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行人事震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张恩照:又一个59岁高官倒下
3月16日,中国建设银行发布董事会公告,公告显示张恩照以“个人原因”辞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和董事长职务。张恩照同时还辞去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董事长一职。
建行一位高层人士向记者证实,张恩照由于涉嫌经济问题目前正在接受有关方面调查,建行内部已经传达了张恩照被“双规”的消息,但是张被“双规”的原因并没有传达。张本人于3月10日晚在家里被有关方面工作人员带走。是时,“两会”尚未闭幕。在3月7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还指出,中行和建行距离发行上市时间不会太远了。
今年59岁、在建行工作超过40年的张恩照,显然已经不可能以董事长的身份去敲响建行上市的钟声了。
关于张被“双规”的原因,一直有几个版本在业内流传:张恩照卷入了周正毅骗贷事件;在建行信息化和数据大集中过程中,张恩照接受了一家国外企业的贿赂;在建行选定上市主承销商过程中,张恩照接受了一家外资金融机构的贿赂;张恩照经济问题与其家属涉嫌经济犯罪有关。
建行的某高层人士向记者证实的是第二个版本,即“在建行信息化和数据大集中过程中,张恩照接受了一家国外企业的贿赂”。张的问题虽尚在调查之中,无法获知其收受贿赂的具体金额,但以其被“双轨”的时间,便不难对张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作出一个基本判断。
此前,曾有媒体评价张恩照为“脚踏实地干出来的金融家”。
( 郭树清简历 生于1956年8月,内蒙古人。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研究员。曾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插队,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马列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后任中国社科院马列所助理研究员,在职攻读法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研究,1988年先后任国家计委经研中心综合组副组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和试点司司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成员、贵州省副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
1946年12月出生的张恩照祖籍山东莒县。对张非常熟悉的建行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张的家庭背景非常普通,18岁高中毕业后,就进入建行上海分行的某储蓄所做见习生,复旦大学金融管理专业的本科学历,是他工作后在职进修所获得。截至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成立51年,而张恩照也已经在建行工作41年。张恩照曾在公开场合透露,他在建行当过见习生、学徒,也当过基础的拨款员,当过老师。他说他已经和“建行很难剥离,很难分开”。
“他算是建行资历最老的员工了,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一步步升到分行行长、总行行长、董事长,也不容易了。”建行某高层人士说,“张恩照虽然在能力上并没有过人之处,人也不算聪明,但在建行工作的漫长日子里,一直做事很踏实,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出什么差错。”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张恩照,对人也诚恳,人缘很好,同时也比较善于对领导察言观色,很听领导的话。
( 常振明简历: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1956年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并于纽约保险学院取得MBA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中信集团副总经理,香港嘉华银行副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中信公司协理,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信公司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裁,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和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作为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郭树清入主建设银行,可能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波澜 )
虽未立功,但一直无过的张恩照,在建行的职位随着工龄增长而稳步上升——1984年7月任中国投资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党组成员;1986年1月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1987年6月任行长、党委(党组)书记;1999年9月任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2000年2月任中国建设银行第一副行长、党委副书记。
建行前行长王雪冰涉嫌经济问题的被迫下课,成为张恩照最终掌舵建行的契机。王雪冰因2000年2月〜2002年1月“纽约分行”事件被审查,2003年12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在王雪冰执掌中国建行期间,张恩照扮演着副手的角色,主管信贷业务。
在个性鲜明、张扬,处世高调的王雪冰落马后,张恩照这位低调务实、朴素敦厚的山东人显然更容易获得信任。2002年1月,张恩照被任命为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兼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为建行第一个“土生土长”的行长。
张恩照上任其时,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的银行业开始随着WTO时间表逐步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加紧实施股份制改造。2003年底,国家决定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建行、中行,两行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张恩照也由此被推上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风口浪尖。“我们将要和国际同行,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就必然要走股份化的道路。”张恩照曾说。
