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面沉降控制:猫鼠游戏之外

作者:王恺

(文 / 王恺)

​苏州地面沉降控制:猫鼠游戏之外0( 现在一年苏州的地下水开采量成为了一个无法准确得出的秘密 )

一场完美的控制?

当年,地质学家殷世林是在苏州虎丘山上搞测量时候,发现苏州在下沉的。他是苏州地震局高级工程师,苏州惟一研究地面沉降的学者。

“苏州的标高是3米,我每天看那标准高度,都觉得不准确,过一段时间就只有2米多了,后来才发现那是地面沉降。”那是90年代,苏州地区乡村经济飞速发展,各乡镇小厂都笼罩在一种简单而飞速发展的模式里,苏州城内外有3000多眼深层水井。1996年,是开采地下水的高潮,年开采量3亿立方米。殷世林的研究结论,这是导致苏州地面迅速下沉的惟一原因,而且是以每年10〜20厘米的速度下沉。

当时的苏州市长也被这结论吓了一跳,人大开专题会讨论,苏州会不会是下一个威尼斯?是从被淹没的角度来比较的。

“你没有见过这样的井。”苏州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楚敏明说,“一根直径只有二三十厘米的细钢管,被打桩机打下去,一下子就两三百米深了,你就能看见地下水哗哗往上冒。一小时至少30吨水,上面再建一个水塔。”

​苏州地面沉降控制:猫鼠游戏之外1( 当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往往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繁荣 )

苏州市掘井队,是上世纪80〜90年代这一行的老大,当年地矿部的专业掘井队都败在其手下。“其实他们的优点就是土。”57岁的苏州地下水资源管理科科长朱伟德说。因为多年和掘井队打交道,他们非常熟悉,“这个掘井队全部都是粗人,干活从来不用仪器,还有几个是从监狱里出来的,但他们就是熟悉地质。”10年前,地矿部的专业队给一化工厂掘井,打了三眼,打下去几百米钢管都没水,“满头大汗,钢管都赔了10万了”。苏州掘井队来了几个没穿上衣的汉子,打到80米,水就往上涌。一口井10万块,当年的钱让水利局的工作人员眼红。

更多的是张家港的掘井队,没有正规执照,一张执照复印50份,各个队拿的一模一样。

​苏州地面沉降控制:猫鼠游戏之外2

“现在苏州的掘井队已经失业了,队员就帮我们干封井的活,他们自己开玩笑说在慢性自杀。”朱伟德有几分得意地说。从2000年前,苏州水利部门开始按浙江省人大出台的《关于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开始封井,从此,朱伟德有5年时间花在封闭苏州大大小小的井上。见到他时,他刚封监狱的一口深井回来,“我们是每天出去干这个,上级催着要指标。”5年时间过去,当年3000眼左右的深井,被封掉了2500多眼。封井也是系统工程——农村地区要解决供水后才能封井,这涉及大笔的管网建设资金,好在苏州市政府很支持。

遍布江南的小纺织厂特别需要深井——地下水被用在水温空调中,夏天一下子能降温10摄氏度,还能保持车间湿润,那是纺织业必需的。“我们去封井,被工人揪住,说你们还要不要人活啊?老板在远处看着,不过来。”这种乡镇小厂,很难有大财力来做正规的空调安装,造价低廉的地下水空调当然是首选。

封井是个专业活,所以还是请掘井队来做,用黄泥掺水,迅速塞进几百米深的管子里,“一口井的封闭价是2500〜4000元,现在不能掘井了,所以他们经常来我们这里找封井的活。”

“现在,除了若干省政府批准的深井不封之外,我们该做的都做完了。”苏州节水处处长陈家明说。按照水资源处提供的材料,苏州在封井和回灌等措施下,地下水水位逐年上升,漏斗中心的水位升了20米,现在是48米左右。

“还是差远了。”殷世林说。根据30年代的资料研究,当年苏州的地下水水位1米,刚打下去就能冒出优质地下水,是标准的生态平衡阶段。那时候苏州只有两口深井,“现在要是完全禁采地下水,至少还要30年时间才能停止地面沉降。我们现在降的,可能是5年前、10年前那些井在抽水的结果。何况我们还没有完全停。”

