的上帝
第一件事的核心是:究竟由谁来决定人的生死?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答案只有一个:上帝。那个法官竟然如此明目张胆地扮演上帝的角色,肯定是异教徒。因此许多平日的好朋友吵得面红耳赤,翻脸者屡见不鲜。凡是涉及到上帝的问题必定会登上美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同性恋者、支持堕胎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和提倡安乐死的“异教徒”的数量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基督教徒们的神经绷得也越来越紧,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其实,两者之间的明争暗斗在去年的影视界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比如在电影界,去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百万美元宝贝》涉及到安乐死,而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深海长眠》干脆就是关于安乐死的,这两部电影都深得影评人的喜爱。结果怎么样呢?前者在美国的票房至今没有超过1亿美元,而后者就连200万美元都没有过。相比之下,另一部描写耶稣最后的日子的小成本电影《耶稣受难记》没有获得过任何奥斯卡提名,而且对话全部使用一种谁也不懂的古代语言。但因为受到了基督徒的追捧,其北美票房达到了3.7亿美元之多,是其成本的12倍。上帝充当了这部电影的推销员,而且干得相当漂亮。
音乐界更是如此。去年美国乐坛出了个红人,名叫肯尼·维斯特。他原本是玩帮派说唱的,可他却推出了一首充满救赎意识的单曲,名字叫作《耶稣走在大街上》。结果呢,他是去年格莱美获得提名最多的艺人。而在这届格莱美上夺得多项重要大奖的是刚刚死去的雷·查尔斯,他原本是一个在教堂里唱歌的福音歌手,当初就是他把布鲁斯的唱法引进到福音歌曲中来,创造了一种名叫“灵歌”的新乐种。看看当今美国歌坛,标榜自己是灵歌手的艺人多如牛毛,而且大都红得发紫。
上帝曾经是非卖品
其实,当初查尔斯那样做引起了很多基督徒的不满,在他们眼里,上帝是非卖品,任何打着上帝旗号的商品都是对信仰的亵渎。当然,这里的“非卖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基督教也需要钱,牧师和教堂都需要钱来维持。查尔斯受攻击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把福音歌曲做成了唱片,而是因为他把“世俗的”布鲁斯音乐引入了基督教。在那个年代,布鲁斯被认为是“粗俗的”音乐,是魔鬼制造出来笼络人心的。这种死板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基督教音乐在美国的发展。不过,基督教音乐家倒也并不担心,因为教徒们每年都会掏出一定数量的钱购买基督教唱片,生意总是有的做。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唱片业不景气,可去年一年美国一共卖出了4300万张基督教唱片。相比之下,乡村音乐只卖出了7800万张,不到基督教音乐的2倍。要知道,乡村音乐是美国的一大乐种,文化出口大户,就连中国小孩都会知道几个美国乡村歌星。可基督教音乐就不同了,它有自己的一套基于教堂的传播体系(一般唱片店里是买不到的),也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你大概听说过“格莱美奖”,可你没听说过“鸽子奖”吧?)甚至有一大帮自己的歌星!你可曾听说过“第三天”乐队吗?或者一个名叫丽塔·斯特灵格的女歌手?这可是当今基督教音乐最红的两位歌星呢!如果你没听说过他们,不用担心,因为一般美国人也不会叫出他们的名字的。
其实,基督教音乐也有过风光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红极一时的女歌手埃米·格兰特就属于基督教音乐的范畴,另一位男歌手迈克尔·W·史密斯据说每次演出都会引来台下女教徒歌迷们阵阵尖叫,分贝数一点也不亚于当年的“披头士”乐队。这两人是“现代基督教音乐”(CCM)的代表性人物。这类音乐听起来已经和一般的流行音乐没有任何区别了,你只有仔细听歌词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有趣的是,当年他俩所属的唱片公司对两人的真实身份一直保持低调,生怕他们的基督教背景影响了他们的销量。事实证明唱片公司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90年代以后,CCM居然发展到了摇滚乐这一领域。