2004年9月21日,张恩照宣布:“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今天宣告成立。”他的这句话,被视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也因为其成功地带领建行完成股改,张恩照成为“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评委会成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萧灼基当时给出的推介词是:“张恩照能够把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重组的情况相当不错,基本上达到了国际上市的要求,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今年1月20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公司在京召开全行工作会议,董事长张恩照在会议上提出,2005年是建行加快向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的“变革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造,转换机制,争取公开上市的“关键之年”。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截至2004年底,建行不良贷款比率为3.70%,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69.90%,资本充足率为9.39%。上述财务指标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而就在张恩照开始掌舵建行的同时,他的私欲也开始膨胀。“张作为建行一把手的时候已经56岁,他这个级别的干部60岁就到年龄必须退休了。虽然只要建行上市后,张恩照作为董事长就可以合法得到几百万元的年薪,但到现在他工资条上的月收入不过15000元左右,而且没有人能保证建行上市的具体时间。”建行非常接近张恩照的某高层人士对记者说,“近几年张的变化很大,你都能感觉到他抓紧在位时间积累财富的那种紧迫感。虽然他这次受贿事件是发生在大约两年半以前,但所谓‘59岁现象’在他身上很明显。”
这位知情人士还告诉记者,实际上,随着国内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张恩照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周围同事的竞争压力。张恩照虽为建行一把手,但其并非“科班”出身,不懂外语,而他身边的副手都是一些国际化的金融专才。“张恩照对自己能否稳做董事长之位并不是很有信心,他也因此而变得专制、保守,听不进不同意见。”这位知情人士说。
张恩照曾告诉来采访他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压力大的时候,他喜欢在建行总部的22层阳光大厅静静地散步。“这里天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蓝天,说不出的大,空间一下子就放松了,慢慢地散步,就会使自己的心绪逐渐缓和、逐渐平静下来。”张恩照说。
张恩照曾评论他的2004年是“人生当中非常浓重的一笔”;而2005年,恐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人生当中最沉重的一笔”。
郭树清:学者行长临危受命
3月17日下午,中国建设银行党委先后召开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议,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郭树清同志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的决定。据惯例,中行和建行的董事长都是由党委书记担任。建行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完成董事会选举这一法律程序后,郭树清将“顺理成章”的成为建行新一任董事长。
此前,作为央行副行长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一直是中行和建行股改重要决策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之一。2003年底,国家决定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中行和建行注资并成立中央汇金公司之后,郭树清兼任汇金公司董事长,成为中行和建行出资人的代表。在去年8月26日中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上和9月21日建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上,郭树清分别代表中行和建行的股东宣布了中行和建行的董事人选。
一直以来,低调谨慎的郭树清留给外界的是一个学者型官员的形象。他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研究,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策略都发表了诸多学术论述。而近两年来,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国际收支巨大的顺差、备受争议的汇率制度、资本市场的“请进来”和“走出去”以及外汇储备史无前例的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等重大经济事件受到公众广泛关注,作为这些重要经济事件的“操盘者”的郭树清,不可避免成为了焦点人物。从他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关于外汇的政策,都可能引起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
而如今,郭树清将完成其职业生涯中的又一重要转变,在建行上市进入最关键时刻、原董事长张恩照却因经济问题落马之际,郭树清上任建行董事长一职,可谓临危受命、火线上岗。
张恩照事发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就表示,会密切关注建行事态的进展。现在重要的是,继任者是否能承受压力,加大改革力度,从而减小相应的负面影响。业界也普遍认为,摆在监管层面前的急迫任务是任命一个有号召力的董事长,尽快消除张恩照突然去职产生的不利影响。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郭树清在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期间,就已经成为当时中央政府经济智囊团最年轻的成员之一;1988年,郭树清一完成学业,便担任了国家计委经研中心综合组副组长一职。1998年7月,42岁的郭树清被任命为贵州省副省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领导,而作为主管经济工作的副省长,他在贵州主持的房改试点项目做得非常好,并作为房改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推广。