现在的沉降确实没有终止之势,按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郭坤一总负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说法,由于采取限采、禁采地下水和回灌地下水等措施,长三角地区沉降速度趋缓,但总体沉降范围却在扩展。苏州市自1949年以来累计地面沉降600毫米的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

针对郭坤一的这份报告,“看来不能全怪地下水开采,肯定有地质方面的原因。”苏州水利部门或地质部门的人不约而同地用这句话为自己结尾。苏州国土局地质环境处处长朱培德索性说:“其实,苏州的地裂缝是从无锡那边蔓延过来的,我们苏州是受了牵连了。”

一位知情人士却对苏州真实的深井封闭了如指掌:“你以为苏州这3000口井消失就结束了?不说这里面有几百口井水利部门没有权力封,还有更多的新深水井出来。这不会有结束的一天,除非苏州所有的工厂停工。”

公开的“三得利”和 隐藏的深水井

在无法操控者的名单中,三得利啤酒是其中的显著者。“采自238米的深层地下水。”三得利啤酒来到中国时,它最大的卖点是印刷在瓶标上这句宣传广告,在与水关系程度很深的啤酒行业上独树一帜,立刻形成很强的销售态势,成为江苏上海一带的著名品牌。

许多人在提到无法终止开采的深井时,不约而同提到了“三得利”集团的深井。关于三得利集团的深井,有两个故事,一个是“它的井水好,当时打到二百米时,地下水直接往外喷涌,每小时40吨都不止”。另一个故事则是:这是一家苏州市长都“搞不定”的企业:当时的苏州市长,现任陕西省长陈德铭,听到三得利公司要求开采深层地下水时曾问了一个问题:“苏州新区的狮王啤酒用什么水?好像不是地下水吧。‘三得利’在日本用地下水吗?”但是即使是这样指向明确的问题,也没有阻止三得利公司政府公关的成功——由江苏省政府下批文的“特种行业深层地下水开采许可证”被该公司拿到了。

事实上,摆脱了苏州水利部门执法权力的企业并不止三得利一家,就在苏州市开始全面整治深水井的同时,江苏省外经贸委协同省水利局开始做了一次保留深水井的企业调查,依据是这些企业在对外贸易上的成绩。朱伟德介绍:“我们苏州城内就有四家企业留下了,像精细化工什么的,都是有出口创汇任务的企业。城外还多一些,他们都有特许证,不属于我们管辖。”所谓的多一些,据了解,是500多眼。

其实像三得利这样的企业不停,就不会有企业肯主动停步。而三得利肯定不会主动停止,在记者的询问中,三得利的公关部门始终强调“它的深井是省政府批准的”。朱伟德说:“现在它的公关越做越好了。每年的世界水日,所有的赞助经费都是三得利啤酒集团出的。”一年几口深井数百万吨廉价优质水的使用显然使该公司愿意在宣传水的保护上付出微小的代价。

一方面,是水利部门大肆宣传中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在权力控制之外大井的示范作用,两者结合,居然在2000年之后开始催生了一批小井,说小,其实只是一种新型的深层井,不过用上了新机器,不再用高高的水塔,而是靠强力泵往外抽水。那位知情人士介绍,“他们不敢像三得利那样明目张胆,但是又不甘心,于是偷偷掘井。你只要往苏州的农村跑跑就知道”。

这并不是一次徒劳的寻找,在乡镇企业密布的苏南农村,任何一个村庄的墙壁上最常见的广告都是“掘井”、“掘深井”、“掘大小井”,后面是一串串的联系电话。广告数量超过了任何别的广告,让人吃惊。殷世林告诉我,80年代的情况是“有多少工厂,就有多少深层井”。这是苏南的乡镇厂特征决定的。“现在的情况还是这样,”只要一家开挖深层井成功,开始使用不要钱、优质的深水资源,后继者肯定不会少。

樊民程来自安徽芜湖,是一个在苏南掘井已经三年的掘井队的头,通过他的手机很容易地联系到了他。“你要挖多深的井都可以,只要不被人举报就没有事情。”针对水利部门的例行检查,他如此作开场白。

