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的中国算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马丽萍)

​德勤的中国算盘0( 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鲍毅(中)、德勤中国北方区主管合伙人颜漏有(左)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陈建明庆祝合并成功 )

本土所的出路

颜漏有着重强调的是,天健200多名专业人员和11名合伙人将全部加入德勤,天健合伙人是以“德勤的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德勤的,德勤将实行同工同酬的人力资源政策。“我们已经在制定很完整的人才保留和个人发展计划了,合并后是完全融合的模式。”颜漏有说。另据德勤工作人员讲,公司已经包下北京东方广场的两层楼,准备完成这一整合,真正实现强强联合。

会计业的特性,让这一行选择了低调务实的作风。记者采访了两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二者都不愿意公开姓名。乔达(化名)来自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所中有100多名的从业人员,客户名单也有一长串,他并没有掩盖对天健归宿的羡慕之情。在乔达看来,被“四大”国际所收购是本土所相当不错的选择。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披露的信息,在2003年,包括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和安永在内的“四大”国际所中,最小的安永在中国的业务收入也达到了3亿多人民币,而中国本土所中收入上亿的只有一家——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庞大的会计业务市场,本土事务所能把握的客户主要是在国内上市的一些公司。一旦公司选择到海外上市,在境外公布的报告,都会委托“四大”事务所来做;只有在境内公布的报告,才寻找境内会计师事务所。

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奔赴海外,这些跟着企业连续做了多年的境内所都成了被抛弃的对象。缺乏国际化经验和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正是像天健这样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瓶颈。国内一些银行在公司申请贷款时,也要求必须经过外资会计所的信用审计。

​德勤的中国算盘1

国内会计业的“式微”与境内所审计的质量紧密相连。一般客户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可靠性较差,无法真正起到改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有了这样的“口碑”,境内所的窘境可想而知——一些事务所处在市场低端,不顾风险,争夺劣质的资源,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四大”国际所的收费要高上国内所好几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拥有最优质的客户资源:来华的跨国公司,赴海外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和本土公司。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境内公司都认可“被收购”的命运。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部的刘小林主任介绍,中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有4000多家,合伙人从1〜2人到几十人不等。在前百所中,有的事务所增长率非常之高。记者采访的另一事务所的总经理对记者说,卖自己并不是惟一的出路,本土所如何发展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是短期内趋利避害的“权宜之策”。这一思路似乎和天健首席合伙人陈建明曾经要“做强”的计划不谋而合,但在国际化的压力和诱惑下,陈建明最终选择了放弃坚守。陈建明曾经表示,你做得越大,也无法防止大客户的流失。在可见的未来,成为德勤的合伙人,或许会在另外的思路上,实现抱负。

​德勤的中国算盘2( 全球审计市场分布 )

缘何天健?

在会计业的并购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成功地合并案不在于合并本身,而是融合。诸如会计等服务业人员融合的“苛刻要求”远远高于制造业,它不像企业直接靠有形产品打开销路,占领市场。客户表面所得到的只是一叠叠厚厚的报告,其中蕴藏的价值和反应的质量参差直接影响着公司品牌的前途。考虑到德勤和天健之间的距离和潜力,乔达认为,在细节的协商上,双方各退一步是会有好处的。“这种合并,关键在于合并后上层的安置,而非底下员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硬条件和软素质都很好,双方心平气和地谈条件,应该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乔达说。

​德勤的中国算盘3

在德勤所展示的决心和同辈的担心背后,曾有过安永合并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失败的先例。合并前,双方的人员质量不一,合并后安永和大华没有在一起办公,财务也是分开的。安永大华并没有进入安永主流之内,仍然独立运作。双方在安抚合伙人的协议上,也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此期间,大华却走掉了一批业务骨干,客户也流失很多。这让“四大”国际所在此举上走得倍加小心。

在德勤看来,天健是国内最优秀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之所以选择天健,除了考虑商业因素外,我们评估了该所的价值观、发展远景以及企业文化,认为值得投资。”颜漏有对记者说。中国目前大约有6万多注册会计师,德勤预计市场的需要求量将会在35万人左右。在这个市场中,包括德勤在内的“四大”国际所在对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以及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方面的服务有较大优势。购进天健是为了加强德勤服务国有企业的能力。

据一位业界人士透露,在众多的中国本土公司中选择天健,它的首席合伙人陈建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陈建明长期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注册会计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特别是在1994年以后,负责组织制定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在1995年,陈建明还担任过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委员,先后参与了100多家A股、B股企业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乔达认为,陈建明的关系网会给德勤在服务本土企业上带来收益,这一点得到了普华永道合伙人容显文的认可。此外,相对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乔达说,天健员工的学历相对高些,更适于接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管理模式。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披露的信息,按照年度业务收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排到了全国第25位,总收入达3933万元,略多于德勤华永当年度收入的1/10。硕士及以上文凭者占到了CPA人数的13%,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内所。种种优势,让天健走入了德勤的视野。

