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条和烤饼的轮回身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殳俏)
上海一夜之间开出了好几家黎巴嫩烤肉包饼连锁店KyrosKebab,挂着大大羊头的标记。出售新鲜的羊肉牛肉卷什锦蔬菜包一张薄烤饼的小吃,非但对中国人来说是新奇有趣的,这样的烤饼店,即使是在欧美,也是满足人好奇心而并非食欲的店家。
这让我想起了那篇《斯特林烤饼》小说的情节,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
一个在39岁之前甚至连鸡蛋都不会煮的斯里兰卡美国移民,却在两年之内在华盛顿做出了一手好菜,靠的就是招牌的斯特林烤饼。这种薄烤饼,“大小和茶托差不多,上面都是用带孔模具挤压出来的细面条”,并且这位斯里兰卡人对烤饼进行了海水般湛蓝的染色,就好像从前亚洲通商路线的完美象征似的,它甚至征服了世界银行对美食生来挑剔的“那些傻瓜”。他们被烤饼毒药般的颜色迷住了,争相购买这种饼当午餐、晚餐,甚至让它上了宴席的桌子。
这有点让人想到初到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其实也没有几个是天生大厨的命。但是对于最基本的填饱肚子的意大利食物,肉丸子总是基本功,而通心粉也是人人会煮的,而大多数同样的意大利人的一天也就不得不靠这样的味道打发。于是简简陋陋地在小意大利区开一个餐馆,忽然有一天,肉丸汁意大利面却风靡了美利坚大地,以至于后来的美国人就只认肉丸汁意大利面是意大利菜,令从《Big Night》到《盗亦有道》里的意大利人都怒了一把,只叹他乡非故乡。
可是谁又曾想过,700多年前,当马可•波罗把记忆中的中国面条带回威尼斯的时候,意大利人从他的描述中想象着是忽必烈的爱妃,一个活跃在王公贵族里的交际花边跳舞边做出了面条。他们把家乡的上好酱料调出了白水加盐煮面条的改良滋味,并且一口咬定,非加黄油不可。因为当面条从一个倾国倾城的性感美 女身上飞出来时——黄油的替代品——她的香汗融入了其中,所以才有这么好吃的面条。这回悲叹 自家食物被误解的,就该是中国人了。
回过头来说烤饼。
实际上,斯特林烤饼根本不是湛蓝的,老板只是偶尔想出了着色的方法,把烤饼变成了引人注目的“故事篓子”。而在斯里兰卡,古老刻板的科伦坡食谱可不允许这种“即兴创作”,它那乏味拘谨的风格让所有食 物都面无表情,别说染色,就连食物最原始的颜色也被沉重的调料所掩盖。于是当真正的斯里兰卡人得知那个发大财的家伙竟然用颜料“侮蔑”了传统的食品时,个个都怒不可遏,伤心绝望,表示要对美国民众进行再教育,让他们认识真正的科伦坡传统菜。可是别说美国人,就连在美国长大的新一代南亚移民,都已经和老美 一样,吃上了这种外星来客般的食品,并且准备把烤饼连锁店开到从未去过的家乡。
而这一边,经过了从中国到意大利、从意大利到美国的轮回,细细长长的小麦制品又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家,教育着年轻一代的新生活方式。Pizza Hut到底是意大利餐厅还是美国餐厅,这个问题早已不再重要,在它的门口常常排起了长队,全家出动,欢欢喜喜地就等待着一份简易制作、新鲜出炉的肉酱意大利面。重磅轰击的必胜客广告甚至让上了年纪的人也觉得,只有吃过了那种混着鲜红肉酱料的洋面条,才能让陈旧的嘴巴欲火重生,给传统的胃一次食物的再教育。
给陌生人吃陌生的食物,再加点连 自己都觉得陌生的元素,这是抓住了 人类生存的要害。旧世界就这样渐渐 变成神话,新世界跌跌撞撞,磕磕绊 绊出现在眼前,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KvrosKebab前的小孩一手一个羊肉卷生菜包饼,一手一个哈根达斯蛋筒,我就不信,给他们一张世界地图,他们就能算出从贝鲁特到布鲁塞尔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