2002年,樊在同乡的带领下来到苏南,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都在挖掘新水井。苏南地区批量涌现的工厂根本不理会相关规定。按照樊的说法,他三年大约挖了百米以上的深井70多口,“全部是厂子用的。私人怎么会花万把块打井?什么塑料厂、纺织厂都有,他们用水量都很大,我保证你一小时可以出20吨水,质量肯定有保证。”他在认真地为自己的掘井队做广告。对早年的那些打井队,樊不屑一顾:“他们落伍了,机器不先进,材料也不先进,一口井造价最少5万元。”他觉得这是那批掘井队失业的真实原因。

樊并不担心水利部门的监管:“我们可以夜间施工,三个人一台机器,一夜之间就搞定,井在你工厂里,谁会知道?除非你和周围的企业关系不好,人家举报你。”他保证,在他的70多个工程中,没有听说过被查处的个案,如果有,那就是某家企业得罪人,被相关人举报的,“就是罚点款就完了”。

与90年代的挖井风气不同,近年来新开始的掘井风气有一些新特征:队伍多来自安徽,据说樊在此地有30多个同乡在领头做这生意;价格低廉,百米深井,包括材料费用,只要1万元;不去注册,三五成群,只要花钱买张施工证书就行了。“这活没危险,要什么资质证书?”

这批暗藏的深井和保留下来的那批深井一起,完全被政府部门的封井计划所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1996年,苏州水利部门曾经计算出苏州当时深层地下水一年的损失量,因为所有的井都有户口:用水量被登记在案,但是,现在一年苏州的地下水开采量成为了一个无法准确得出的秘密。于是,苏州只能仍然按照一定的速度继续下沉。■

沉进水里村庄里的村民们

地面沉降引起的灾害中,虽然地面裂缝更加明显触目惊心,但是整个村庄缓慢沉到水中,却更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灾害困境。

其实殷世林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到黄埭一带来调查,但是村民们看见他,还是很兴奋,纷纷和他打招呼,把他的再次来到看作是摆脱困境的希望。6年前,苏州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殷世林受苏州市相城区委托,在此地区做了3个月关于地面沉降的调查。当时,当地的沉降已经使大批农田成为鱼塘,村民们希望他“反映情况上去,就能起作用了”。

他的调查报告上交给区委,并没有起到改变村庄面貌的作用。“我提出的最后解决办法就是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再就是村庄整体搬迁。哪项都不容易实现。”

看到村庄里的房子,他不时地发出惊叹:“3年前,离水面至少还有半米,怎么现在地基全陷在水里面了?”他提醒记者往地面看:这些村庄的道路与众不同,都是水泥预制板临时铺的,过两年就沉进水里,再从水里面拉出来再次使用。多年的沉降生活已经使村民们习惯了一种新生活,“水泥路铺进去就没用了”。

在黄埭镇岳金村白塘湾,一幢1988年建在朝阳临水高地的房子,现在地基已渐渐泡在水里了。江南水乡的粉墙彻底变成了霉墙,“当时的宅基地是两米啊,哪里想到现在已经这样了?”房主薛姓老人说。村民们的老房子纷纷在水中成为孤岛,有的地方开始架桥。通过一些简陋的水泥预制板桥和大片陆地连接,远远望去是一幅清淡的水乡风景,但是这美丽背后却是惨淡的现实。“这里每年下降速度是20厘米,高于苏州别的地区沉降10厘米的水平。”按照殷世林的研究,无锡和苏州交界地区这一系列村庄所在地是唐朝时还存在的连接长江和太湖的古河道所在,本来地质构造就特殊,由于长期集中开采第四系承压水层的地下水,使含水砂层严重失水,砂层紧密,引起地面下沉。“像苏州火车站那一带,虽然沉降也很严重,但是还没这里快。”

古河道的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古河道逐步呈现出来,尤其是雨季,在卫星图上看得十分明显。这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我大概是第一个发现这种现象的。”从学术角度出发,殷世林还是很高兴的。

黄桥镇一带沉降最严重的村庄里,为了挡住悬在村外的悬河,村里的堤坝也越来越高。陪伴在旁的村长说,这看不见的沉没已经使村庄里4年无人敢建新房。而没有完全沉降的水田也不能种了,就算是水稻也不行,积水使秋收后的稻根都沉在水中。“看着到了秋天接了穗,但是一捻,里面都是空的。”村长说这些年的村庄变迁史,据说当年还收取农业税的时候,区长一看现场,就免除了税收。

