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看得见的城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泉)

旅游:看得见的城市0

斗兽场里的红色

认识罗马是从街边上的橱窗开始的。

罗马街头的橱窗是丰富多彩的。在著名的西班牙广场附近,有一座红色的楼,所有的窗户都变成了橱窗。傍晚,夕阳西下,远处教堂的钟声悠扬动听,窗户内柔和的灯光映衬着各式搔首弄姿的模特倩影,抬眼望去,仿佛整个罗马在向人们致意。

无意间拍下了这张照片,一个古老的雕像,不知道他的故事,只见他左手抚琴,右手弹奏,头仰朝天。后方一个巨大的喷绘画面,本来是一栋建筑修缮时的维护遮挡,现代的美女微闭神秘的眼睛,仿佛在凝神倾听。

到罗马,一定会去牛兽场。关于这座建于两千年前的建筑,但丁是这样说的:“它如此的宏伟巨大,以致超过了人的心灵之承受。”

中国人对它的熟悉源于古罗马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起义。几年前,有部美国大片叫《角斗士》,其中人和猛兽的搏击曾被看成是奴隶社会残酷性的佐证;在我看来,这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伟大的古罗马人创造的这座建筑几乎和今天现代化的体育场如出一辙,甚至可以说,今人的想象还不如古代的人丰富。

旅游:看得见的城市1

旅游:看得见的城市2

参观斗兽场,有个小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整个斗兽场的围栏均用脚手架搭成,而没有在石柱上凿任何一个洞,既保护了古建,又和建筑物本身间离开来,巨大的斗兽场此时变成了精致的瓷器,被人们小心地呵护着。

进入斗兽场内部,沿着古老的石阶向上,忽然发现一片单纯的红色,走近才发现是一个书店。整个斗兽场就凭这 一点点红色,把人们的思绪拉到了两千年前英雄们的鲜血,以及意大利民族的一丝浪漫情怀。

罗马的万神庙有两千年的历史。人们崇拜神和上帝,总希望通过展示它的伟大,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最大的安慰。两千年前,古罗马人在修建万神庙的时候找到了与上帝、众神对话的方式。

阳光从整栋建筑上方的圆孔中倾泻而下,人们感受到光的力量和伟大,上帝就在我们身边,笼罩在阳光里的人们都受到他的保佑和关怀,人们被神的力量所震撼。早在那个时代,修建者的智慧就让我们后人懂得了建筑和光影的关系,让建筑有了思想和灵魂。

旅游:看得见的城市3

旅游:看得见的城市4

旅游:看得见的城市5

街道的尺度

在罗马呆了几大,忽然产生了不解:为什么中国的城市爱修大马路,动辄几十米、上百米宽,看起来很气派,但路修得越宽、车越多,路却越堵,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像为汽车服务的城市。

罗马的街道,宽的不过20米,窄的只有几米,没见怎么堵车。街道两旁也很少见到树,而罗马的城市绿化水平却高于北京。仔细观察,罗马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在空间上分出了虚实两部分,实的是那些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建筑,如今这些四五层高的建筑首层和二层大部分已经改做时髦的商店,上面仍旧居住着罗马居民;虚的空间就是由建筑围成的城市广场(PLAZZA)和连接这些广场的街道。适于人的尺度的街道和广场,一张一弛,一收一放,建筑的空间造就了罗马的魅力。

在城市街道两旁经常看一些拱形门洞,进去又必定有一个被内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广场,里面除了藏有不知什么年代和不确定什么艺术家的雕塑外,更可能有几棵上百年的古树。罗马市中心很多古迹都被参天的大树环绕,出了老城墙,巨大的森林公园将博物馆般的罗马城包裹了起来。

在罗马,见到了一个这样的街巷,大概只有四五米宽,聪明的生意人在中间摆上了两排桌椅,逛累了的人们正好寻觅此处躲避灼热的阳光,叫上一盘蔬菜沙拉和意大利面条,一杯凉凉的扎啤,巷中的一阵阵清风穿堂而过。

广场和塔吊

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著名的西班牙广场那著名的台阶上举办的时装表演,连帕瓦罗蒂也在此放声歌喉。亲身来到现场,我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啊,就这么点儿!

广场上有许多人,操着各种语言,前方的台阶上坐满了人,据说这是罗马的一个风景。意大利朋友告诉我,他们也说不清楚几百年来,为什么那么巧合,有数不清的艺术家、作家、诗人、画家、哲学家在这西班牙广场的台阶坐过,都愿意在这里酝酿他们那些影响了人类进步的伟大作品和学说。广场中间有一座船型的喷泉,有人走近出水口,仰头喝一口从未干枯的泉水。喷泉旁边还有一个花亭,据说几百年来,西班牙广场只有这样一个花亭。

在罗马城西班牙广场附近的一条街巷中,一个小喷泉吸引了我的视线,那是一个侧卧的人体,从斑驳的石质表面断定可能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头部是由另外一座雕像上移来嫁接的,历史可能短些。走进门,众多的雕塑映入眼帘,仿佛是一个博物馆,我们有些迟疑,担心这里是否需要门票,这时一位先生走过来,递上一个精美的本子,一看是菜单。

在西方国家里,意大利可能是最讲究美食的民族之一,这里很少看到横行世界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店,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一家麦当劳店。它位于广场边的一个弧形古老建筑内,这座建筑有一个巨大的室外柱廊,柱廊里摆了许多桌椅,这就是麦当劳的店堂了。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对于意人利人,这里可算是最国际化的区域了。

对比北京城上千座工地上的塔吊,整个罗马城我们好像只见到了一个塔吊,这意味着什么呢?是我们发展快,他们发展慢,是他们对旧城保护得好,我们万象更新?还是人家保守,我们开放?

好像什么也说明不了。 建筑罗马市罗马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