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实的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江川斓)
据说连喜欢听什么音乐也可看出人的智力和性格,比如喜欢听爵士乐的人,就较有理解力和同情心;爱听古典音乐的人,当然也就属于趣味高雅正派、智力优越一类。我自小被逼着学了一阵小提琴,实在是伤了胃口,现在别人问起我的音乐爱好,我总是大言不惭地说:电子音乐,如澳大利亚的马尔克思·雷塞,还有日本的喜多郎、坂本龙一、久石让之类。我这爱好既不国粹,也不知识分子,不像自己崇拜的知识分子们那样热爱爵士乐和古典,令我只能承认自己智力不济。
我承认智力不济的还有自己不能读金庸,看不进武侠小说。中文系的人都知道,百年的文学大师座次,金庸大师排行第四。我周围的朋友也觉得我不看金庸简直是失去人生一大乐趣,而且理解力都有问题,我确实听不懂他们说的楚留香、韦小宝、杨过是谁。在知识分子界大力追捧的形势下,在写作界广泛引用的情况下,我的不能接受金庸显然不是故作高雅,就是智力缺陷。直到我看到北大文学教授洪子诚自陈也看不进去时,才算释然。
我也曾经排斥过李碧华。当时她太红,我又偏是个不爱看小说的——尤其是言情。加上觉得李碧华妖艳诡媚的文风是矫揉造作——直到有一天看到她的散文集《八十八夜》,我爱喝茶,也爱极了日本的八十八夜茶。才发现李碧华是个日本迷,从作品到食品,她都热爱。能读到自己熟悉的经验领域的评论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继续看下去——看到她大剌剌地用《梦之浮桥》做了集子名,不禁一惊,这是谷崎润一郎的名作嘛,我最怕别人鹦鹉学舌。仔细一看文章,才发现这不过是她记录下来的一批喜欢的酒名,挑了个难以忘怀的做了书名。——但日本迷,又身兼编剧家,不知道谷崎润一郎的绝笔之作?
再看再看,看到她以后的集子里,李碧华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无心之失。她的确是到了后来才接触谷崎的这一作品,特意写文章更正。如此聪慧剔透的人物愿意承认自己的学识之陋,实在是很叫人佩服。我喜欢诚实的人。
最近一期的《万象》有苏伟贞的一篇文章《张爱玲怕谁》,说起她的《半生缘》的蓝本是马宽德的小说,好莱坞把这本小说拍成了电影。依张爱玲的个性,不会像李碧华那么坦率说出自己创作的根源。不过被并非文学专业研究者的作者挖掘出来,作者因此对偶像的原创性的仰慕打了点折扣。这一点足够让专业研究者汗颜。
再说张爱玲,看到大家的研究,模仿的句法,引来引去都是熟悉的几句,就很有阿Q的感想:阿Q进了一趟城,回来对未庄的农民说:麻将这东西,城里的小乌龟们都叉得精熟。那么我就不去叉麻将了,绝对不把看得精熟的张爱玲研究作博士论文。■ 读书文学李碧华金庸艺术诚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