像这样水渍化严重的农田命运就是挖成鱼塘。这在方浜村、岳金村等多个村都可以明显看到。前些年,鱼塘还是赚了钱,但是这一解决方案并不永久,并且很快成为问题——土地一天天沉下去,鱼塘也开始越来越深,“四五米深连鱼都不好养了”。塘中原来用田埂,后来用竹竿架网,分割成块承包到户养鱼,现在水比以前深多了,养鱼打不上来,也不做区分,索性不放养鱼苗了,而是当作野塘让城里人来钓鱼,十块钱一天。水中央还有几处田埂,“当初是村里的高地”。

大坝和水闸主要是拦住外河里的水往内河流,并用抽水机把内河里的水往外河排。如果不排,附近村子都将被水淹掉。据岳金村的干部介绍,这几年村里每年都要花六七万元排水,去年又增加了一个排涝站,排涝费成了村里一笔沉重的负担。他说,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平均两天要排一次水,要是连续阴雨,就要跟着“老天爷”的脸色狠命地排水。

在这片沉降的土地上,河塘边随处可见抽水机,代价是每个村子年复一年地支出大量的抽水费,这对于土地被淹的这些贫穷村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1997年农村电费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抽水用电为4.5〜5万元左右,但是在农村电费下调后,仍达到6.5〜7万元,这反映出抽水量在明显增加。“地面沉降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围坝抽水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是不要让沉降再发展下去。”殷世林说。

国际上对沉降区采取的措施要么是填土垫高,要么是人口搬迁,改变用途。土地垫高的办法在一些地区实施,但需要大量经费,目前只有高速公路旁的“紧要村庄”采用这样的办法。区长曾经说过要整体搬迁村庄,但是,村外的土地越来越紧张,农民房所需的大量土地始终没法落实,这些村庄就在这里继续下沉。

在苏州相城区黄埭、蠡口、黄桥一带,最严重的沉降地带生活的村民有3万人。■

地沉的危害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郭坤一总负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于2005年问世,其中显示长三角地区因地面沉降总损失共达3150亿元,苏锡常地区共出现22条较大的地裂缝,这种慢性的地质灾害正侵蚀着长江三角洲。

三联生活周刊:一些媒体报道你这份调查报告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3150亿元的损失”这样的说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媒体炒作,请问这数据是怎样得出来的?

郭坤一: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是因为长期超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调查评价工作历时五年,由苏浙沪两省一市地质调查院共同组成项目综合组承担,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为组织实施单位。

调查评价中我们掌握五条原则。首先是动态原则,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其对受灾体的损害,也是一个缓慢由小到大连续累积的动态过程。因此,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是指特定时间内各受灾体受到的破坏损失之和。二是可计量性原则,指能用货币量度的地面沉降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对尚无恰当方法测算的经济损失,如地面沉降造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破坏损失等就没有列入估算范围。三是综合性原则,地面沉降灾害成灾范围大,且涉及的受灾体类型多,成灾机理复杂,因而在评估地面沉降损失时,力求全面把握和综合考虑各种不同损失。四是稳健性原则,也就是力求将知晓或明确记载的破坏损失纳入经济损失估算范围。五是可分性原则,即分析地面沉降与其他因素共同导致受灾破坏损失中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分解出地面沉降在受灾体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权重大小,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三联生活周刊:选择长三角地区做这样的调查评价有何意义?在苏州等地采访时,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河北、陕西等地的地面沉降更厉害,长三角不具备代表性。

郭坤一: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列全国之首。这一地区各项综合指数居全国领先水平,是我国最发达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之一。因此,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伊始,即选择长三角地区进行地下水资源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三联生活周刊: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无办法防治?

郭坤一: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说到底,地面沉降防治应从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入手:一是要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地质环境的认识水平,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地下水资源和地面沉降控制要立法,统一管理和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二是要编制好两省一市统一的环境地质保护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监督职能,现在各地区还是分立的并且互相推卸责任的。三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四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地下水开采协调管理。■ 村庄规划三得利地基沉降苏州地面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