要知道,摇滚乐自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认为是属于撒旦的音乐,是基督教的天敌。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批歌唱耶稣的摇滚乐歌手借着另类摇滚乐的东风,登上了主流音乐的舞台。为首的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四人乐队“泥土瓦罐”(Jars of Clay),他们凭借一首名为《洪水》的热门单曲被“世俗”摇滚电台热播,继而在全国范围内红极一时。在他们的带动下,相同风格的“郎当六便士”(Sixpence None the Richer)乐队,以及带点说唱风格的乐队DC Talk也被主流乐坛所赏识。但是,和他们的前辈埃米·格兰特一样,这些乐队在身份暴露之后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电台DJ们的封杀,尤其是“郎当六便士”,这个明显来自于基督教的名称使他们很难掩盖自己的传承,没红多久就在美国歌坛销声匿迹了。
在他们之后,一批声音更加“摇滚”的基督教乐队也开始在主流歌坛翻云覆雨,大家所熟悉的“信念”(Creed)乐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走红之后也遭到了来自“世俗”媒体的攻击,对此他们采取了“不承认也不否认”的策略,埋头做自己的音乐,取得了媒体和乐评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优异成绩。
上帝变成了推销员
可是,能和“信念”一样成功的基督教摇滚乐队并不多见,相反,这些走在夹缝中的摇滚乐队受到了来自正反两方面的攻击。正宗的基督徒们并没有因为这些乐队的基督教歌词而去买他们的唱片,反而认为他们依靠摇滚乐挣钱,出卖了上帝。就在这时,另一支来自圣地亚哥的“新金属”基督教乐队P.O.D.选择了和前辈们不同的道路。他们在《滚石》杂志的一篇专访中公开承认自己是再生基督徒,他们唱“新金属”只是因为他们曾经喜欢过这类音乐,想用这样的音乐来向仍然徘徊在黑暗中的同好们宣扬基督教的思想。这篇文章的出炉反而激起了歌迷的好奇心,P.O.D.受到了很多摇滚音乐节的邀请,很快就从一支地下乐队走上了主流摇滚的大舞台。
之后,不断有乐队公开承认自己的信仰,也不断有专门针对基督教徒的影视作品问世。这一现象直到去年达到了顶峰,最热门的音乐家和最挣钱的电影都和基督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今年3月份,一家号称专门提供正宗基督教音乐下载的网站www.songtouch.com正式开张了。这家网站的主人霍华德·拉钦斯基原来是一个专门向基层教堂提供免费CCM唱片拷贝的民间组织的老板,他建立的这个网站号称是“基督教的Napster”,拥有超过15000首基督教歌曲,远远超过类似网站的存歌量。从这里下载歌曲每首要价99美分,并不便宜。拉钦斯基对记者说,这个网站是他终于决定给儿子买一台MP3播放机的原因。“从这个网站下载歌曲,家长们终于可以放心了。”他当然也很希望家长们放心,因为他可以从中分到10%的利润。从现在网上音乐的热门程度推断,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不知道作为推销员的上帝是否能分到一份佣金?
忠诚的顾客才是最可靠的顾客
这股“上帝热”发生在盗版横行的今天,不是偶然的。随着音像市场的萎缩,依靠满足大众需求来卖唱片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现实,那些只满足一部分人的小众音乐越来越多地受到唱片公司的重视。反正大市场都被盗版抢走了,小市场反而因为顾客的忠诚而保持了一定的消费水平。
说到忠诚,其实基督教音乐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顾客忠诚的对象不一定是上帝,任何能引发顾客产生宗教般狂热情绪的东西都包括在内。现在,一张好听的唱片不一定好卖,因为反正从网上也能下载得到。可如果一个歌迷对某位歌星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还好意思去买盗版吗?于是,我们看到唱片市场越来越两极分化,少数能引起歌迷们宗教般狂热的偶像歌星行情依然见涨,而另一部分人因为某种原因引起少数人狂热的兴趣,也能够在这个行业里生存。而那些中间派的日子则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个现象其实早就存在了。美国当年的“感恩而死”乐队正是依靠着歌迷对他们宗教般的狂热,才能在没有一首热门单曲的情况下成为美国最赚钱的乐队之一。当初“感恩而死”乐队这么做有点出于无奈,可对于现在的音乐家们来说,这一点真成了必须的一种生存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