而作为外管局局长,这位看上去书生气十足的年轻局长,在面对国际游资豪赌人民币升值、冲击中国现行汇率体制等现象时,总是表现得异常坚定和强硬。
在本届两会期间,面对中外媒体,郭树清说:“有人打着直接投资的名义到内地办企业,但无论工业还是商业,实际经营很少,而是拿钱买了很多套房子,等着房地产升值和人民币升值。对此我们是要跟踪、调查的,发现一例处理一例。”“跟央行赌博?这个不大可能,索罗斯都已经承认根本进不来了。如果它进来被没收了怎么办?冻结了怎么办?它愿意冒这个风险吗?它一旦违反我们的外汇管理规定,我们可以冻结它。”他的口气不容置疑。
郭树清直言不讳地主张,保持对商业银行施加改革压力,并指出,随着对银行业务操作的清理,丑闻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对于中国银行界发生的一些案件,他在两会期间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这就意味着丑闻已无处躲藏。”
对于郭树清的新任命,有评论认为,中国政府让金融监管高官入主建设银行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明确表明政府准备加强监管,提高该行的治理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建设银行今年准备在上海和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规模最高可达100亿美元,此举显然还旨在安抚外国投资者的不安情绪。郭树清曾就学于牛津大学,英语颇佳,他应该有助于建行在外国投资人中迅速重建受创的信誉。
但也有观察家指出,作为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郭树清入主建设银行,可能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波澜,因为此时正值各种关于中国准备调整外汇体制的传闻满天飞的敏感时刻。
常振明:围棋高手的金融攻略
建行在经历如此重大的人事震荡之后,依然能够在上市道路上稳步前进,并最终成功登陆国际资本市场,建行另一个关键人物的作用将不可小觑,他就是现任建行行长——常振明。
常振明是在去年下半年建行股改进入关键时期,被突然“空降”到建行任行长一职的。2004年7月20日,正陪同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在加拿大访问的常振明,接到建行的新任命,并立即应召回国,7月25日即前往建行报到任行长。常振明和中信集团对此项任命均毫无准备,仅仅在一个星期前,常振明刚被任命为中信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常振明职业生涯中取得的业绩,也表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救火队员”。
2000年,中信集团嘉华银行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金德琴因贪污受贿、挪用巨额公款,被判处无期徒刑,中信嘉华银行濒于破产。次年,常振明接掌嘉华总裁一职,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是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
在中信嘉华上任后,常振明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2001年11月,斥资42亿元收购华人银行,中信嘉华规模和业务大幅度扩大,到2002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22.6%。中信嘉华银行起死回生,并步入良性经营。常振明则因拯救中信嘉华银行业绩突出,获得海外金融界的广泛赞誉。
常振明为内地金融业界人士所熟悉是2002年底的事情。当时,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信集团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常振明担任了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总裁之职。他在中信内部位望之重,可谓一时无两。负责投资和管理中信集团所属境内外金融企业的中信控股,管理着占中信集团总资产2/3以上的金融资产,这些资产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租赁、基金以及资产管理、信用卡等不同领域,包括的部门有: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中信资产管理、中信期货经纪以及香港的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
常振明同时还是一位敢于和善于金融创新的业界领导者——中信嘉华与香港华人银行的整合、中信证券作为国内首家IPO的证券公司、信诚人寿成为合资寿险界的突进者,常振明在其中功不可没。
业内人士预测,由于中信嘉华银行是一家香港上市银行,而建行又准备到海外上市,其中香港又是上市地首选,常振明到建行担任行长,他在中信嘉华银行的管理经验以及他对香港资本市场和银行市场的了解将有助于建行顺利实现在香港上市。
今年年初,常振明在建行的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今年我行股份制改造进入新的时期,实现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是今年全行工作的重头戏。”
除了突出的经营业绩,常振明为业界所津津乐道的,他还是一位职业七段围棋高手。1971年12月,年仅15岁的常振明已经是北京棋类专业队队员,1979年,常振明获第一届“新体育杯”围棋赛季军,这一届冠军是聂卫平、亚军是陈祖德。常振明在比赛中连克王群、程晓流、江鸣久、王汝南等当时国内一流棋手。也就在这一年,他退役去读大学了。
时至今日,聂卫平对常振明的评价都是“聪明的人干什么都行”。
对于围棋,常振明的理解是:“围棋是一种战略思维,它最充分地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点。有时候赢了一个战役,却输掉了整个战争;有时输了好几个战役,但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时刻注意调整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这就是围棋。”
而在常振明看来,下围棋所需要的战略思维,可以联系到实际工作中的很多事情上。“作为一个企业,经常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论证,最后作出相应的决策,这就像围棋的形势判断。如果形势判断出了问题,决策就可能出现错误,这种失误将是致命的。我在中信工作时,中信曾经在一个项目上出现亏损,后来由我来负责收尾工作。我的任务就是通过谈判和各方面的协调,尽可能使损失减小。”常振明说,“这就像下围棋,局部已经注定要亏损时,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地埋头做好善后工作,然后再把头抬起来。”■