早在1917年,德勤就认识到中国的商机,在上海成立办事处,成为首家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的外国会计师事务所。1972年,德勤在香港拥有了办事机构,并在1997年,合并了香港最大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关黄陈方会计师事务所。在大陆,从上海起步的德勤走得比较保守,远远落在普华永道和毕马威之后,2003年德勤的业绩只相当于普华永道的1/3。此次并购天健,将会弥补它在北方地区的不足,推进以北京为重心的北方扩张步伐。对于前景,颜漏有显得雄心勃勃:“我们要成为中国最佳的服务机构。双方具体协商的结果,等到6月1日就会出来,让大家看我们的业绩。”■

普华永道的“王者”视点

——专访普华永道中国区金融服务主管合伙人容显文

来自普华永道的主管合伙人容显文并不觉得“合并本土所”是最佳的扩张方法。“会计师最主要的不是人数问题,而是人的质量问题。一下整合几百人进来培训,质量将很难控制。德勤投入了或者要投入很多钱,但是能不能同时带来质量的提升,这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与德勤相比,普华永道偏爱的是,请到海外像容显文这样的合伙人和高级经理,通过所谓的“知识转化”(Knowledge Transfer)来培养本地同事,使他们在未来5年内成为把关的领导。具体到中国,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把握。“如果没有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即便快速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很难吸收这一行业所要求的技术和支持。”容显文斩钉截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经历安龙和环球电讯破产案制造的会计业寒冬之后,四大事务所无一不把“质量”当作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虽然他们对这一“方法论”理解各异。

在容显文看来,合并本地所或许能给德勤带来“关系”上的优势,但不会撼动普华永道在大型国企赴海外上市上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情况和西班牙的比较类似,他们头一两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占有率很大,后边规模小的所追赶时就困难多了。”德勤在中国市场上会有大的动作,但容显文认为这不值得惊奇,只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德勤的扩张已经远远地落在了普华之后。“我们在中国市场上拿回报了,别人才开始投资。如果把安达信和普华永道以往的投资加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容显文说。

普华永道的“王者”姿态有充分的理由。早在1902年和1906年,普华就在香港和上海开展业务。80年代末期的中国,会计业刚开始增长,普华永道就随即着手建立自己的中国队伍,从最初的一两百人,一直到现在的三千多人。曾经独步中国的“五大”之一的安达信在破产之后,并入了普华永道。安达信承接过的A股、B股及香港创业板上市客户,自然也成了普华永道的囊中之物,从而将竞争对手远远抛在了后边。2003年,无论是注册会计师的人数,还是中国地区的收入,普华都远远超过了排在第二位的毕马威和第三位的德勤的总和。

容显文不断提及的是普华永道在中国绝佳的人际网络。它与许多政府机关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争取中国金融机构上,普华永道超过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而容显文是这一项目的最高负责人。

具有英国国籍的他,有25年的从业经验,曾担任中银香港项目的主管合伙人。“技术”出身养成的职业思维习惯,让他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是“精益求精”,要经过核实才做出自己的回答。他曾负责审计过很多国际金融机构,目前负责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审计工作。据容显文讲,普华永道一直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并在3年前提出了中国的银行的“改革路线图”。这是普华永道全球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部主席合伙人菲尔·瑞特(Phil Rivett)带给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礼物。“中国的银行现在改革的思路基本上延续了这个路线图。”容显文对记者说。

按照这幅路线图,中国的银行完成改革,做到可以和外资银行竞争,至少还需要5年的时间,国家注资让财务重组,走向上市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庞大的银行系统中“人”的思维的转变。

至于前景,“从2007年,外资银行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进入中国市场了。“不能进行人民币贷款”的藩篱一旦突破,外资银行的服务能力和多样化产品,就会对中国的银行造成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在往国际市场上跑。中国的银行仅仅覆盖国内网络,显然不足以支持曾经局限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客户需要。本土银行在一个省就有几千个分支机构,这种覆盖率,外资银行无法比拟。而中国的银行显然在国际上缺乏同样的网络和经验。”容显文对记者说,改变这一局势的短期办法,无疑是合作,这是双赢的选择。他提到最新的荷兰国际集团(ING Groep NV)以大约17亿元(约合2.0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北京银行19.9%的股份,就是这一意图的体现。

在更长时间内,中外资银行谁的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更强?容显文诚恳地表示了他的迷茫:“最终的局面,我真的看不清。”是外资的业务侵蚀中国的地盘,还是中国的银行能走向国际,满足本土和来华客户的需要,再或者是合资经营,国际参管,三把钥匙,哪一个能打开锁?这绝对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推测。■ 银行普华永道乔达财会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天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中国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