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看西看:遍地电影节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十来年前,我偶然到德国一个叫多特蒙德的城市参加一个所谓国际妇女电影节。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多特蒙德这个名字,它附近的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倒还听说过,也不是旅游者首选要去的城市。这种地方令人感觉非常陌生,在那里看中国电影的感觉也非常奇怪,因为中国显得如此之远,那里的人对中国也所知甚少。比如,那时他们看到中国当代电影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女记者对一位中国女导演说:“你的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中国现在的城市生活,我们很不习惯,好像跟德国市民面临的一些问题是一样的,而在此以前我们看的都是张艺谋农村题材的电影……”我在小城里闲逛,不能想象除了因为那个电影节,我会到这里来,更不能想象能在那里生活。

现在,不管是古典的,还是当代城镇为题材的中国电影都常常在各种电影节上露面了,时代总是在变化着。中国电影在国外的发行渠道毕竟不广,而电影节成了 一个窗口,所以我们听到越来越多陌生的电影节的名字,好多都是地理课上也没听说的地方。

东看西看:遍地电影节0

电影节其实是加强电影现场性的一种方式

据统计,全世界有2500个电影节。仅在美国,就有950个电影节,加拿大300多个电影节。整个北美,光是犹太电影节就有100个,同性恋电影节,30个,动画片电影节,279个。有这么多电影节,相应服务的公司也应运而生,洛杉矶有家公司,专门帮助电影人申请参加电影节。

所以你听到如此之多陌生的电影节名字,不必嫌自己无知。美国一共有51个州,欧洲的城市有多少你也可以数数,可是电影节的数字远远超过它们的数字,可见电影节已经到了遍布县城的程度。什么“国际野生电影节”——他们应该会邀请《可可西里》。什么“高瀑电影节”——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罗切斯特市,因为该地是柯达公司总部,跟电影技术当然有极大关联。Tunkhannock电影节——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镇上,由一些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士发起,据说使得该镇不少失业人士有了工作。圣安东尼奥独立基督教电影节——自然是带推销宗教色彩的。

电影节时放映电影的票价一般都比商业发行后的票价高,因为一般都有编导演出场谈谈背景什么的。加上开幕式闭幕式等等,举办电影节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情。很多地区的商业部门把电影节当作促进商业、吸引游客的手段,拨款举办电影节。小型电影发行人也发现,这些地区性的电影节,成为电影发行的一个渠道,因为电影节使某部影片在该地区集中曝光,而且都是免费的媒体宣传,比一般性的广告效果更佳,所以也像跑码头一样,一部电影出来,十几二十几个电影节地跑。

不但是电影节到镇,甚至到区——纽约就新出来一个TriBeCa电影节,这个TriBeCa(有译翠贝卡)就是纽约的一个地名,指的是下城Canal街以下的三角地区。这个地区就是世贸大楼的所在地,所以“9•11”之后惨了。这里Loft众多,本是苏荷之后的时髦新地,可是“9•11”一劫大受挫折。好在这里是影星罗伯特•德尼罗的老窝,他的公司设在这里,还跟人合资开餐馆。所以,“9•11”之后,为了振兴TriBeCa,他跟纽约市政府一商量,TriBeCa电影节就应运而生。到了那几天,人们跑到TriBeCa的影院去看电影,听讲座,之后还要到餐馆吃饭,没准还顺带到商店里买点东西,加上参加电影节的人士都住在TriBeCa地区的酒店,可不是一下子热闹了许多?那一阵子TriBeCa惨到什么程度了呢——高档餐馆都配合电影节推出特价午餐晚餐,20美元就可在高档的法国餐馆吃一顿午餐——结果我没看电影,反而是跟朋友到该餐馆吃了一顿午餐!

电影节的地域性很强,即使是柏林或威尼斯电影节,除了业内人士,一般美国人也很少关心,而欧洲人也不会关心多伦多电影节或纽约电影节,看不到“某某电影勇夺某某电影节大奖”这样的新闻标题。电影节其实是加强电影现场性的一种方式。歌星巡回演出,展览也要巡展,电影节则让电影人从幕上幕后走出来,观众一识庐山真面目。电影人之间则是选货卖货,交流沟通。

北美最重要的电影节是多伦多电影节,因为它的举办期在秋季,正是黄金档到来之际,对于电影发行人尤为重要。当然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则成了独立电影的麦加,自从《性•谎言•录像带》在那里一炮而红票房也热卖之后,主流市场发行人也纷纷到那里淘金,成为小型电影进入美国市场的紧要关口。秋天的纽约电影节,多数电影已经找到了发行商,主要是让纽约观众能看到一些本年度世界各国的艺术电影,既不颁奖,也不做买卖,主要是电影创作者跟纽约铁杆影迷交流的个机会,以及做一些老电影的主题回顾。 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